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牡丹花下 606-兄妹遊北京五壇-3

(2025-02-09 14:44:24) 下一個

因為還沒有參觀圜丘,吃完烤鴨,大美人吩咐司機驅車回天壇。在管理人員的幫助下,重開南門,董九牽手妹妹,從外壇圍牆上開的南門進入。

天壇外壇牆,除了西邊靠北原有的祈穀壇門,又在乾隆時期,於同側靠南開設了圜丘壇門,而北門、東門和南門,是於1918年在北洋政府手上開設的。後來外壇牆基本被拆除,昭亨門被當作天壇的南門。

董九發現大美人從三卷門的西門進去,心中不禁暗暗感歎。雖然中卷門為神道,但是東卷門是皇帝進出之門。如果大美人自然而然從東邊卷門進去,董九預感會好一些。兩人過門而入,腳下便是與丹陛橋一脈相承的禦道、神道和王道合一的通道。

兄妹倆走在神道上,眼前是皇帝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的場所——圜丘壇,被內、外兩層壝牆圍繞,直徑和邊長分別為102米和168米。牆上鋪以藍色的琉璃瓦,牆形內圓外方,取天圓地方之意。在東南西北四方各設一座欞星門。眼前的南欞星門外、丹陛橋王道(即百官步行道)東側,有一南具服台,專供皇帝更衣、淨手、休息之用,又稱更衣台。冬至時節,天寒地凍,所以台下設火炕,為台上搭好的黃雲緞幄帳內、正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取暖。

大美人沒讓哥哥上具衣台溜達,而是朝外壝牆中間設置的南欞星門走去。欞星門,是祭壇壝牆特有的牌坊式漢白玉製三開門。內外壝牆在東南西北各設一座欞星門,共24門,取雲門玉立之象。

南欞星門中門,為神門,東門為皇帝進出之門,而西門供其他人進出。從唯一開的西門進入,在內外壝牆之間右邊的東南角,有12座鐵燎爐,附近還有燔柴爐和瘞坎,往西南方仰望,隻有一根孤零零的望燈杆,其他兩杆在袁世凱祭天時,被砍掉了。

孤杆高28.8米,此時杆頂未掛燈籠。杆矗立在漢白玉石砌的望燈台夾杆石上,並被周圍三根戧杆支撐。祭天在黎明前進行,所以點燈後,整個圜丘亮如白晝,並警示眾人祭奠儀式就要開始,壇區必須保持肅靜。

麵對內壝牆南欞星門,發現三門俱開,大美人拉著哥哥從神門進入。董九覺得很神奇,妹妹從來不從東門進出,要麽從中門,要麽從西門,就是不從皇帝用門——東門進出。

大美人邊上圜丘壇,邊介紹道:“哥哥,此壇也是三層,5.7米高,但是隻有四出陛,各九級石階,底層直徑21丈、中層15丈、頂層9丈,體現一三五七九所有陽數、其和為25 這個天數;而直徑之和為45丈,體現九五至尊的帝王之威嚴。整個祭天壇地鋪艾葉青石,每層圍有漢白玉欄杆。

“整個祭壇的構造,都含有九這個數字或其倍數,譬如望柱和欄杆的數目、每圈扇形石數目等,因為九是個位數中最大的陽數,象征天的崇高無比。哥哥,到壇麵上去看看就知道,先站在天心石上感受一下。站在這裏可以一呼百應,聲音聽起來很洪亮。”大美人說完,喊了幾聲“哥哥”,響聲盈耳,效果果真如此,讓董九哈哈大笑起來。整個圜丘頓時充滿歡聲笑語。

大美人接著說道:“哥哥,以此圓心向外,第一圈有9塊扇形石,第二圈18塊,以後每圈多9塊,在壇麵隻有9圈共405塊扇形石,有九重天之寓意。在九圈之後,繼續在中、底壇層延續扇形石圈,整個祭壇共鋪了3402塊扇形石,出現378個9的倍數。不過底層的扇形石大多遺失,後修補以長條石,所以現在無法確證。”

“記得以前解說員說,祭天前三天,皇帝老兒在齋宮麵壁三天。到了乾隆老兒,在紫禁城的齋宮藏貓貓兩天,然後在天壇南壇區內壇西麵的齋宮敷衍一天。所謂齋戒,就是清心寡年,不問責處罰百官,不舉辦宴會、不聽音樂、不近女色、不喝酒、不吃葷食、不就醫看病、不吊唁、不掃墓。隨行人員不能生病或服喪。

“在冬至當天的日出前7刻,望燈升起,祭天開始;一旦祭天結束,降落望燈。祭天儀式複雜而隆重,包括祭天大典和祈雩禮。

“祭天大典包括‘視神禮’和‘祭天儀式’,而祭天儀式包括燔柴迎帝神、奠玉帛、進俎、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等步驟,期間還要奏中和韶樂。

