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學問與西方哲學不同,中華傳統學問重自身修與養,以西方觀點看便偏於主觀,甚至唯心。然而,正是西方文化缺乏這種對自身修養的探究部分,才會在其文化領域出現另一極端,即純粹的宗教在西方社會得以長足發展。而純粹的、完全不依附於任何學問的宗教,在華夏曆史上便沒能形成格局。
所謂宗教,有三種分別。其一,首創之初便以宗教之勢出現,名其為一種真理,卻不宣揚是種學問,其信徒有組織地為其發展作出奉獻,並以此為榮耀,如耶教便屬此類。這是純粹的宗教,無論其信徒還是非信徒,對此並無疑問。其二,本是種學問,與宗教無任何關係,但因其影響甚大,或其發展中有過走入極端崇拜的階段,於是被後人抓住根據冠之以宗教之名,貌似宗教,實則並非一種宗教,如儒家便屬此類。於此二種,一是真宗教,一是假宗教,大部世人對其基本性質,並無大分歧。
其三,首創之初並非以宗教為目的,本也未以宗教形式展開,卻因種種原因,被後輩世人發展出宗教並將原有存在據為己有,於是在曆史上形成學問與宗教並存發展,並交相混在一起。對待這樣現象,其是學問,還是宗教,亦或部分學問部分宗教,而若是部分學問部分宗教,哪部分是學問哪部分是宗教,便不易分別。道家與道教,佛學與佛教,便屬此類。
本文便試以分別此類究竟。
神話,迷信,宗教,實踐哲學,屬不同文化存在,因其不同,接受點便不相同,神話以娛樂為主,迷信以心理寄托為主,宗教以崇拜為主,實踐哲學則是一種學問,以研究為主。而道家與道教,佛家與佛教是何文化存在,作何分別,如何分別,雖截然不同,但因其交相並存發展,便不能明見。
然,於筆者看來,對於這種分別本無需向外去求,因不論是何種客觀文化存在,隻需問問自己想要的喜歡要的是什麽,於是所見的,便是那所求之物。即,對於明擺的是一種東西,因立場不同目的不同,人的觀察也會屬不同性質。如,同樣在廟中拜佛,我拜呢就是迷信思想,你拜呢就是宗教,而他拜呢就是學問。為何如此?要問本心,問本心是在尋求心靈寄托呢,還是在進行一種崇拜,還是在進行一種心靈上的修養。
而不同人由於執念不同,對完全相同一個事物,即使有同一個理由,也可得出截然不同、矛盾的喜憎。如,一個熟讀佛經的和尚會不以世事為重,理由是:世上一切空華無住,皆空而不實;而換一個世人看待同樣問題,卻會以世事為重佛事為輕,而此種不同也可出於同樣的理由:空,佛門是空而無物的、那是空門啊!從而也竟會生出一種意見:出家人講四大皆空,他們追求的不就是空的嘛,憑什麽說我們的世事是空的反而去禮佛?!
於是麵對同樣的空字,有人是佛空世不空,有人卻世空佛不空。非“空”之故,執念故而。而由於同樣原因,即使麵對同一部佛經,有人便會看成是宗教產物,有人便會看出是學問,而有人就會以迷信心態當作天書供養起來。非經之故,執念故而。
參透這一點,便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義。所謂分別,因念而生,因執而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