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讀書、音樂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個人資料
五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曲人往事3:琅玕題名

(2014-12-21 17:48:07) 下一個
周仲眉、陳鸝伉儷是昆曲愛好者。本文以昆曲為主線,記載了他們的故事和若幹詩文,從二人的“娃娃親”開始,曆經“抗戰”前後、“反右”、“文革”,直至20世紀最後一年。作者是他們的女兒周同雲女士。經作者允許,在此分6集登出。

3:琅玕題名

1937年春,仲眉在春節(當時稱“舊曆年”)前教女兒唱會《賜福》中《水仙子》段,在渝行春節聯歡會上演唱。仲眉吹笛,女跟唱,博得滿堂喝彩。但這次演唱沒有求來福分,不久,國難家愁接踵而至。
 
是年6月,陳鸝父親陳公季略病危。陳揚當時已經遷居南京。鸝得訊,立即攜子女赴寧。三日後,季略公去世。莊太夫人悲痛過度病倒,致半身不遂。陳鸝悉心照料母親,沒有注意時局變化。“七七事變”拉開了全麵抗戰的大幕,陳鸝被困在南京,得仲眉自渝發來急電,知居住在上海的仲眉堂兄周恭壽家眷即將回貴州,陳鸝遂於8月11日攜子女赴滬,尚未得喘息,8月13日凇滬戰爭打響。陳鸝與恭壽家人會合後,一同經東海、南海,廣東、廣西先至貴州,又單獨攜子女前行,到達重慶時,已是1937年11月了。當時女9歲,子不到1歲,陳鸝一路備極辛苦。1938年,莊太夫人由陳揚一家奉陪,曆千辛萬苦到達重慶,終因不堪逃難折磨,不久即病逝。仲眉和陳鸝在兩年內接連失去三位老人,又值戰亂,自然無心度曲。
 
1938年秋,渝行派仲眉到四川榮昌縣開辦辦事處並任經理,一家四口遂遷居榮昌。榮昌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但借貸、匯款、儲蓄都依靠錢莊,受到盤剝且不可靠,所以銀行的開辦大受歡迎。不久,陳鸝受聘任榮昌縣立女子中學美術教員。她帶領學生畫了不少抗日漫畫;她自己的一幅漫畫被選作遊動展覽。這樣,仲眉、陳鸝成了“小城名流”,家裏成了縣城知識分子無形的聚會中心。但是,其中沒有人對昆曲感興趣,所以仲眉、陳鸝就隻能自吹自唱。
 
1940年,仲眉被調到北碚任渝行辦事處經理。由此至1945年,是仲眉、陳鸝昆曲活動的高峰時期。北碚雖然隻是隸屬於重慶的一個鎮,但離重慶較遠,風景優美,市容和設施現代,附近有當時著名的名勝“北溫泉”,所以有不少文化科學機構為逃避日機轟炸疏散來此,著名的有複旦大學、禮樂館、文史館、編譯館、四川師範學院和中央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等,文化界人士較多,文化氣氛濃鬱。
 
仲眉、陳鸝在北碚租住在盧家花園臨街一隅。初到時人地生疏,隻在假日自吹自唱。某個周末,立法委員戴夷乘路過盧家花園,適逢他們唱曲,笛聲悠揚,飄出院牆。戴是昆曲迷,聽到笛聲,循聲而至,竟由素不相識而成為曲友。經他介紹,著名詞家汪東(字寄庵)、作家盧前(字冀野)、張充和以及四川師範學院教師程虛白、女教師翟貞元、女學生笪瑞珍陸續加入,形成曲會,幾乎每逢周末都舉行。倪宗揚、甘貢三、範崇實、項馨吾諸先生也不時參加。這就是張充和女士在她的《曲人鴻爪》中所說的“周家曲社”。為記此盛況,仲眉有詩:
 