“此時壇上的天心石偏北的正位和東西方向的配位,已搭好7組圓形幄次,即小帳篷。正位幄次中供奉‘黃天上帝’的神版,東西配位,按‘昭穆之製’,隔代供奉八位先帝的神牌。在中壇東西兩側的從位,搭好四組幄次,東側供奉大明之神、北鬥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的神牌,西側供奉夜明之神、風雨雲雷眾神的神牌。” 

“正位、配位、從位幄次前供桌上,放置祭器及供品。明朝用陶瓷祭器,在清雍正時改為銅器,乾隆年間,視用途,祭器由竹、木、漆、陶、銅、玉等材料製作而成。祭天時,主角皇帝老兒在中壇南側行跪拜禮,而書寫祝文的祝版擺放在置於天心石處的供案上。

“整個祭天過程複雜,首先進行視神禮。皇帝老兒在紫禁城齋戒二天後,在第三天,覺得祝版不錯,便大駕儀仗隊,又稱鹵薄,從紫禁城老窩出發,來到皇穹宇給天神先帝上香行禮,其他神位交給手下人打理。接著上神廚和神庫查看祭品和祭器,即行籩豆禮。籩,竹子編製而塗以漆有高足的食盤,盛幹物;豆,木、陶或銅質刻製而塗以漆有高足的食盤,盛醃菜或肉醬。籩豆禮,即檢查祭祀時籩、豆中必須存放的食品。

“如果覺得祭祀器物準備得還算滿意,就溜回祭壇檢查一下,看看明天祭天的陳設和祀位等準備工作是否完備正確。覺得一切合格後,才回齋宮完成最後一天的齋戒。

“到點了,才開始祭天儀式。皇帝老兒準時從齋宮出發,鍾樓鳴鍾以示敬意。來到具服台更衣室,換上天青色祭天禮服,盥洗稍息。一旦神牌移駕到祀位後,在日出前七刻,即淩晨4點15分到30分,祭奠開始。

“皇帝老兒出更衣台,過外內壝牆欞星門的天子門,來到行跪拜禮位置,按照司讚官朗誦的儀程,逐一進行。祭天共有九項儀程,即九舉,而伴奏的中和韶樂也有相應的九段樂章。並根據禮位祭祀需要,在奏樂聲中,從中壇拜位來到頂層祭壇行禮。

“第一步是‘燔柴迎帝神’,即在燔柴爐裏充分燃燒鬆柏木柴,然後扔一頭收拾好的犢牛進去,讓燒烤牛肉的香氣直衝雲霄,召喚皇天上帝的蒞臨,接受天子的虔誠供奉。然後進入‘奠玉帛’,即敬獻倉壁和製帛給皇天上帝;接著‘進俎’,即把熱羹徐徐澆注在神位前的牲牢即祭品上;然後行‘初獻禮’,即向正位和配位的天神和配祀獻酒;還要行‘亞獻禮’,即獻第二次酒;再行‘終獻禮’,即獻第三次酒;隨後‘撤饌’和‘送帝神’;最後‘望燎’,即皇帝老兒來到燔柴爐西麵的望燎位行望燎禮,恭敬地注視供品焚燒完畢,行禮後回更衣台,換上來時穿的龍袍,起駕回宮。

“常雩禮,就是祈雨禮,也在圜丘壇舉行。如果出現旱情,在陰曆四月舉行該禮。禮畢,旱情消除,祈雨活動宣告結束,否則皇帝老兒讓百官告祀天神、地神、太歲。如果三年不下雨,就要舉行大雩禮,虔誠向上天禱告,恭請上天的饒恕,所以皇帝老兒親自來圜丘壇,雨冠素服,行禮致祭。

“如果感動了天神,終於下雨了,必須報祀以謝雨。如果上天一下子沒刹住勁道,致使久雨不晴,又要行祈晴之禮。雨過天晴後,必須報祀以謝晴。哥哥,說了這麽多,累死妹妹了。神廚殿、神庫殿、宰牲亭、走牲棚柱礎石、皇穹宇配殿等處就不看了吧!”

