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帝國成灰,碑銘湮滅,
兵馬俑的破瓦唱響
千秋帝王的挽歌
人們在廢墟上尋意義的碎片。
一切都是虛空
卻在歎息中尋找風的方向
誰是王?
廣場上嘹亮的口號,整齊的步呼應一個人的意誌和喜好,吾皇我王!
至東而西,有位更老的人喃喃自語,你知道嗎,我是王!智者曬之,而趨利者擁之!
誰是王?經上如此說,
耶和華作王。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詩篇九十三篇一節)
世事昏暗,專製者依然得勢,民主與公義不再被堅持,強者攻擊弱者,自詡為神之選民者卻沒有神的憐憫。
《實踐中的基督教》(Practice in Christianity, 1850)克爾凱郭爾在書中反複對比“地上的王”(the king of this world)與“那戴荊棘冠冕的王”(the King who wore a crown of thorns)。
他寫道:"The king requires his subjects to kneel before him, but Christ, the King, kneels before his disciples and washes their feet.”地上的王要求臣民跪在他麵前,而基督,這位王,卻跪下為門徒洗腳。
虛已,耶穌輕撫人心成了人類的心靈之王。他的權能不在於武力或政治,而在於赦罪、安慰和生命的更新。在新約中,耶穌自稱“我來了,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溫柔地撫平焦慮與恐懼,使人心安穩如平靜的水麵。十字架上的犧牲顯示了王權的真正本質:服務、愛與舍己。正如詩篇九十三章所言:“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耶和華作王的心靈統治雖不顯眼,卻堅不可動搖,永遠安穩人心。
詩篇九十三篇第二節說:“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你從亙古就有。”詩人從中宣告耶和華為王,不因眼見,而憑信心和永恒的盼望。
在舊約曆史中,神的選民多次被外邦人奴役,受壓迫,公義與和平難以彰顯,世事充滿昏暗與動蕩。然而,詩人仰望那從太初立定、亙古不變的寶座,在曆史的洪流中尋得永恒的安穩。他看到的,不是短暫的權勢,而是神不動搖的權能與威嚴。正是在這份從古到永恒的盼望中,信徒得以安定心誌,認定耶和華為王。
經上說,
耶和華阿,大水楊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
(詩篇九十三章三節)
洪水從曆史深處奔湧而來,裹挾世間殘渣,衝向永寂的深淵。位高權重者的驕傲如浪尖的鋒刃,割裂平靜;人心的貪婪如暗流,吞噬光明;自詡智者的淺見如漂浮的浮木,隨波搖晃,卻不知方向。波濤洶湧,攜帶著過去與當下的喧囂、虛榮與算計,在浩渺的水聲中,一切世事如幻影般翻騰。
詩人如此宣告,
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
(詩篇九十三章四節)
神高踞洪流之上,掌管一切動蕩與混沌。世間的波濤如暴力、壓迫與紛亂,但祂的權能是深淵之上不動的磐石,永恒而穩固,為心靈帶來平靜與盼望。
這一榮耀在新約的十字架上顯現:耶穌承受世界的暴風與黑暗,卻以愛與犧牲勝過罪與死亡。正如祂所言:“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祂的勝利如晨光穿透巨浪,彰顯神在曆史洪流之上的主權。洪水雖翻騰,世界雖喧囂,屬靈的王座仍高懸,其威嚴與秩序超越一切時空,安撫每一顆渴望平安的心。
詩篇九十三章第五節說:“耶和華阿,你的法度最確。你的殿永稱為聖,是合宜的。”
人的一生如同在練習死亡,每一次選擇、每一次掙紮,都在虛無中漂浮。然而在神的律法與聖殿麵前,時間與混亂仿佛被定格。絕對的秩序與聖潔,使心靈得以停泊,茫然與惶惑在永恒麵前悄然平息。
附:《孟子》曰: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以力取者亡。”
在中國思想中,“王”不僅是一種政治權力,更是一種道的顯現方式。
——儒家強調“以德為王”;
——道家主張“以無為為王”;
——法家則追求“以法為王”;
——佛家更升華為“以心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