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世上有多少對兒母女,就有多少“八字不合”的故事,就有訴不盡的“母女恩仇錄”。
媽,我要去跑全馬了,可以借著跑馬去探望您!
天哪,你怎麽能幹那種事呢,那可不是你能做的事情。跑完腿還能用嗎?膝蓋會受傷的,跑一會兒就下來吧~
@@
***********
媽,我跑完全馬了
啊???
媽,是真的
你哪有時間練習啊,你是說馬拉鬆嗎?
媽,都和您說一年多了我要跑馬拉鬆,您記得沒有啊
你是我女兒嗎?我女兒居然會去跑步,還會去跑馬拉鬆?@#¥%……&*()——+
****************
你的裙子會不會有點短...
再忙,也要按時吃飯,按時吃飯知道嗎... ...
天黑了就趕緊回家,外麵的事情沒什麽大不了的
... ...
我女兒好像 突然不像小女孩兒了
媽,好煩!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
**************************
“媽,您聽”
“不行不行,你是不是又在開車啊?太不安全了”
“啊呀,媽媽,沒,在家呢,您看~~是在家吧,給我幾分鍾時間,您聽聽看”
我把手機視頻的角度調好,端坐在鋼琴前深呼吸,內心興奮著為媽媽彈奏剛學會的一首曲子《When the saints are marching in》。
對於剛剛接觸鋼琴兩個月,每周陪孩子們上課蹭半小時課的我來說,彈奏的不能太快,爵士的節奏也不是很容易把握。但有信心把一整頁完整彈走下來,而這種彈奏也足夠激活媽媽之前的記憶。看著她流動的眼眸,欣慰的表情,我也足以獲得讓自己滿足的快感!
我和媽媽最激烈的衝突全部圍繞著學習小提琴。我算是比較早的琴童,爸爸媽媽喜歡聽收音機,爸爸邊養護他那小有規模的君子蘭,一邊唱《啊,牡丹》和《北國之春》的畫麵仿佛畫兒一樣從小到大,不同版本都定格在我的腦子裏。記得在8歲那年,北大荒文工團的指揮通過群眾藝術館招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幾個孩子就被送過去開始學習,我比別的孩子小一些,不過看起來挺機靈,音樂老師就一塊兒給打包塞過去了。樂觀開朗的爸爸媽媽知道後非常高興,說小提琴是非常高級的樂器,仿佛什麽“榮耀”一樣忙不失迭地讓我開始學習小提琴。
說實在的,當時吉他和小提琴傻傻分不清楚,從一開始就沒有親近小提琴的欲望。一周兩次的課程,每次課後練習的督促,樂團的某個席位,演出之前的彩排,之後所有的讚譽,在我看來都是為滿足父母的虛榮,十分厭惡。當時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喜歡閱讀喜歡滑冰喜歡玩單雙杠,特別希望母親能支持我寫作,可是不好好練習小提琴,一切都不被允許,也得不到支持。於是,懷揣夢想的童年裏,接觸小提琴完全成為空降的不幸。
爸爸媽媽從來都沒有引導我聽過西洋音樂,從來都沒有認認真真陪我練習過小提琴,在別的小朋友換琴的時候,也沒有給我換一把合適的琴。在這種極度不親近,甚至因反感營造的緊張麻木的氣息中,小提琴成為我童年最痛苦的回憶,沒有之一。就這樣逼迫了7年多之後,有一年終於忍無可忍,砸了琴也絕了食,再進一步就要跳樓了,也第一次和媽媽有了關於生命價值的對峙。
那種青春期的過度反應也一定讓當時的媽媽頭皮發麻。結果就是,她妥協給買一輛當時新型的公主自行車,讓我再堅持練習半年直到初中畢業。記得當時那輛自行車價格不菲,許多人的月薪還達不到購買那輛車的程度。
學習小提琴的經曆成為我們交流的硬傷。隻要我要做什麽,告訴她最近準備做什麽,她準會說你,你看你行嗎?學習小提就沒能堅持... ...!
現在看身邊的媽媽們對待自己和女兒青春期的相處模式終於領會了這叫“八字不合”,我總覺得她根本就不了解我,就不曾把時間精力用在我身上,就算我要對她訴說,她也可能不感興趣。人家是階段性“八字不合”,那我們一定是終身“八字不合”!
然而,即便再痛苦不堪的經曆,種子也被埋下了,即便在石頭縫裏求生存,這種子也發了芽。不得不說,這是做為母親的巨大成功!