“鴻居兩載喜開顏,小院清齋遠市圜。
三弄宮商曲敘樂,一庭花草茗談閑。…”
 
陳鸝則揮毫點彩,畫成《琅玕題名圖》(圖7);該圖背景是在一脈流泉兩旁的淡淡翠竹,仲眉作了長篇的《琅玕題名圖序》(圖8),請所有曲友皆在竹上題名。其間,俞振飛偕夫人黃曼耘赴北碚時,也曾參加曲會並在圖上題名。曲友中能詩善詞者都在圖冊上題寫詞曲,傳頌一時,堪稱曲史佳話。

陳鸝那時隻有三十五六歲,她本來唱旦,因女曲友的年齡都比她小,她就挽起發髻,改唱小生了。曲會上的兩管好笛則是仲眉和程虛白。仲眉對昆曲極為迷戀,這從他的詩作中屢屢可見。在北碚期間,有次他為貸款的事考察嘉陵江邊的一個農場,“沿途見杜鵑花盛開,彌目紅豔,極為美觀。時鵑啼正急,空山響應。因憶昆曲《遊園》出中‘遍青山啼紅了杜鵑’之句,度曲時隻賞其聲調文詞之美,而不知其寫自實景之功。玉茗之才,即此句可以不朽。”由此句的啟發,他寫了《訪杜鵑花》一詩,情景並茂。內有

“紅遍青山絕妙詞,倚聲不厭笛三弄”

之句。這首詩得到許多讚賞。
 
也就是在這個曲會上,仲眉和陳鸝在張充和的《曲人鴻爪》上題詩作畫。仲眉題詩為其1939年所寫的《詠建文史事及拍〈八陽〉曲賦感》:
 
敝屐河山辭北宸,生涯托缽老風塵。
何期南內彌天火,幻出金剛不壞身。
帝澤無傷叔父心,山河一擔入雲深。
八陽再唱應三歎,百座雄城付陸沉。
 
末句是感歎當時國土大麵積淪喪。陳鸝則畫了一小幅花卉,反映《牡丹亭》的劇情並錄下《拾畫》中的兩句曲文(出自《好事近》):
 
寒花繞砌,荒草成巢。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周家正開曲會。捷報傳來,大家欣喜若狂。陳鸝立即找出仲眉訪日本時帶回的一件工藝品,是在一塊小木片上繪的富士山。她用牙簽和一片三角形的白紙作了一麵白旗,插在富士山頂上。有人提議每人寫一首詩慶祝勝利。然後大家一起上街,參加北碚鎮的慶祝遊行。可惜,那些詩沒有保存下來。同年,仲眉又被調回渝行;各曲友也在勝利後陸續還鄉,“周家曲社”遂告終止。
 
上述“周家曲社”中沒有仲眉夫婦老曲友滑苕白和許豪士的身影,是因為滑在抗戰期間留在天津;許到了四川萬縣,但彼此不通音信。直至1941年,仲眉才得到許的信函,喜出望外,以詩代柬曰:“...樂遊憶京華,同好水磨腔。擊節賞仙音,豪歌意激昂(君善冠生,嗓音極佳)。霞騖清三醉(昆曲《三醉》出中有“趁江鄉落霞孤騖”之句),山河壯八陽(昆曲《八陽》出中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之句)。豈料傷心事(《聞鈴》出中有“提起傷心事。淚如傾”之句,都下曲友均嗜唱此曲),曲讖驗滄桑。...料應歌代哭,心印詎相忘?...願早複神州,浩劫消紅羊。言旋故都門,太掖泛晴光。雙寄樓中聚(豪士、苕白同寓津門時,曾題寓居曰“雙寄樓”),傾醉舉霞觴。合唱《仙圓》曲(《仙圓》為《邯鄲記》中出,敘盧生得道會諸仙事),其樂也洋洋。”


7:“文革”劫後餘生的《琅題名圖》碎片


8:周仲眉作《琅題名圖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