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璞集

先連載陳殿興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兩部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罪與罰》,然後再介紹他寫的俄國作家的愛情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漢字拚音化:必要、途徑和釋疑

(2020-01-03 16:34:24) 下一個

漢字拚音化:必要、途徑和釋疑         

陳殿興                              

(一)

魯迅先生從小讀私塾,留日時還師從章太炎先生學習“小學”(古漢語文字學)。他寫的小說、散文、雜文堪稱萬世楷模,古詩古文的寫作水平也令人敬佩,對中國古籍的研究也多所建樹,書法藝術也頗為人們稱道。可以說他一生都在跟漢字打交道,對漢字深有研究,而且對漢字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可是他卻說“受漢字苦痛很深”,極力主張漢字拚音化。

1934年8月,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同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裏麵,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隻有自己死。”

他臨逝世前(1936年10月)在《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中更堅決地說: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主張廢除漢字、實行拚音化的,魯迅並不是第一個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人。

盧憨章於1892年就出版了中國第一種拚音字方案和第一本拚音字著作《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並指出了漢字 拚音化的好處:“竊謂國之富強,基於格致;格致之興,基於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者,基於切音為字;則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基於字話一律,則讀於口隨即達於心;又基於字畫簡易,則易於習認,亦即易於捉筆。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盧戇章:《一目了然初階?自序》)。王照、勞乃宣等人也相繼提出自己的漢字拚音化方案。據統計,從1900年至1911年,已知的切音字方案有二十個(見《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義與文化運動http://www.dic123.com/A/9/9E/9EE_14602.html)。從五四以後,關注漢字改革的人士越來越多,到了1930年代,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革命先驅不僅提出方案,而且在蘇聯遠東地區加以推行。1940年代初在解放區也推行過,據說效果很好。漢字改革已形成了波濤洶湧的潮流。 連毛澤東在1951年都說過:“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拚音方向。”  

1980年代學術界討論還很熱烈,可是1990年代以後,伴隨著尊孔讀經等複古主張的抬頭,歌頌漢字的聲浪則一浪高過一浪。讚同拚音化的聲音沉寂下去了,主張漢字拚音化的人士遭到貶斥,甚至連五四新文化運動都因此受到株連,遭到否定。因此,有必要把文字改革的舊話再提一提。

(二) 
魯迅先生說:
“比較,是最好的事情。當沒有知道拚音字之前,就不會想到象形字的難”。(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
先驅們正是因為通過跟拚音文字的比較看出了漢字的繁難
而不遺餘力地主張廢除漢字實行拚音文字的。
通過跟拚音文字比較,我們可看到漢字:

難讀:漢字有一種形聲字,由表音的偏旁表示讀音,所以認字讀半邊音,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民間就有秀才讀半邊字的說法。但是表音的偏旁所表示的音並不可靠,如用“去”字作表音偏旁的字“怯”“卻”“劫”“祛”卻各有不同的讀音。如以“詹”字作表音偏旁的“澹”“贍”“瞻”“簷”也有不同的讀音。再如以“曷”字為表音偏旁的“喝”“渴”“揭”“遏”也有不同的讀音。類似的情況可以舉出很多。一字多音也是常見的現象,許多字在不同搭配裏讀不同的音,如:麵子,養;中,本;(姓),素,刀,(樹名);位,梁山查,首(古代禮節);問,屈聱牙;待解決,來問訊。鬥, 諛;夫;維;密,魯;戰,道;蟆,蜊;肢窩,板;記,奇;電視劇《甄嬛傳》,據說幾億人都把其中的“嬛”讀成huan,其實正確的讀音應該是xuan(http://media.sohu.com/20121228/n361869852.shtml)。因此,自認為認得的字,常常讀錯,不認得的字不查字典就不會讀。被譽為最後一個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就說過:“‘四書五經’的書裏麵有些個生字我現在還不會認。(梁漱溟:《梁漱溟晚年口述·我不是一個學者(2)》)

難寫:且不說筆畫多的字,即使筆畫簡單的字,一般人也不容易寫對。

如:已,己,巳;戍,戎,戌;圮,圯;撥,拔;侖,倉;圮,圯。

再如: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給《美文》雜誌題辭時將“茂”字的下
部分寫成“戍”, 被《百度百科》視為“經典名家
案例”(見http://baike.baidu.com/view/420398.htm)。 

