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詩人呼喚我們,
來阿,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
(詩篇九十五章一節)
在舊約的日子,在瑪撒與米利巴,疑惑與怨言似裂土,信心在幹涸中失聲,然磐石湧出活水,滋養幹渴的以色列民(出埃及記17:6;民數記20:11)。到了新約,耶穌親自對撒瑪利亞婦人說:“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14),喝了這水的人,再也不渴,靈魂得以滿足.
詩人進一步呼籲向神感恩,
我們要來感謝他,用詩歌向他歡呼。
(詩篇九十五章二節)
詩篇的文字如優美的歌,然而現實的日子是苦澀的,中年男人不僅沒有事業有成還落入生活的窘境中,我不知我拿什麽來感恩?
來阿,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麵前跪下。
(詩篇九十五章六節)
感恩的方式,是“屈身”與“跪下”:前者承認神的主權,後者表達認罪悔改。
當我在文字中寫下“這是惡人當道的時代”,下一句卻不由自主地承認“在惡行中我都有份”。天父讓我有認罪的心,這是我的感恩!
明心見性,是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禪宗是一種心境美學——以澄明之心觀照萬物,以靜悟之境體味人生。其意在覺察自心、直觀本性;去除妄念與執著,方能見內心本然的清明與寧靜,從而獲得自在而澄澈的生命感受。心若明,萬物自靜;心若澄,天地皆空靈。然而,這種空靈無根無由,人難以憑己而至。禪宗所追求的“明心見性”是一種自我覺悟、脫離形象與概念、回歸本心的精神體驗,但這體驗缺乏真實關係的根基,終停留於精神的虛空,成為無根之木,空中樓閣。
詩篇有一幅更美的畫麵,
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
(詩篇九十五章七節)
他是我們的神,
我們在他草場的風中聽見呼喚。
那聲音輕柔卻能穿透心靈
聽見的,不再漂泊,
因有一隻手,從永恒中伸來,
領人歸家.
"蒙蔽之鏡”,不能映物之真,鏡子蒙了灰塵如何看清本來麵目,猶如我們尋找地上的明君,他們不過也是做惡之人。
“擾動之水”,不能映出天之影,就我個人而言,當我看到銀行存款不增反減時,心中便焦慮不安,卻未看見天父早已拯救了我那敗壞的生命。
"塞壑之流”,不能歸於源頭,世上人追求名利為人生目標,也有人以“修行”為求得內心平靜或超然境界;然而事實上生命之泉隻源於耶穌。
如此世人,正如詩篇九十五篇9、11節所警戒的,是‘心裏迷誤的人民’和‘硬著心’的人。
詩篇九十五篇十一節說,心剛硬的人不得進入神的安息。在舊約時代,人處於律法之中卻毫無出路,罪性如同隔閡,阻擋他們親近神、享受真正的平安。
然而,耶穌來了,祂召罪人悔改(路加五章三十二)。祂不為義人而來,而為破碎、迷誤的人開路。罪不再是永遠的阻隔,悔改的人可以回轉向神,得到恢複與接納。
耶穌借自己的血一次成就永遠的救贖,“不是借著山羊和牛犢的血,乃是借著自己的血,永遠一次進入至聖所”(希伯來九章十二節),使罪人得以進入神的安息。唯有在祂裏,生命之泉湧流,心靈得以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