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含理、數、象三學,中華文化的源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言,因此,易經借卦象為工具,盡述陰陽辯證之學,為天地之準,其學甚大。
易經呈64卦象,每一卦含六個爻位,每一爻位又分陰陽,各表乾坤之義,為中華實踐哲學之最大成,經曆世聖賢不斷反複歸納總結,雖未經西方之所謂科學手法,卻具有高度學術性。
易經是理、數、象三合之學,卦中有象,象中有數,數中有理,不可單取其一而精。是畫非畫、是數非數,是文非文,不同於任何一部單以文字為唯一表述工具的書籍。
易經是學問,不玄、不具預測能力,它講的不是將來會發生什麽,而是人如果做什麽就會意味著什麽,吉凶悔吝,易經教人不犯錯、講咎由自取的道理。
說其玄的人是不懂,拿玄做文章的人是想發財。
然,易經不具有預測能力,卻跟占卜有不可分割的曆史,何也?
古人修易過程中,確曾發明各種占卜手法,但同時強調,善易者不卜。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便說古人是知天機卻不肯外泄,因此更加迷信易經的占卜能力。
因此俗世眾生皆被誤導。易經的各種占卜手法,其實都是古人用來學習易經的捷徑手法。易經卦象眾多,每一卦每一爻、各卦之間、各爻之間都大有學問,體係龐大而又入微,因此記憶掌握起來便成極大困難。一個最好的辦法便是能夠以遊戲的方式時常把玩揣摩,拿幾隻蒿草,抓幾顆銅錢,隨便一扔,按所見對應成一卦,可以在各卦象之間遊走,不失趣味性。於是加以時日,便有所成。子曰:玩索而有得。講得便是這個道理。
如古人把一隻手掌的每個手指關節與一個卦象相對應,學習的時候把手掌伸出、便可按指節記憶每一卦的內容。不明就裏的人見了,便認為很玄、是在算命。
江湖老道們也見風使舵、動不動就“掐指”算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