更有甚者,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把沐浴印成沭浴,
把“勸慰”印成“權威”,把“嘉,好、美”印成“佳,好、美”
  (見http://cul.sohu.com/20131203/n391165762.shtml)。 

難用:漢字雖有許多字已結合成詞,但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靠使用者用單個字自行組詞。組詞常常出問題。因此,魯迅告誡寫作者“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魯迅《二集·答北鬥雜誌社問》)要想組詞不出問題,必須對每個字有深刻正確的理解,了解它的讀音、含義和用法,否則就會出現用字不當的問題。至於因為字形相似(如把“如火如”寫成“如火如”)、字義相似(把“好高遠”寫成“好高遠”、字音相似(如把“啟”寫成“啟”)而誤用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而發音相同、含義近似的字尤其容易出錯,如“作”和“做”的區別就很

令人傷腦筋:“作文”用“作”,“做文章”則用“做”。糾正錯別字的專著層出不窮,錯別字的出現也有增無減,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也未能“免俗”(見拙著《珍惜諾獎榮譽》)。

難查:漢字的用法、讀音和書寫基本上是沒有規律可循的,要想不出錯,必須時時查字典或詞典。可是查字(詞)典也很難。首先要確定這個字是屬於哪個部首的,有很多字的部首是很難確定的,因此許多辭書都辟有“難檢字筆畫索引”一欄。

以上這些難處,保衛漢字的各位學者並沒有提出任何解決辦法。而在拚音文字裏是沒有這種難處的,也隻有實行拚音化才能解決這些難題。

(三)

漢字難認、難寫、難記、難用,難查,對中國各方麵發展是有阻礙作用的。

漢字首先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當別的國家的孩子們集中精力學習現代生活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時候,中國的孩子卻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來學習漢字乃至研讀古文。別的國家的孩子兩三歲就可以讀的兒童讀物,譯成中文,中國孩子四五年級未必能讀——因為認不了那麽多漢字。漢字阻礙了教育質量的提高,這是由曆史一再證明了的。但是現在有些人卻在千方百計地論證漢字的優越性,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的論斷,他說:“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文字及以其構成的語言,既能開拓人的左半腦,又能開拓人的右半腦,啟迪右腦的原創性功能。”(見楊叔子《國魂凝處是詩魂》)。中國用了幾千年漢字,以前還用毛筆寫字,按照這種觀點來看,中國人的頭腦應該最聰明才對,可是美國的超級學者(SuperScholar)網站盤點現今世界上最聰明的10個人,卻沒有一個是中國人,的確其中有一個華人,但那是澳大利亞籍華裔(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2-11/25/c_123998357_6.htm。)而且按照楊先生的論斷,中國的教育事業應該發達才對,但事實也恰恰相反。諾貝爾科學獎這麽多年評出了那麽多得獎科學家,沒有一個是中國培養出來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隻有3人沒有在外國學習過。

漢字從而也妨礙了科技事業的發展。近代科學沒有一門是中國發明的。現在中國最先進的科技,如火箭,導彈,衛星,應該說都是在“迎頭趕上”,並非創新。中國現在花高薪聘請旅居國外的高精尖科技人才回國——中國的科技事業是靠國外培養的人才支撐的。當然,中國科技事業落後,有好多原因,但是漢字應該是原因之一。就拿化學研究來說吧,請看看魯迅的說法:

“古時候,咱們學化學,在書上很看見許多‘金’旁和非‘金’旁的古怪字,據說是原質名目,偏旁是表明‘金屬’或‘非金屬’的,那一邊大概是譯音。但是,鏭,鎴,錫,錯,矽,連化學先生也講得很費力,總須附加道:‘這回是熟悉的悉。這回是休息的息了。這回是常見的錫。’而學生們為要記得符號,仍須另外記住臘丁字。現在漸漸譯起有機化學來,因此這類怪字就更多了,也更難了,幾個字拚合起來,像貼在商人帳桌麵前的將“黃金萬兩”拚成一個的怪字一樣。中國的化學家多能兼做新倉頡。我想,倘若就用原文,省下造字的功夫來,一定於本職的化學上更其大有成績,因為中國人的聰明是決不在白種人之下的。”(魯迅:《咬文嚼字》)

