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仲眉在春節(當時稱“舊曆年”)前教女兒唱會《賜福》中《水仙子》段,在渝行春節聯歡會上演唱。仲眉吹笛,女跟唱,博得滿堂喝彩。但這次演唱沒有求來福分,不久,國難家愁接踵而至。
是年6月,陳鸝父親陳公季略病危。陳揚當時已經遷居南京。鸝得訊,立即攜子女赴寧。三日後,季略公去世。莊太夫人悲痛過度病倒,致半身不遂。陳鸝悉心照料母親,沒有注意時局變化。“七七事變”拉開了全麵抗戰的大幕,陳鸝被困在南京,得仲眉自渝發來急電,知居住在上海的仲眉堂兄周恭壽家眷即將回貴州,陳鸝遂於8月11日攜子女赴滬,尚未得喘息,8月13日凇滬戰爭打響。陳鸝與恭壽家人會合後,一同經東海、南海,廣東、廣西先至貴州,又單獨攜子女前行,到達重慶時,已是1937年11月了。當時女9歲,子不到1歲,陳鸝一路備極辛苦。1938年,莊太夫人由陳揚一家奉陪,曆千辛萬苦到達重慶,終因不堪逃難折磨,不久即病逝。仲眉和陳鸝在兩年內接連失去三位老人,又值戰亂,自然無心度曲。
1938年秋,渝行派仲眉到四川榮昌縣開辦辦事處並任經理,一家四口遂遷居榮昌。榮昌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但借貸、匯款、儲蓄都依靠錢莊,受到盤剝且不可靠,所以銀行的開辦大受歡迎。不久,陳鸝受聘任榮昌縣立女子中學美術教員。她帶領學生畫了不少抗日漫畫;她自己的一幅漫畫被選作遊動展覽。這樣,仲眉、陳鸝成了“小城名流”,家裏成了縣城知識分子無形的聚會中心。但是,其中沒有人對昆曲感興趣,所以仲眉、陳鸝就隻能自吹自唱。
1940年,仲眉被調到北碚任渝行辦事處經理。由此至1945年,是仲眉、陳鸝昆曲活動的高峰時期。北碚雖然隻是隸屬於重慶的一個鎮,但離重慶較遠,風景優美,市容和設施現代,附近有當時著名的名勝“北溫泉”,所以有不少文化科學機構為逃避日機轟炸疏散來此,著名的有複旦大學、禮樂館、文史館、編譯館、四川師範學院和中央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等,文化界人士較多,文化氣氛濃鬱。
仲眉、陳鸝在北碚租住在盧家花園臨街一隅。初到時人地生疏,隻在假日自吹自唱。某個周末,立法委員戴夷乘路過盧家花園,適逢他們唱曲,笛聲悠揚,飄出院牆。戴是昆曲迷,聽到笛聲,循聲而至,竟由素不相識而成為曲友。經他介紹,著名詞家汪東(字寄庵)、作家盧前(字冀野)、張充和以及四川師範學院教師程虛白、女教師翟貞元、女學生笪瑞珍陸續加入,形成曲會,幾乎每逢周末都舉行。倪宗揚、甘貢三、範崇實、項馨吾諸先生也不時參加。這就是張充和女士在她的《曲人鴻爪》中所說的“周家曲社”。為記此盛況,仲眉有詩:
“鴻居兩載喜開顏,小院清齋遠市圜。
三弄宮商曲敘樂,一庭花草茗談閑。…”
陳鸝則揮毫點彩,畫成《琅玕題名圖》(圖7);該圖背景是在一脈流泉兩旁的淡淡翠竹,仲眉作了長篇的《琅玕題名圖序》(圖8),請所有曲友皆在竹上題名。其間,俞振飛偕夫人黃曼耘赴北碚時,也曾參加曲會並在圖上題名。曲友中能詩善詞者都在圖冊上題寫詞曲,傳頌一時,堪稱曲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