董九笑道:“妹妹比解說員都說得好!我們趕緊上先農壇去看看。”大美人接著讓哥哥吟詩一首,作為參觀天壇的總結。董九想了想,站在圜丘壇的頂層,環顧一圈後,才徐徐口占道:“明清兩代祭天神,冬至望燈祈孟春。災害何曾稍頓足,農奴更是少翻身。玉台憑吊驚奇跡,金殿參觀歎古人。遺址無言如祝福,中華麵貌萬年新。”

大美人聽罷問道:“古代帝王把福祉的維係付諸於上天,主席把美好的創造寄托於人民,真是高下立判,不是一個水準。哥哥,文化大革命的偉大運動,一定會讓中華大地日新月異,是吧?”董九默默點頭,沉吟不語。

一行四人驅車前往先農壇。為了節省時間,大美人介紹了目前先農壇的情況。先農壇是明清皇帝老兒,每年農曆二月亥日祭祀先農炎帝神農氏、山川諸神以及天子行扶犁親耕即耕耤禮之處。皇帝老兒做完種田示範動作後,趕緊洗手濯腳換上龍袍,美滋滋登上觀耕台,欣賞王公大臣揮汗如雨地、真槍實彈地耕作。秋收的糧食保存在神倉的庫房,供順天府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先農壇本來有北圓南方內、外兩道壇牆,在內壇牆內,又分內、外壇。在西邊外壇、北部內外壇牆之間,有大量的樹林和空地。主體建築分布在內壇,主要包括太歲殿、先農神壇、神廚庫、觀耕台、具服殿、神倉及祭器庫,而慶成宮、天神壇、地祗壇等位於外壇區。

解放前,北外壇先成為公園,還在內壇的觀耕台上建了八角二層仿歐式觀耕亭,以及一座純歐式三層鍾塔,即四麵鍾。後來外壇空地大量租給居民商人,接著內壇空地也被租出去。北外壇牆拆除後,大量居民遷入占用北外壇。至此,壇外牆基本被毀,外壇區成為各色人等雜居區,內壇古建築和景觀遭到大肆破壞。後來,在慶成宮之南的東壇區,建起了先農壇公共體育場。在北平解放時,先農壇已經麵目全非、破敗不堪。

新中國成立後,改造和擴建了先農壇體育場,開辦了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為北京市籃球、田徑、體操、乒乓球、網球、舉重等多個項目的運動員訓練,提供良好的基地。另外,華北育才小學,即延安的保育院小學遷進先農壇,使得先農壇內的主要建築整體上未遭到破壞。目前的神倉、慶成宮、神廚、具服殿、觀耕台等重要建築均被占用,所以先農壇沒啥看頭,不過知道幾個建築群的功能也有必要。

太歲殿,先農壇的中心建築,是祭祀太歲和四季自然神靈的重要場所。其中有獨立的南拜殿、北太歲殿、東廂房和西廂房,四方圍牆各有一道隨牆門。

先農神壇,祭祀先農之神即炎帝神農氏的祭壇。壇位坐北朝南,是磚石砌成的方台,壇麵鋪設金磚,高1.5米,邊長15米餘,四麵均有8級青石條石台階。

觀耕台,初為木製高台,後改建為磚石砌築的正方形須彌座高台,四壁砌築黃綠琉璃磚,高1.9米,邊長16米餘,四周有漢白玉欄杆、雲龍紋望柱頭,台麵鋪設方磚,三麵各有9級漢白玉條石砌成的台階。其南麵原有帝王親耕一畝三分耤田。皇帝祭拜完先農,在具服殿更衣後,先親耕耤田,後在觀耕台上觀看百官耕種。

慶成宮,初為山川壇齋宮,清乾隆改為慶成宮,是皇帝種完田,進行休息、慶賀、犒勞隨從的場所。從南往北分別有外宮門、內宮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由七個封閉的院落組成,即兩門之間,內門與前殿之間,前殿自身、東西配殿之間、後殿自身、東、西配殿與院牆之間等七個院落,前殿兩側院牆各開拱券掖門一間。

神倉,從南往北包括山門、收穀亭、圓廩神倉、祭器庫,東西分別有倉房、值房各三座。圓廩神倉後建有院牆,將神倉分成兩進院落,中有一道圓門相通。

宰牲亭,一座麵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單層建築,位於神廚正殿之西,靠近內壇西院牆,屋頂結構奇特,是為祭祀準備祭品如牛羊的地方。

神廚庫,跟天壇的類似,北為神庫正殿,東西設神廚配殿,院內有古井亭,南開院門。正殿陳設籩豆案,是皇帝百官行籩豆禮場所,配殿是製備祭品、行視牲典儀的場所。井亭提供井水,為祭祀調製湯羹。

天神壇,位於外壇南麵東側,坐北朝南,壇台北麵,有四座青白石雕神龕,分別供奉風、雲、雷、雨神位。地祇壇,位於外壇南麵西側,坐南朝北,壇台的東南西三麵共九座青白石雕神龕。分別供奉四海、五鎮、五嶽、五山、四瀆、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京畿名山和京畿大川之神位,最初隻供奉七座神祗,到了清代,改山川以名山和大川分列,供奉的對象實質上是一樣多。

最後在警衛的陪同下,大美人和董九正要從先農壇外壇正門進去,雖然天神、地祇兩壇已經不存在了,董九還是堅持上南外壇神祗壇去看看,希望有意外的發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