為了證明魯迅的說法,請看看下麵幾個化學家造的字吧:巰羰羧烴苯蒽菎芘菲酸醣酮醇醚酚醛酯酶氨銨胺甾烷烯炔。有幾個是你不查字典就能讀對的? 而且費力記住了這些天書一樣的漢字以後,等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時候,卻又不得不去另記拉丁文名稱。   

漢字也影響了文化的普及和建設。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創造文化的工具。漢字的難認、難寫、難記、難用,把大多數中國人拒絕在文化門外。俄國能出高爾基, 美國能出馬克吐溫,弗蘭克林。中國能嗎?的確出過一個高玉寶,可他的同名小說是在荒草(郭永江)幫助修改後才能發表的,也有人說是荒草的再創作(見孟令騫《我的曾外祖父“周扒皮”》)和網絡文章《1966年,解放軍文藝社副總編輯郭永江(荒草)和戰士作家高玉寶與半夜雞叫》(見http://hi.baidu.com/rjhsg/item/5f0de5103f49019199ce33fd。漢字阻隔普通人接觸文化,妨礙文化普及,因而也影響文化建設,這是顯而易見的。

教育落後,科技落後,文化也落後,當然有製度的原因,但不能全怨製度。蘇聯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可是蘇聯的教育、科技和文化卻相當發達,他們的科學家基本上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如蘇聯原子彈之父庫爾恰托夫和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 ,而且足可以與歐美抗衡。沙皇俄國時教育就發達,像瓦維洛夫、米丘林、齊奧爾科夫斯基等許多大科學家都是俄國自己培養的。這一切不能不說是跟他們使用拚音文字有關係。

(四)                                                        

漢字可以輸入電腦以後,雖然大大減輕了書寫的繁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漢字繁難這樣一個事實,因為各種輸入法都是以會讀乃至會寫漢字為前提的;而且打字速度也比拚音文字慢很多。 

因為中國教育、科技和文化落後,人們要想得到最好的教育、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掌握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並參與其研究開發,要想使用現代工具如電腦、iPad、iphone等也必須學習一些英語,甚至閱讀中文刊物和看懂電視也必須有些英語知識,因為英語縮寫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文媒體裏,CCTV,WTO,GDP,CEO,iphone,ipad,PK,PM2.5,QQ等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就收錄了239個這類字母詞。

為了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在知識爆炸時代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人們不可能拿出很多時間來學漢字,不管你用什麽方法,逼迫也好,利誘也好,都恐難奏效。

結果:一、提筆忘字的情況愈來愈多。錯別字日益增多。漢字媒體上錯別字之多,大概全世界也是數得著的。連故宮博物院這樣的文化單位送人的錦旗上也出現了錯別字,連倪萍這樣著名的主持人在送給劉曉慶這樣著名演員的畫像題詞裏也把“舞”寫成“午”。連反日遊行隊伍中標語也出現了錯別字,據說“有人在特意製作的文化衫上,將‘保釣’寫成‘保鉤’。‘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大將陳湯向漢帝上疏中的一句名言,典出《漢書》,後被一代代中國人引用。這次反日愛國遊行中,也有人將此語寫成標語打出來。且不說現代文明社會,這句話是否過時,讓人感到難堪的是,標語製作者竟然把‘雖’寫成了‘隨’。 在廣東一個城市的遊行中,一條橫幅上赫然寫著:‘人在島在,誓與日軍共存亡。’”(見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159099.html)。 二、字寫得越來越差,當然也跟電腦的出現有關係,用不著寫好看了,電腦打出來的文稿又清楚又美觀。有很多出版機構要求投稿者提供電子版或電腦打印稿。寫字好看與否,已無關緊要了。實行拚音文字的國家早就不把寫字好壞當成一回事了。

這樣就出現了所謂漢語危機,其實應該說是漢字危機。  

這種漢字危機本是漢字難讀、難寫、難記、難用引起的,要消除漢字危機理應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實行拚音化,沒有別的辦法。而當局又不願意實行拚音化,於是便不得不依靠一些所謂專家宣傳漢字的優點,並采取行政措施強製人們花很多功夫去學漢字練習寫漢字,甚至在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之間推行漢語四六級考試。

