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5)
2018 (197)
2019 (155)
2024 (1)
立誌從事研究的科學生,畢業後多數到大學或公司就業。經常有青年學子問,在大學或公司工作哪個好?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公司與大學的明顯差異之一是薪水,公司職位通常比大學職位的工資高得多。新畢業的博士,在大學裏當博士後,年薪隻有25,000-30,000美元;如果到公司去,起薪就有六、七萬美元。許多科學家在大學工作,日夜苦幹,還要長期承受撰寫論文和爭取研究經費的壓力,薪水卻比公司裏的科學家少許多。不少大學裏的科學家感到沮喪,因而轉換了跑道。
公司與大學的又一明顯差異是學術自由度。選擇在大學工作的科學家,不僅因為大學職位比較受人尊敬,他們更看重創造自由。大學象個學術個體戶的集合體,管製不那麽嚴格,每個科學家都能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與之相反,公司強調團隊精神,這往往限製了科學家的創造性。科學家的個人興趣如果與公司的發展方向不符,麵前隻有兩條路:服從或者離開。
公司與大學在發表論文方麵差別也很大。發表論文是科學家公開學術成果、提高知名度和獲得成就感的主要方式,大學的科學家因而勤於發表論文。反之,多數公司不鼓勵、很多時候還禁止科學家發表論文,生怕泄露了商業機密。許多由大學轉往公司的科學家感到不適應,這是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公司的科學家有自己的方式來滿足成就感。一位在藥廠工作的華裔科學家主導研發了一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他每次進城都要到幾家藥房,詢問該藥物的銷售情況。當得知患者的口碑很好,他就感到比發表論文更大的滿足。
公司與大學的另一個明顯差異是穩定性。在大學工作的頭十年,為了謀得終身教職,必需付出極大的努力。同事之間競爭之激烈,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得不到終身教職,就隻有離開一途。一旦得到了終身教職,就可以相對穩定,直到退休。
而在公司工作,頭一、二十年可以過得挺舒服,反正公司強調團隊精神,各人隻要完成自己那份工作就可以了。在公司工作,難在退休前的那十年。人到中年,工資升得挺高,而精力與體力卻在走下坡路。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問題還不大,一旦經濟滑坡裁員風起,公司裏最人心惶惶的,正是那些潛力被挖得差不多了、“人老珠黃”的中年博士。公司用一個老博士的工資可以雇兩個身強體壯、精力充沛的新博士,何樂不為?而老博士一旦失業,就難以找到新工作。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大學工作是先難後易,而在公司工作則是先易後難。
(圖片取自網絡)
下麵是我在匆匆客的博文中的留言,作為對這篇小文章所引發的討論的小結吧.
匆匆客兄:沒想到我的一篇小文章,引起了熱烈討論,更引起您發專文來討論。其實到大學或公司工作,雖然有許多方麵的差別和不同,但並無高下之分。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還有客觀條件,來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其實我已退休,不存在重新選擇工作的糾結。隻希望你我及許多年長者的這些討論,能給年輕學者以啟迪,這就是這番討論的價值吧!謝謝您的文章!
非常感謝你的回複!
個人的經驗是,申請funding競爭很激烈,必須有創新才能拿得到。但是根本不需要上下打點,甚至都不需要認識Project Manager,比較客觀公正。這是比國內強得多的地方。
如果要合作拿大項目,當然需要行內的人脈才能組成一個團隊,但並不需要去打通上層的人脈。團隊中各個成員已經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名片”。剛起步的助理教授,一般會得到適當的照顧。
能說說申請fund的難易度嗎?是不是像國內一樣需要人脈呢?謝謝
如果真的要設計自己博士學位之後的職業生涯(不管文科,理科,工科),最好的是在公司裏工作一段時間,有非常豐富的實際經驗,在五十五歲之後,想辦法到大學教書。若做研究,可以讓研究接地氣。若育人,給人的教導和建議有實際操作價值。自家的資產可以讓自己隨心所欲,出成績卻不是目的;越是這種境況和心態,越有可能真的出成績。在大學教書,可以一直做到自己不想做,因為大學教書一般是個人行為,無需一個“組織”的各種牽製。
個人所見,一定是偏見。加成老弟的題目,引起這些聯想。
可惜現在美國已經沒有類似當年貝爾實驗室的大公司了,IBM和GE的基礎研究都在縮水。
走學術圈這條路,最大的缺點是職位太少,很多情況下要靠點機緣。現在招聘一個助理教授,會有200-400頂尖學校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後,甚至其他學校的助理教授來申請,真是百裏挑一。公司的話,經濟好的時候謀個職位還是不難的,但是,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說,要隨時準備好簡曆,一旦裁員好找下家。:)
美國人一般認為最大的success是自己開公司賺錢,所以教授們tenure之後自己開公司的也不少。和國內的區別,是做教授的責任一點也不能少,比較辛苦一些。當然公司如果賣出個好價錢,也可以不在乎教授那點工資,教教課就可以了。
冷門專業,能去學術界發展的話就繼續吧
最尷尬的是不冷不熱的專業。可能要稍微跳出自己的領域才能好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