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知道外婆和外公的婚姻是包辦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外婆、母親和親戚們的口述,我逐漸了解了外婆和外公的關係、及兩個家庭的曆史和風格。最近發現了封塵50年的外公的絕筆信,使我對外婆和外公有了新的了解。
外婆的家庭
外婆的父親原籍湖南衡山。外婆說她5歲時 (1910年) 看到了掃帚星(哈雷彗星),她的父親說,要出大事了,果然,第二年發生了辛亥革命。早在革命前,外婆的大伯陳鼎投身變法,她另一個伯父陳範辦《蘇報》也得罪了朝廷。有關他們的事跡吳歡先生有詳文記述【1】,在此省略不贅。和所有陳家後代一樣,我從小就聽外婆說:變法失敗後,陳鼎與“戊戌六君子”一同被綁赴刑場菜市口,忽然,有人快馬加鞭趕來並高喊:
“刀下留人!”
陳鼎保住一命。我曾問外婆為什麽陳鼎得以留命,外婆說是榮祿看重他的才華,保他一命。另有說法是,陳鼎為七人中官位最高者,不殺是為給朝廷留麵子。陳鼎被送回原籍軟禁,幾年後死於囚禁。小時候幫家裏拿信時,常在外婆的來信中,看到有位來自上海、名叫“陳獄生”的寄信人,外婆說,這是她堂哥,就是陳鼎在軟禁期間生的兒子。
外婆的父親陳韜(字季略),性格和誌向與兩位哥哥大不相同,他沉醉於詩文書法和古文鑒賞(【2-7】),對政治無興趣,做官僅為謀生。清末的縣官集立法、司法和行政於一身,朝廷不允許縣官在自己家鄉做官。陳韜在四川做官,為此他把全家從江蘇常州搬至四川。陳韜娶的是常州大戶莊家的女兒、畫家莊曜孚,夫婦倆被譽為“書畫伉儷”。他們的趣事在二女、中國第一位女教授陳衡哲【8】的早年回憶錄【9】中多有描寫。
陳韜書法
滿清覆滅時,陳韜丟官,他不願在新政留任,而二位兄長的遭遇已經使家族敗落,陳韜隻得帶領全家東下江蘇,回常州投靠莊曜孚的三哥莊蘊寬【10】。莊蘊寬給他們一大家子提供了住宅,但生活費用須自理,於是夫婦倆賣字賣畫,孩子們放學後在母親的帶領下做些糊火柴盒之類的手工活,相當拮據。後來他們的大、三女出嫁、二女考取公費留美,學水利的大兒子畢業、負擔起家計,經濟情況才算好轉,並搬到北京居住。
莊曜孚繪畫燒製的瓷盤
莊曜孚的花鳥畫在當時已很有名氣,常得榮寶齋收藏。她為人豪爽,在四川樂至縣曾辦女學,開風氣之先。盡管清貧,逢更窮的親戚來求援,她會立刻抹下手鐲相贈。外婆說,曾有一個非親非故的挑夫向莊曜孚借了兩個大銅板,後來還來兩個小銅板,說這是如數歸還,就是個頭小了點,莊曜孚明知那人在耍賴也不與他計較。她的性格沉穩、堅強,據說她在日軍侵華戰爭前夕研究“推背圖”。
陳韜、莊曜孚是一對開明的父母,養育了六個女兒兩個兒子,外婆是第五女。盡管生活困難,夫婦倆讓所有的孩子都受了新式教育。他們對子女也很放手,所以陳氏兄弟姐妹都很獨立,個性鮮明。尤其是六個女兒,除了老大和老五外,都是性格外向,擅長交際,敢作敢為。六姐妹還繼承了她們母親的堅強性格,這對生活在中國20世紀充滿暴力的曆史時期,可謂珍貴的精神財富。
外公的家庭
外公家祖籍也是湖南衡山。清雍正末年,兩位周姓賣布商人離開湖南進入貴州,在緊靠廣西邊境的小縣城麻江落腳並入籍。賣布商人的後代大都世代務農,年紀大的如今仍然生活、居住在麻江。另有一支從第四代開始棄商從仕。
外公的祖父周之翰鹹豐年間考舉人獲欽定第一,入朝做官至內閣侍讀,後因得罪慈禧,在她得勢前便自請改做外官,在四川都督府做事,先後任綿竹、宜賓、開縣縣令。曾以一介書生在馬邊、打箭爐清剿夷匪,建立武功,五年後死於任上。
周之翰的兒子、外公的伯父周誠於1897年中舉,因在讀經史之餘攻讀西學,被任命為福建鹽運使,與執掌鹽運的外國人交鋒曆時十餘年。他鼓勵孩子們接受新式教育,長子和三子早年留學日本,參加了同盟會。長子周恭壽後來任貴州教育廳廳長,期間創辦了貴州大學和貴州所有的新式中小學【11】。三子周昌壽攻讀物理,學成回國後是最早向中國介紹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學者和教育家【12】。這二人被稱為“麻江雙壁”,縣城有兩座雕像紀念他們對麻江、貴州乃至中國的貢獻。