可是這些行政措施能否消除漢字危機,實在是很難說的。現實情況是,人們寧願讓孩子學英語到國外去學習,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學漢字上。據廣州日報報道:2011年中國大陸赴美念中學的人數達到了6725人,5年來增長了100倍(見http://news.dayoo.com/china/201205/22/53868_23955954.htm)。另據東方網6月1日報道,今年(2012年)複旦附中一共有300餘位畢業生,其中,74人選擇出國留學,比例超過20%(見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20602/u1a6596989.html)。今年(2012年)9月,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指出,21世紀以來,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以28% 的速度在增長。(見http://yaoshujievip.blog.sohu.com/239517860.html)

要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科技和文化的發展,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必須考慮漢字拚音化的問題。

要把中華文化瑰寶推向世界,首先要做的也是漢字拚音化——國外青年學生接觸中華文化的最大障礙就是漢字。

現實情況逼著人們不能不考慮文字改革的問題了。

(五)

根據對一些現代通用語言拚音文字發展曆史的考察,我認為實行拚音化是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我看有四個步驟是必須經曆的:

第一步:詞的定型化。漢字拚音化,並不是根據每個人的發音拚寫。這樣就亂套了,不僅不同地區的人無法讀懂,即使同一地區的人也無法讀懂,因為人們的發音並不完全一樣。要實行拚音化,必須先把詞定型。為此,就必須先編一部現代漢語大辭典。它要收錄全部現代漢語詞匯,並加上盡量詳盡的詞義以及語法修辭標注,還要附上盡量多的相應的典範用例。

世界各種現代通用語言都有這樣的詞典。這些詞典對該種語言的規範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文也有類似的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等。但是據我的觀察,這些詞典大多是隻注重解釋詞義,而且收錄的詞也不夠多。要想通過詞典來規範人們的用詞,我認為,這些詞典還應該收錄更多的詞,而且應該加上詳盡的語法修辭標注,並盡可能詳盡地說明每個詞的用法。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漢語大詞典》標出了詞性,是很好的,但是收詞還應該更多一些,特別是口語詞。每個詞的用例也應該更多一些。大型外文詞典對用例是十分重視的。中國當局應當認識到這件工作的重要意義,撥出資金,組織人力來做這件事情。這件工作不僅對未來的漢字拚音化是必需的,對當前的漢語規範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這樣的詞典出現以後,詞才算真正徹底定型化了。隻有詞定型以後才能談到拚音化。拚音化的詞固定在詞典裏以後,不管你如何發音,都必須按照定型的詞來寫——就像現在各種拚音文字一樣。這樣就能夠保證拚音文字成為統一的書麵語言。

第二步:要想實行拚音化,還需加強漢語語法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我們的漢語語法研究工作是遠遠不夠的,而漢語語法的普及工作則更差。一般都認為本國人不用學漢語語法,漢語語法是給外國人準備的。其實外國人需要學語法,中國人也需要學語法。口語姑且不說,文章裏的語法錯實在太多。寫文章、講話,不能隻靠自己的感覺,必須有語法意識。而且要想編出一部帶語法修辭標注的好詞典來,也必須有語法研究作依據。

第三步:推廣普通話,努力使中國人在語音、語法和用詞方麵達到規範的要求。漢語規範化程度越高,實行拚音化就越容易。

第四步:言文一致。清朝末年,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就開始注意到言文分離的害處,主張言文一致。梁啟超就一再主張言文一致,他指出言文一致的好處,說:“言文合,則通今文者,已可得普通之智識,其古文字之學,待諸專門名家者之討求而已,故能操語者即能讀書,而人生必須之常識,可以普及。”(轉引《梁啟超的文學改良思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645a9010097eu.html)五四以後,主張言文一致的呼聲日益高漲。1930年代還形成了大眾語運動,要求“說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看得下”(陳望道《大眾語論》)。現在基本上實現了言文一致,但不夠徹底。要徹底實行言文一致,必須廢除文章中的文言成分。廢除文言成分並不是不可能的。歐美各種現代刊物用的都是現代語文。沒有人夾雜古英語。俄語的現代刊物裏,也看不到夾雜古俄語的現象。在這種用現代語寫的文章裏,引用古書也可以用現代語的譯文——英俄文書籍裏引用古希臘、羅馬經典作品,都是引用現代語譯文,沒有直接引用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的。徹底的言文一致,這也是實行漢字拚音化所必需經曆的步驟。

隻有這四步走完了,才能實行漢字拚音化。開始階段可能實行漢字和拚音雙軌製,由人們自由選用(不願學拚音的可繼續用漢字),優勝劣汰,由時間來決定取舍。

(六)