為了避免前車之鑒,我在孕期聽了不少音樂,我和孩子們的生活裏到處都有音樂。孩子們做什麽都由音樂先開道。我的孩子開始接觸樂器之前,做了大量鋪墊。比如,女兒5個多月開始,我就帶她去附近的琴房聽琴,咱們不練就在附近玩兒。女兒兩歲多的時候,我們來了一次母女旅行,地點就選在上海。我們一起去博物館,一起去動物園,一起去走訪漂亮的建築物,還安排了去拜訪上海音樂學院直奔琴房。巧合的是,我們在琴房巧遇到小提琴家俞麗拿的學生,了解到許多關於音樂家和學生的故事。俞麗拿是我小時候唯一不排斥的和小提相關的信息。
許多年之後,每一次和小提琴有交集,我都會特意和媽媽講細節,意在告訴她當年她有多麽不“智慧”,每次我都潛意識裏希望她能感到抱歉,以此獲得些許“報複的快感”。
現在的家裏有大大小小各種小提琴,然而我絕不會那麽容易“寵幸”她們,她們也冷若冰霜帶著哀怨地對著我。似乎在埋怨:既然不想親近,為什麽要將她們請到家裏來。
是啊,為什麽呢?也許,我隻是想“報複”!
然而,這種“折磨”和“報複”遠未結束,甚至遙遙無期。我發現小兒子經常會去角落裏尋找她們,就算不曾教授,他也會自己拉扯出聲音。每次隔著視頻或者電話哭笑不得地坦白這種信息,孩子的外婆,我的媽媽就會非常“得意”,總追著問這問那,讓我非常“不爽”。不,實在是太“不!爽”了!
*** ***
曆史總有些巧合,母親和我之間“八字不合”的“母女恩仇錄”尚未落幕,更新版又要上演了。因為從備孕期到孕期,到baby期,到幼兒期我女兒都被各種音樂元素包圍,自然也喜歡製造各種“天籟”和“噪音”,自然也喜歡各種樂器。做為啟蒙,她最先接觸的是她母親“懷恨在心”的小提琴,學習則同時接觸了弦樂和鋼琴。見她偏愛鋼琴多一些,就沒有強求小提琴。她起初自己主動練琴,讓我懷疑自己誕下的是“神童”之類的怪胎,好在很快就發現自己完全多慮了!!!。
她自己不練琴,但要堅持學習鋼琴,鋼琴老師又很寵她,每次老師在的時候這小“惡魔”都表現得很有音樂天賦的樣子。學習樂器一定要有大量的練習跟進,她這樣吊著,讓我有點頭痛。是否應該讓她繼續學習呢?想想媽媽和我的相處模式,想想身邊的小可愛和我爆發那種衝突,簡直就是無法承受的痛。不行,決不能讓這種痛苦的曆史在我和女兒身上重演!
琢磨來琢磨去,有一天和她一起坐在鍵盤前一起敲打。之前我從來沒有學習過鋼琴,她教一段兒,我彈一段兒。長期敲打電腦鍵盤的雙手並不算太僵硬,曾經痛苦的經曆沉澱後至少對琴譜不陌生。女兒欣喜地告訴她的老師,自己的學生會彈《Gallop,pony》了。
也許... ...
於是兩個多月後,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和演奏小提琴時不一樣,老師說我的指法力度和識譜這些基礎對於學習鋼琴幫助非常大,自己似乎也並不排斥。確實,這兩個月,每周隻上半小時課程,但明顯能感覺自己的進步。
看著媽媽欣慰慈祥的眼神,我果斷打斷她的念頭,告訴她:讓我再一次站在台上演奏小提琴是不可能的。不過媽媽,也許女兒有機會在台上用鋼琴演奏一首您喜歡的樂曲,讓您美美地坐在台下激活所有的“虛榮”。而我的鋼琴啟蒙老師則是我的女兒,您的外孫女。
母親一生的摯愛我的父親前半年已經報了三次病危,隨時可能會離我們而去。父親的後半程有太多遺憾,是我們理解不了也幫不到的。趁母親健在,至少希望她後半程能夠了無遺憾。
此篇獻給當下身心虛弱的母親!
來自“八字不合”的女兒
8/10/2018
姑娘你老爸是你最好的讚助商,姑娘一聽全笑了。
這是生物本能,一代馴化教養新一代的必經之路,所以多多少少都會經曆“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