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香帥五首【滿城風雨近重陽】七律中的用典及手法(三)
(2014-10-12 14:12:55)
下一個
今天,風風要把香帥的一組七律五章的第三首,進行分析。錯誤難免,請香帥和方家批評指正。先把此章七律抄摘如下:
(三)
秋聲漸碎小池塘,隔岸蒹葭獨自傷。
一闋弦歌穿綺戶,滿城風雨近重陽。
懷沙不值三閭死,隱竹猶疑七子狂。
壞壁春痕應有記,沉魚落雁本淒涼。
首聯出句作者采用倒裝,指出在“小池塘”, 不是謝公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景色,而是“秋聲”,來源於秋風秋雨、落葉凋零、蛩蟲鳥雀等,在“漸碎”。“碎”字用得很傳神,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一陣秋風,紅葉飄落;落葉隨風簌簌作響。秋風中,蟲鳥聲斷斷續續,如秋寒瑟瑟,似秋波碎了金光。“碎”字在這裏,也暗示作者心情的焦慮。作者寓情於景的筆法,很是高明。詩歌的源頭三百篇,多采用賦比興的手法,興,雖然是起興發端的作用,卻有寄興的力度。這樣的景色,應是作者登上池塘邊的樓閣,放眼近處風光。作者在對句裏,遠眺對岸。選用“蒹葭”這個意象,雖然是普普通通的水草(所以也常作為謙詞),然而在詩經的【秦風】裏,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描寫,所以“蒹葭”常用作“思念異地友人”的典故。“隔岸蒹葭”,可指作者本人在思念隔岸的朋友親人,也許是紅顏知己也說不準!其思念至深,而“獨自傷”神,可見此人在作者心目中,有多重要!首聯設定了一個懸念,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手法。“文章似山不喜平”,詩歌又何嚐不是如此?尤其在網絡灌水八卦世界,網客的好奇心更是高昂。。。有此等妙筆鋪陳,多麽吸睛!
詩歌與繪畫各有千秋,詩歌可以通過動作的描摹狀態,給人活躍的感覺。在頜聯“一闋弦歌穿綺戶” ,作者在暗自傷神的世界裏徘徊之際,“弦歌”如投石,驚破窗前凝視遠方的心湖舊波。這種“穿綺戶”的動態,使得走筆起伏如潮汐,顯得豐滿多姿。作者自然也和我們讀者一樣,被突如其來的“琵琶弦上說相思”驚醒,接著在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出,讓人感覺有水到渠成的筆觸。重陽節,親人相聚、登高喝菊花酒、佩戴茱萸,還要祭祖,何等讓人期盼!此時此刻,弦歌悠揚,已有節日氣氛,然而顧盼周遭,友朋、佳人遠隔。一句“近重陽”,其情之切,其勢之窘,把意境推上一個高峰。作者用重陽節這個意象,又是在風雨之中,重彩塗抹了秋愁的心情。
現在來看看作者如何落筆頸聯,因為頸聯對全篇來說,是一個奇妙的分水嶺,所以會有“如履薄冰”的小心。頸聯的出句“懷沙不值三閭死”,有點出乎風風的意料,因為作者一下子把視線轉到三閭大夫投江前的絕筆,九章名篇【懷沙】上來。其中,”懷沙“也就成為“因忠憤而投水死義“的用典。讀到這裏,原來作者所有的愁緒和思念,都是因為無法全力報效國家而引發的,然而癡心不改;所以在風雨如晦的重陽節到來之前,自然而然就想起曆史上那些報國無門的先人,讓內心的共鳴來減緩這種愁緒。”不值“二字,讓人體會到作者積極的入世思想。這種向上的熱情如詠歎調,在對句“隱竹猶疑七子狂”中,畫上一個完美的休止符。因為作者深信那些西晉名士,一個個都有為國效勞的能力和進取心,作隱士、裝瘋賣傻都是環境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作者在頸聯,如椽之筆,勾勒了出乎意外卻在情理之中的崇高心境,實在是妙筆生花,讓人敬佩!
看看作者在尾聯如何給全篇一個作結,給自己的心情一個交代。作者寫道”壞壁春痕應有記,沉魚落雁本淒涼“。在出句裏,“壞壁春痕”讓人想起薑夔在【揚州慢】裏寫的“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殘垣斷壁還在,“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的觸目心驚。“沉魚落雁”是用兩個美人這種具體美好意象,借代為中國曆史上明君、愛國人士和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犧牲的無名英雄這樣一個民族脊梁的整體。作者的筆墨是沉著冷靜的,因為曆史上基本都是“紅顏薄命”、“英雄淒涼”。然而作者的心弦卻是餘音繞梁,雖然知道世事如此,依然忠心不二,為國為民之心不改,讀後令人動容。作者從秋景入手,精心鋪墊,層層緊扣,引人入勝;情景交融,起伏有致,更是體現一顆赤子之心,讓人讀後深受感動。
多謝寒硯,風風願意與寒硯一起探討學習,共同進步!
多謝墨脈鼓勵。墨脈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美女,得到老鄉誇獎,於風風是很大的榮幸!香帥詩詞出眾,確實是詩壇之幸。
香帥詩詞傑出;一腔愛國熱血,更是讓詩詞煥發光彩。風風有幸拜讀和解讀大作,更為成為老鄉知音而慶幸。祝老鄉在香港一切順利!
遙祝風風兄、香帥、默默新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