以上是我對實行拚音化過程的粗淺看法。一些反對漢字拚音化的意見,我看大多是因為對這個過程不了解或誤解而產生的疑慮。了解了這個過程,一些疑慮大概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試舉幾種疑慮加以解釋,請看是否言之成理。

疑慮之一,人們用慣了漢字,不願意扔掉漢字去學拚音,怕增加麻煩,因而反對拚音化。其實實行拚音化,如上所述,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會實行拚音漢字雙軌製,永遠也不會強迫人們放棄使用漢字。

疑慮之二,認為漢字拚音化會妨礙中華民族的書麵交際。漢字拚音化,並不是使用者怎麽發音就怎麽拚,  如上所述,是以詞的定型化為前提條件的。不管你如何發音,你必須按照定型化的寫法來寫,因此不會妨礙全球華人的書麵交際,就像英法德俄等現代拚音文字沒有妨礙各地使用該種文字的書麵交際一樣。

疑慮之三,有人擔心實行拚音化會破壞中國的統一。他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統一是靠漢字維持的。其實從曆史上看,從秦始皇開始,哪代皇帝維持中國統一也不是靠漢字,而是靠武力。世界上,使用同一種文字而形成不同國家的很多,如拉丁美洲,除巴西外都是用西班牙文,但卻形成了許多國家;反過來,一個國家使用不同文字的也不鮮見,如加拿大。可見一個國家的形成和統一跟文字並無直接聯係。

疑慮之四,認為漢字拚音化會妨礙華人傳承中華古代文化。其實即使漢字拚音化普遍實現了,漢字也會存在下去,會有一些學者繼續使用漢字研究中國的古代文獻,並把它們翻譯成拚音文字供普通讀者閱讀以繼承傳統文化。優美的詩文可以譯成優美的現代文——現在就有人在做這方麵的工作,如張光年先生的《駢體語譯文心雕龍》,如一些學者把唐詩譯成現代詩,再如一些學者把古籍譯成白話文,等等。現代歐美讀者就是通過現代譯文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因此,拚音化不會妨礙傳承中華古代文化。相反,為了繼承中華文化優秀遺產而迫使十幾億人都去學漢字、都去研讀古籍,其結果可能兩敗俱傷,不僅不能傳承古代文化,而且也會妨礙建設現代文化。

疑慮之五,人們擔心漢字拚音化無法解決一詞多義和同音詞的問題。一詞多義和同音詞的現象,各種拚音文字的語言裏都有,翻開英語詞典、俄語詞典一看就可以得到證實。孤立起來看,很難斷定某詞的確切含義。詞的確切含義隻有在上下文裏,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確定。即使漢字寫的詞,孤立起來也是很難斷定它的確切含義的。如“帶”這個詞,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漢語大辭典》裏就標出了12種含義,孤立起來看,就很難斷定它是什麽意思,隻有在上下文裏才能確定它的意思。

疑慮之六,認為漢字拚音化會使漢字書法失傳。漢字拚音化,不會妨礙一些人成為漢字書法家。一些人有興趣,當然可以繼續研究,繼續發揚,繼續欣賞;現代乃至古代,擅長書法、欣賞書法也是極少數人的事。不必迫使大多數人耗時費力地練習寫字,一般人隻要寫出來別人看得懂,我看就可以了。

總之,我相信,對各種疑慮和問題,專家們都會給以適時恰當的完滿回答和處置。

(七)

綜上所述,實行漢字拚音化,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

實行漢字拚音化,是一個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當前需要做的是把前人開創的事業繼續下去。 這項艱巨的事業要取得成效,有兩個條件是必需的。那就是民主和科學。 隻有民主的環境才能使人們能夠順利地進行研究和實驗,隻有科學的態度才能夠使人們進行心平氣和的討論乃至爭辯——討論和爭辯可以使人們少走彎路。最重要的是,不可用行政手段支持一派打擊一派。這樣很容易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蘇共支持李森科的偽科學,中國批判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就是前車之鑒。

            2012年脫稿,2020年修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魯迅九 回複 悄悄話 實行漢字拚音化,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是那樣,中華文化也就消失了,不能為了幾個記不住漢字的笨蛋,而毀了一個民族。

朝鮮就是拚音文字,他們廢除了漢字,結果怎樣,你想知道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