周之翰的小兒子、外公的父親周詢(字宜甫)通過科舉中了舉人後,在成都都督府做幕僚,後出任梁山、隆昌、華陽縣令。清末在四川保路風潮中,他竭力保護農團,得到民眾擁護,自己為此處境危險。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卻因禍得福,被留任主管全省財政,後任巴縣縣令。當時軍閥混戰,周宜甫以其精明能幹,解決了很多難題,被任命成都中國銀行經理。1921年,因重慶中國銀行(渝行)屢遭軍閥的勒索和兵痞的搶劫,在四川軍政界交誼廣泛、深知很多內幕的周宜甫受命於危難,被派往渝行出任經理。他巧用策略、苦心應對,居然保全了渝行資產。隨著情形的好轉,渝行業務逐漸繁榮、規模日益擴大,周宜甫卻在1936年以年滿為由,主動請辭,功成身退,傳為美談【13】。
母親曾親耳聽到她祖父周宜甫對客人說,他能在戰亂中取得成功,除了善於周旋外,還得益於保持絕對的獨立和清廉:
“一不依附任何勢力,二不買地、開錢莊、辦工廠、蓋私宅,連住房都是租來的。”
不置任何私產,使別有用心者無縫可鑽,使掌管財權的周宜甫無懈可擊。母親說,即使在退休後,周宜甫的住房也是租的,盡管他的薪水很高。此外,周宜甫還是個文學愛好者,除了財經方麵的論著,還著有《石頭記說豉》和《紅樓百詠》【14】。
周宜甫和夫人吳氏育有三男四女,外公是他們第二個兒子,大排行第六。母親說,周宜甫租了一個大宅院,為未婚和已婚的子女提供食宿,成年的男人都必須工作,提供各自小家的其他開銷。周宜甫不置私產,兒女沒有財產可爭;吳氏以儒家的倫理道德治家,全家讀四書五經,講究恪守本分、和諧相處,不允許任何人向她告狀。全家30幾口人和幾乎同等數量的仆人,多年來相安無事、和睦融洽。母親常常回憶這段生活經曆,說大家庭中的成年人各個都是即知書、又識禮,小孩子們也很快樂,母親和堂、表姐們常常打探哪家買了點心、或者叫了街上賣的餛飩小吃,然後就到那家去玩、給大人請安,總能得到好吃的。
“千裏結遠婚”
陳韜和周宜甫是在成都知府任幕僚期間相遇的,兩人個性極為不同,卻互相欣賞,大概是兩人都喜愛詩書、輕財重義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氣質。兩位太太在官太太們的麻將桌上相識,也很談得來,兩家就這樣建立了友誼,將兒女配婚也成為順理成章之事。在給兩家年齡相近的孩子們算了八字之後,兩對父母決定了外公和外婆的終身大事,其時他們還是兒童。
外婆的大姐和三姐的婚姻也是包辦的。陳韜原本想包辦二女的婚姻,將在東部讀書的二女叫回四川,但遭到了她的竭力反抗,陳韜隻好作罷【9】,於是陳家少了一個按傳統習俗出嫁的女兒,中國多了一名學貫中西的女學者。
陳家東下之後,周家時時記掛著這位未過門的兒媳,常常寄送衣料和禮物。除此之外,兩人並無交往,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外婆生活在相對開放的東部,家風隨意、自由,從小學到大學按部就班地讀新式學堂。外公則生活在相對閉塞的四川,在中規中矩的家庭長大,讀的是私塾,成年後考上了新式大學、接受新式教育。
(待續)
【1】吳歡 “從晚清最大文字獄‘蘇報案’說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ed8990101i6i7.html
更多https://baike.baidu.com/item/陳鼎/19620320,
【8】謝喆平“重拾陳衡哲”《人物》2009年第3期
【10】薛元明著、莊研審定《國士無雙:莊蘊寬傳》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11】張羽瓊“貴州近現代教育開拓者周恭壽”《貴州文史》2009年第03期
【12】丁玉琴“近代物理學家、教育家周昌壽”《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集》2014年
【13】蔣宣相“一位德高望重和博學多才的銀行經理”《重慶地方誌》1990年第五期
【14】重慶大學研究生院【名家會客廳】第154期名家會客廳: 感周詢之情,品紅樓百韻 (http://graduate.cqu.edu.cn/newsdetail.action?newsinfoid=59280 )
【注2】:李甡先生是作家、收藏家。十幾年前他從舊貨市場購得外婆“文革”中被抄走的家書,開始研究陳家,並找到陳氏後人、結為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