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成人學校注冊一門課程,等待開門的時候,有兩位越南裔中年女性走過來。
這間成人學校位於洛杉磯的迪士尼所在區域,是名副其實的多族裔混居地帶。這是我語言啟蒙的地方,也是我能夠觀察到不同人剛來美國時原生態表現的定點兒場所。所以,不管有沒有課程都時常會光顧這裏,在這裏的自習室坐一坐。在這裏,第一次接觸到那麽多的族裔和許多過去不曾接觸到的人;在這裏,第一次知道中東婦女可以如此憨態可掬,第一次感歎讓人驚恐的敘利亞姑娘頭巾下有那麽漂亮的麵孔;第一次緊張兮兮地與特殊人群同乘一部電梯;也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盲人在一起學習;當然也看到許多社區的家長帶著小孩來接受啟蒙教育... ...。走進這裏,無論工作人員還是老師,都會讓你感覺到基礎教育之普及和帶給大眾的關懷。當然,也有來混的學生和老師。但至少,公辦成人學校存在本身即意味著給新移民和各種各樣的人群以學習的機會,以便給大家創造融入社會的機會。這裏是帶給我許多感動的地方。成人學校、社區大學、大學之間銜接非常流暢,職業培訓也與時俱進,是美國這個國家向移民敞開懷抱的特有文化。希望,當我能夠在這個社會穩定生活,仍然記得和這些人一起成長的過往,而我的身上也帶有移民社會特有的掙紮、探索轉為淡定的人文氣息。
走過來的兩位女性一看之下就能辨別是越南裔。早上大家情緒都比較好,她們走過來與我攀談。
“你是越南人嗎?”
“不是。”
“是菲律賓人?”
“哈哈,不是。”
“那你一定是,韓國人?”
“不好意思,也不是。”
然後她們兩位似乎就沒興趣再往下猜,自顧自聊天去了,也不問我來自哪裏。
此時來了位非常有範兒的長者。她牛仔褲和深藍色套頭衫,五官小巧,妝容簡單精致,頭發紮了兔子尾巴一樣的小丟丟,挎包並不名貴,但整體看起來非常得體有活力。
那兩位又開始與她攀談起來:
“你是越南人嗎?”
“不是。”
“你是菲律賓人嗎?”
“對,我來自菲律賓!”
聽說她來自菲律賓,那兩位好像中了什麽獎,彼此點頭肯定之後,又悻悻地不再搭話。氣氛有點尷尬,微妙。
長者邊回話邊走到我身邊,我從手機屏幕上抬頭順勢和她搭話緩解氣氛:
“您平時在運動嗎,喜歡您的Style。”
“對呀,我平時會去健身房健身。你也喜歡運動吧?”
“對,我喜歡戶外運動。”
“您做瑜伽嗎,看起來不僅有律動感,還很有力量。”
“哈哈,我喜歡舉重,不做瑜伽,但喜歡跳有節奏的舞蹈。”
看來我恭維得很到位,寒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打開了話匣子。來美國這些年,我開始學乖,控製著自己始終沒有問對方的年齡。
越南人被我們的對話吸引,從不可思議開始一點點介入話題,漸漸表示羨慕。
這期間有墨西哥人湊近我們的對話,一聽在說健身的事,轉身就走了。那位菲律賓阿姨,哈哈大笑。
“這就是墨西哥人!”
是什麽可以在不開口的情況下一眼就能分辨是越南人。腳還有著裝和飾品。因為其中一位生澀的頭發和打著赤腳穿的涼鞋。一年四季,洛杉磯打赤腳的人都不少,但通常都會把腳打理好,不會太粗糙。還有就是剛來的越南人似乎有個習慣性動作,不分場所,無論男女老幼逮到功夫就會像搓泥一樣搓腳。我甚至聽說這一招,直接把原本對水靈靈的越南女孩頗有好感的華裔男給嚇退了。
往往就是這種不易察覺的習慣性動作會帶出一個人的許多信息。
過去對菲律賓人的印象停留在港劇裏的菲傭,最近幾年聽說我國內也有朋友家裏有菲傭做幫手,評價非常好。到了美國之後,對菲律賓人的印象大有改觀,許多菲律賓孩子非常聰明,生活中各方麵都有異軍突起的例子。
說起來慚愧,同為來自亞洲的居民,早先對這些人都沒有太多關注,當大家站在一起聚眾寒暄才發現其實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細節。
這些對話實在簡單,可能也不會被人重視,恰恰這就是交流的開始。因為我離開時,那位菲律賓阿姨特意出來和我打招呼。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對話和內容會不會變得更加標準化。當大家都更加關注標準化和智慧的對話時,這種原生態的對話方式,及其流轉的氣氛會不會就不再存在。進而,有些人漸漸失去交流的機會,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啟動了新的淘汰機製。
人始終比機器有趣。
1/2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