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讀書、音樂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個人資料
五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您還讀書嗎?” - 讀《偷書賊》有感

(2014-09-16 07:11:57) 下一個

   我和女兒常互相推薦書籍,以增加共同語言,減少“代溝”。兩年多前她推薦了奧地利作家Markus Zusak的《偷書賊》(The Book Thief),兩個月前我從本地圖書館借到了有聲書,兩個星期後流著淚聽完了。書是寫給青少年的,卻連續230周在《紐約時報》獲得最佳排行榜的第一名。

   故事以死神為第一人稱,講述在希特勒納粹德國時期,一群飽受食物和書籍短缺折磨的青少年的生活和命運。死神在那個時候特別忙,甚至厭煩了自己招魂的“工作”,從普通德國人民的角度反映出希特勒納粹德國的黑暗。主角是個故事開始時10歲的女孩麗沙爾,因父母是政治犯而失學,可她特別想讀書。因為沒錢而偷書。她偷第一本書時隻有死神看見了,因為不識字,她甚至不知道這本書是《盜墓人手冊》。和任何獨裁者一樣,那時的德國試圖燒毀所有書籍,包括席勒和哥德的書甚至聖經,死神無奈地歎息“德國人善燒”。正在長腦子的孩子們隻允許讀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 精神的饑渴伴隨著肉體的饑餓,孩子們開始偷食物和書。故事還有不少本性善良但性格迥異的成年人,作者對他們的描寫十分生動。比如刀子嘴豆腐心的養母,就象很多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中國婦女。

   我的第一個感想是,我們這一代也有類似的、在精神上受到禁錮的經曆 。"文革"就是從批判所謂“大毒草”開始的,瞬時間,幾乎所有的書都成了毒草。那時我們中國人絕對可以和二戰德國人相提並論,也許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書,還有很多文物也毀於一旦。我們還有引以為“自豪”的老祖宗:當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德國人還是叢林裏又髒又臭的野蠻人。七億人民隻有一本“紅寶書”,我們竟然驕傲地稱“一片紅海洋”。直到1969年,當滿載去東北兵團知青的火車汽笛吹響,滿站台送行的人突然大哭起來,哭聲驚天地、泣鬼神,哭出了人們對現狀的失望和前景的絕望。之後,人們對"文革"的狂熱銳減,開始重新審視被打倒的東西。那些被禁的書悄悄地在青少年中流傳開來,誰也不知道這些書是怎樣幸存下來的,大概中國人不象德國人那樣做事認真吧?我們四合院鄰居的大孩子特別能幹,老是能源源不斷地搞來各種書籍,古今中外,無所不全。我不放過每一本傳到我的書, 不理解的、沒時間看完的也要看,生怕今後看不到,更想知道為什麽上麵要禁。為此常常打手電在被子裏看個通宵。書不知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隻要經過孩子們的頭腦,便會留下痕跡。很多書長大後又看一遍。

   我的第二個感想是,我們已有不少文學作品描述"文革",即所謂的“傷痕文學”。但是這些作品都是針對成年讀者,專門寫給青少年的作品似乎是空白。如果我們不想再遭受“文革”的浩劫,我們應該讓下一代了解“文革”是如何發生的、其後果和應該如何避免。我們譴責日本政府修改教科書,我們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們講"文革"的教科書呢?作家們和教育家們,這是你們的任務。作為社會一員,我們每一個人也有責任去呼籲和推動。

   我的第三個感想其實是一個問題:“您還讀書嗎?”一位印度記者寫道:在一次從海外到中國大陸的飛機上,她看到幾乎所有的中國人,人手一個ipad 在看電影,沒有人讀書。繼而她發表感想: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很同意她的感想,但並不是所有國人都不讀書了。如果她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看到那擁擠的場麵,看到那麽多人如饑似渴地坐在地上讀書,她的觀點或許會改變。我也同意她的觀察,現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普及,讀書的人的確少了。國內有些大學門口的書市消失了,連大學生都不讀書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讀書的人少了,寫書的人就會少;寫書的人少了,思考的人就會少。最終,社會文明就會退步。當一個社會充滿了頭腦簡單、行為粗魯、趣味低級的人,誰會是受害者呢?是我們自己!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中著名的第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刻,這是最壞的時刻。”“好”是技術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壞”是物質發達降低精神文明,技術成了個“雙刃劍”。

   我不認為互聯網可以完全取代出版社。不否認網上可以有驚人的作品,但從總的質量上衡量,二者有本質上的差距。其實我認為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促進精神文明。對我來說當有聲書麵世後,讀書時間仿佛突然多出了幾倍,做家務、開車、等和乘飛機都成了讀書時間。不僅如此,不少書是名演員念的,他們的聲音抑揚頓挫,一個人就可以把書中所有角色、不論男女老少好人壞人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聽書成了生活中一大樂趣,可以盡情地享受。與“文革”時期比,真是幸運啊。

  讓我們一起來讀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