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璞集

先連載陳殿興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兩部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罪與罰》,然後再介紹他寫的俄國作家的愛情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美友誼的頌歌,絢麗壯闊的畫卷

(2019-01-01 20:42:54) 下一個

                 

中美友歌,絢麗的畫卷

—— 《情灑太平洋》和《血火燃大地》

殿

                           

一、《情灑太平洋》

《情灑太平洋》,廖兆暄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這部書2015年曾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在美國出版過。這次在中國出版,作者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它寫的是二戰期間中國軍民捨生忘死地搶救轟炸日本返航迫降的美國飛行員的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機偷襲了珍珠港,羅斯福總統決定要轟炸東京來予以懲罰。經過反複研究,決定由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美國B—25轟炸機轟炸東京。這16架美國B—25轟炸機先由大黃蜂號航母送到離東京灣最近的海麵,然後起飛去轟炸,但返航時不能回航母,隻能全部迫降在中國沿海前線浙江、福建、江西、安徽一帶,飛行員在九死一生的險境中,被中國的農民、漁民、前線部隊、地方政府所救護。隨後,日本侵略軍對救護美國飛行員的中國軍民進行了瘋狂報複,中國軍民被屠殺二十五萬人。這段真正用鮮血凝成的可歌可泣的中美友誼曆史佳話,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曾長期湮沒無聞。即使偶有提及,也東鱗西爪,語焉不詳。

本世紀初,廖兆煊先生在美國聽到這些故事,萬分感動,下決心要寫成一本書。他從2012年開始尋訪當事人或其後代:曆時四年,走遍美國,去過中國浙江 、安徽、江西、湖南、上海、北京,跑遍了七十一年前美國飛行員降落的鄉村和城鎮。然後奮筆疾書,終於形成了這部皇皇巨著,把這串曆史珍珠的來龍去脈、詳情細節完整地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因為挖掘的這段曆史對加深中美兩國的友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可以彌補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的一些空白。

這本書的優點很突出:

一、氣勢恢宏:從曆史寫到現在,從美國寫到中國、日本,從美國總統寫到中國最高統帥,從將軍寫到美國普通飛行員和中國的一般老百姓。

二、既有曆史學家的嚴謹記述,又有藝術家的生動描寫。在《情灑太平洋》裏,我們可以讀到16架B—25轟炸機每架都有一段驚險的經曆,例如七號機轟炸機長勞遜後來(上世紀四十年代)出了一本書叫《東京上空三十秒》,暢銷全美國,隨後還被拍成電影,流傳了半個世紀;救護迫降的飛行員每次都有一些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浙江農婦趙小寶和她的鄉親們營救四個美國飛行員的故事,就被國際著名電影大師比利·奧古斯特改編成電影《烽火芳菲》(英文片名The Chinese Widow,又譯In Harm's Way,The Hidden Soldier)2017年在中國並隨後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上映,而且頗受歡迎。我很讚同鄧明佳先生在給本書寫的序裏說的,營救杜立特飛行隊這段曆史拍成電視連續劇,會使前不久出現的那些不著邊際的“抗日神劇”黯然失色。即使描寫被救者和救護者多年以後的相見,其場麵也感人甚深。因此,這本書讀起來令人興趣盎然,不忍釋卷。

三、這本書第一次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曆史檔案,其中包括當時有關鄉區縣負責人向上級政府的報告,並附有當地政府和個人贈送給獲救飛行員的錦旗和畫作等大量珍貴照片,真可以說是,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二、《血火燃大地》

《血火燃大地》,廖兆暄著、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

這部書寫的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同美英盟軍聯合作戰、以傷亡十六萬將士的代價打敗日寇精銳部隊的曆史。

這段用血和火寫的悲壯曆史,在中國長期無人提及。廖兆暄認為這段曆史不應被遺忘,決心加以發掘以啟示後人。跟寫《情灑太平洋》一樣,他走訪了分布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當事人或其後代,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部書,重點是寫廖耀湘及其率領的22師(入緬後,由遠征軍軍長杜聿明統轄)。遠征軍入緬後,首戰由於英軍臨陣脫逃而慘遭失敗。蔣介石命令撤回中國,史迪威命令就近撤到印度。孫立人聽了史迪威的指揮,撤到印度,未受到大的損失。軍長杜聿明和廖耀湘所率的22師服從蔣介石的命令撤回中國,回中國的路被日寇切斷以後,被迫進入野人山,曆盡千辛萬苦,遭受了慘重損失(僅22師就死了四千多),退到印度藍姆加休整訓練半年之後,同美英盟軍一起重返緬甸,殲滅日寇,打通滇緬公路。重點中的重點是過野人山、在印度藍姆加整訓和重返緬甸殲滅日寇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既寫了最高統帥和將軍,也寫了軍官和士兵。將軍寫的最多的是廖耀湘,從開頭到結尾,貫穿全書,不僅寫了他在緬甸的作戰,也寫了他的童年、成長、法國留學和在國內抗日戰場的各種活動。其次著墨最多的是印緬戰區最高司令官史迪威將軍。軍官和士兵的英勇事跡也寫了很多,寫的最多的士兵是女兵劉桂英(又名何珊,何梅)。

這部書的寫法也跟寫《情灑太平洋》一樣,既有曆史學家的嚴謹記述,又有藝術家的生動描寫。

這裏舉史迪威作例子。

先看看書裏對他的總體介紹:

給史迪威當過聯絡參謀兼警衛隊長的王楚英回憶說:“史迪威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左眼受過傷,接近失明,右眼也不好。在緬甸深山老林、在空中地上到處奔波,還染上了黃疸病。就這樣,史迪威從來不表現出來。他任勞任怨,戴著巴拿馬草帽,銜著煙鬥,所到之處對士兵特別好,對軍官有時候發脾氣。”(《血火燃大地》第241頁)

再看看書裏對他撤退到印度時的形象描寫: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日,印度的英國軍隊指揮部英帕爾迎來了一群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軍人,為首的是一位高個子十分蒼老的戴眼鏡的將軍。他就是印緬戰區最高司令官史迪威。他走在人群的前麵,戴著巴拿馬帽,含著雪茄煙,不停地咒罵著什麽。(同上,71頁)

最後再看看書裏講述的史迪威對自己錯誤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為人。

事情是這樣的。遠征軍從印度重返緬甸的途中,孫立人的新38師掩護築路部隊時發生危險:112團3營突然被日軍包圍。史迪威命令廖耀湘的65團團長傅宗良從正麵去解圍,傅宗良認為史迪威的方案很難取勝,而且十分危險,他決定採取迂迴戰術,這樣可以出奇製勝。史迪威聽到他不執行自己的作戰方案以後,大發雷霆,發電報給蔣介石,要求撤掉這個團長。廖耀湘知道以後支持傅團長的作戰方案,自己承擔全部責任,並寫信安慰傅團長,支持他按自己的作戰方案行動。結果取得輝煌的戰果:以我敵1比12的傷亡率殲滅日軍近八百人。史迪威親自檢查戰果後,給蔣介石去電,決定為65團請功,電文中說“傅宗良團長居功至偉,應予勳獎。前電請處分一案請予撤銷”,並按中國習慣特意製了一麵錦旗送給傅宗良。(同上,第166-171頁)

我想,可能正是因為大公無私,實事求是,賞罰嚴明,愛護部下,史迪威才受到遠征軍官兵的愛戴:廖耀湘在戰鬥空隙率師部官兵給他過生日(同上,第177頁);他升為四星上將以後,遠征軍12工兵團給他發賀信,祝他榮升。(同上,第199頁)

士兵裏寫的最多的是劉桂英,她是遠征軍野戰醫院的護士,許多章節都提到她。她是22師過野人山45位女兵中唯一幸存者,她親眼看見跟她一起穿過野人的山四個女護士和護送她們的老營長以及小錢犧牲的慘狀。她的回憶生動逼真,感人至深。

這部書跟前部書一樣,有一種求全的傾向:凡是跟遠征軍有關的史實,它細大不捐,都收錄了。它不僅講述了遠征軍和廖耀湘部在緬甸作戰以及廖耀湘部回國作戰和受降,而且也講述了遠征軍官兵後來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和得到的遲來的榮譽,寫了遠征軍在印度、緬甸的陵墓遭到破壞的慘狀,甚至還講了一個雲南大學曆史係畢業的青年——戈叔亞為了發掘遠征軍曆史而到處採訪遠征軍官兵三十年的感人事跡。這部書跟《情灑太平洋》一樣,也收錄了作者蒐集到的大量鮮為人知的文獻和照片。因此,我認為這部書跟《情灑太平洋》一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我過去對於中國遠征軍隻有極其模糊的印象。讀過這本書以後,中國遠征軍英勇作戰,曆曆在目,如身臨其境。從將領到士兵,他們的英雄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難以忘懷。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意見,這是一部“壯麗的曆史,血肉的曆史,千百萬人生命的曆史”(同上,第267頁),不能忘記,不應忘記!

可能由於爭分奪秒地採訪寫作,使作者無暇仔細校閱清樣,致使書裏錯字和誤植不少。但是瑕不掩瑜,而且這些錯字和誤植很容易看出來,不致引起誤解。不過無論如何下次再版時應仔細校訂。

三、老,誌在千裏    

目前廖兆暄正在寫二戰曆史珍珠三部曲最後一部《天祭喜馬拉雅》。這部書要寫的是二戰時期曆時三年的“駝峰航線”的故事。這是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空運。“駝峰航線”途徑喜馬拉雅山高山雪峰、峽穀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麵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100架,總共參加人數有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略物資、戰鬥人員33477人以支援中國和緬甸的抗日戰場。 而在這條航線上,美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優秀飛行員和工作人員近3000人。

廖兆暄為寫這本新著采訪了中美兩國許多年近百歲的老飛行員,翻閱了美國有關部門保存的大量檔案。他通過采訪當事人搜集資料而在寫作過程中既寫事件又寫人物的寫這三部曲的方法,使我想起了漢代太史公司馬遷來。司馬遷寫《史記》以前,年輕時曾漫遊過祖國各地,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出仕以後還隨武帝去過很多名勝古跡和曆史遺存——這些對他能寫出《史記》偉大作品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見宋代馬存《贈蓋邦式序》和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而在《史記》裏,他既寫事件又寫人物,開啟了曆史與文學有機結合的先河。我在廖兆暄這三部曲的寫作過程裏仿佛看到了偉大史學家司馬遷的遺風。

廖兆暄耄耋之年,還這樣東奔西跑地採訪,日以繼夜地寫作。他的膽略、勇氣、毅力,他的勤奮精神值得所有誌存高遠的作家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