正文

何為吾家,唯有主懷!

(2025-10-02 07:06:50) 下一個

何為吾家,唯有主懷!
詩篇九十篇隨想
我曾幾次失業,不得不去送外賣,隻想守住這房子,為孩子留住他們熟悉的學習環境。如今孩子們已經長大,離開了家,我心裏悵然若失,不禁思索:家,對他們而言,將意味著什麽?

經上說: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篇九十篇1節)
摩西提醒我們,真正的家並不僅僅是磚瓦之所,而是神自己。信仰是我們的居所,居所才是最深的歸屬。
他又說: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詩篇九十篇3節)
是的,世上的人都必然歸回塵土,這是人的有限。但屬神的人,卻是歸回主的懷抱。塵世的家會空蕩,子女會離去,環境會改變;唯有那永恒的家,就是神自己,才不會失落。
因此,“歸回”不僅是生命走向的必然,也是信仰的方向。我們的一生,無論失業、奔波、勞苦,最終都在神裏麵找到真正的安息與歸屬。

當我行文至此其實我最近內心有些低落,焦慮,甚至處於亞憂鬱症,這種心情似乎更適合理解以下經文。
人生苦短,其實在憂鬱中的人人生苦長。一顆子彈可以結束一個三十一歲鮮活的生命,人生中職業不順、夫妻性格衝突等諸多因素都會使人陷入愁苦之中。詩篇說,千年在神眼中如同一日,人的生命如水般流逝,如早晨萌發的草,晚上就枯幹(詩篇九十篇4–6節)。人生的有限與脆弱。
人的一生,因自己的罪行,在你的怒氣之下被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詩篇 90:7)。我們的過犯、暗中的惡行,無一能隱藏,都被擺在你麵前,在你的光中顯明(詩篇 90:8)。我們度過的日子,總是在你的震怒下流逝,年歲如同一聲歎息(詩篇 90:9)

人生如此荒謬,
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很精辟地寫道:"Every existing thing is born without reason, prolongs itself out of weakness, and dies by chance.”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無理由地誕生,因軟弱而延續生命,又因偶然而死亡。”

而詩人早他二千多年前發出更詩意的感歎,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篇九十章10節)

我若沒有信主我同意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本中的論點:我不是為著去死而自由的,而是一個要死的自由的人。
然而基督信仰的力量是得平安喜樂的人生,詩人如此教導我們,

經上說,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章1 2節)
詩人教導我們:在人生短暫的時日中,首要的是歸向神,因惟有祂的智慧能引導我們活出合乎祂旨意的生命

經上說,
耶和華阿,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仆人後悔。
(詩篇九十章1 3節)
“轉回”正是詩人迫切向神求憐憫的呼聲。他承認人在罪中當受審判,卻懇切祈求神不要按怒氣待人,而是以慈愛顧念祂的仆人。詩人所求的核心,是神施下赦免與眷顧,使受苦的人在祂的憐憫中得安慰與複興。

什麽是神的慈愛,經上說,
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詩篇九十章1 4節)
至少從我小信的人認為神的慈愛是北美富裕的中產生活,健壯的身體,優秀的孩子,否則便是憂鬱的人生,沒有喜樂的日子了。

然而詩人在下一節經文繼續闡述喜樂人生的道理,
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詩篇九十章1 5節)

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難免經曆饑餓、貧乏與困苦。詩篇中祈求神的慈愛早早充滿我們的心,使我們在苦日和患難中仍能歡呼喜樂。用腓立比書 4:12 的眼光來看,保羅說他無論貧窮還是富足、飽足或缺乏,都學會了在任何環境中知足。這告訴我們,詩篇所求的喜樂,並非依賴環境的豐盈,而是在卑微或困苦中,因神的同在而心中充滿滿足與平安。

《詩篇》九十篇16–17節中的“願”,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愫,是向神舉起的仰望。人在有限中渴求神的作為、榮耀與堅立,這是超越哲學的呼聲。

道家言順其自然,佛家求出離苦海,儒家重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都停留在人自身的努力或心境的調和。然而聖經的“願”卻不同,它不是人的自我追求,而是對永恒神的依靠與信賴。

因此,“願”不僅是祈求,更是盼望,生命在此不止息於虛空,而是在神的榮美中得以堅立。

 

(寫完這篇靈修文章理解明白經文的意思心裏有種對基督信仰超越其它文化和哲思的釋然,然而日子依然如舊,人說,北美基督徒是"精神傳銷",我很無語是因為無從辯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