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上,大美人靠在董九懷裏,因為他是第一次親身遊覽首都,所以輕聲告訴他北京城的總體分布道:“哥哥,北京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有七座城門,南三門:正門——永定門、東門——左安門、西門——右安門,東麵的廣渠門,西麵的廣安門,北二門——東北角的東便門、西北角的西便門。
“內城有九座城門,南三門:正門——正陽門即俗稱的前門或者大前門,東門——崇文門,西門——宣武門;東兩門:南側的朝陽門,北側的東直門;西兩門:南側的阜成門,北側的西直門;北二門:東側的安定門,西側的德勝門。
“其實外城是半拉子工程,按理要環繞內城,結果修了一半就停工了。外城跟內城形成北內城和南外城並列的分布,像一個‘凸’字,因為東便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和西便門,基本上在一條路上,即前門大街上。
“在內城的正中央,有一座皇城。宮城,又叫紫禁城,即我們正要去的故宮,位於皇城中,略偏其東南隅。皇城開四門,南麵的正門——天安門即明朝時叫的承天門,東麵的東安門,西麵的西安門和北麵的地安門。地安門,俗名後門,明代時叫北安門,清順治八年後才改為地安門。
“紫禁城也開四門,南麵的正門——午門,東麵的東華門,西麵的西華門和北麵的神武門。神武門在康熙皇帝之前叫玄武門,按照‘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而命名的,在形製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是紫禁城日常出入用門,現為故宮博物院正門。為了避諱康熙的名字——玄燁,玄武門才改為神武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製一致,位置遙相對應,同樣開券洞外方內圓的三劵門。因為城的等級、門的不同,所以在民間才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
“在清朝時期,皇城根下的內城區域,是滿人居住的地方,而外城是漢人聚集的地方,商業發達,文化氣息濃厚,因為各地的商會會館和天橋都在外城。我們理一下:故宮的午門和神武門、皇城的天安門、內城的前門、外城的永定門在一條線上,從永定門始到鍾鼓樓止,形成北京城的中軸線,使得北京城的建築呈現井然有序的壯美景色。紫禁城前倚金水河,後靠景山,頭枕三海瓊島,足歇小南城,像一位板著臉的老夫子,教訓百官,管教天下。這樣做,是為了符合“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宮城建造原則。
“除了原明朝砌築的九座內城城門外,在清末至民國期間,在內城還新開了四座簡易的城門。它們是位於正陽門和崇文門之間的水關門、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的和平門、東垣南端的建國門、西垣南端的複興門。隨著城牆被拆除了,這些城門都不複存在。
“目前,這二十座城門,除了內城的前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的箭樓,皇城的天安門、故宮的四門外,其餘的城樓和箭樓均被拆除或計劃要拆除,譬如西直門和安定門。我們走南池子大街,把車停在故宮東門外,哥哥可以看看午門。”
大美人介紹完,不久一行五人下車,來到午門外。警衛跟管理員簡單交涉了一下,轉身跟老領導匯報,現在可以進故宮參觀了。
因為故宮太大,警衛按照老領導的吩咐,借了一輛載重永久牌自行車,以便少走路,省下力氣多參觀一些地方。看著宮城正門——午門,呈凹字形城台上聳立著重簷廡殿頂城樓,大美人介紹道:“哥哥,在高13.5米的城台上,是九間五進正樓,兩翼是闊深各五間的方亭,分別向南延伸十三間廊廡並終止於南端方亭,形成東、西雁翅樓,故稱五鳳樓。
“在城台開三過梁式方門,並在左右拐彎處開有兩扇掖門。午門是皇帝老兒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正門是皇帝老兒專用門,此外皇帝大婚時皇後可以過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進出一次。平時上朝時,百官從東側門進出,而宗室王公從西側門進出。
“午門在所有宮城城門中,製式等級最高、外觀最雄偉,是根據遼代銅鍾上宮城門闕鑄紋圖案設計建造的,我們進去吧!”
通過午門,董九覺得上午門看城樓,都是幾間空房子,沒啥看頭,就推著自行車,通過午門,迎麵看到的是內金水橋。此時大美人一手扶著自行車車把往前走,一邊介紹道:“哥哥,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所以占地麵積72萬多平米,建築麵積15萬平米,宮殿七十多座,民間相傳故宮一共有一萬間少半間房子。宮城城牆高10米,城外環繞52米寬的筒子河。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具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美譽的角樓。
“故宮,根據《禮經》‘前朝後寢’要求,分外朝和內廷兩大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為中心,並包含左右兩側的文華殿和武英殿;而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即後三宮為中心,並包括左右兩側的東、西六宮。前者是君臣開會的地方,後者為皇帝老兒和皇後妃嬪一起鬼混的場所,即民間說的三宮六院。內廷後邊是禦花園,提供皇帝老兒與妃子們嬉戲的地方。東、西六宮外側,分別還有天穹寶殿和中正殿等佛堂,以及外朝、內廷之外還分列外東路、外西路兩塊,構成了整個故宮的木質結構建築群分布。
“從建築的外觀上看,最重要的兩座建築是外朝的太和殿和內廷的乾清宮。太和殿處於故宮的中心位置,屋頂垂脊上列有十隻瑞獸。從故宮周圍布局來看,是遵循周禮的‘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組建的,因為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即原太廟所在地,中山公園即原社稷壇,以及天安門和金水河外分布的六部都察院等處。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後,李自成起義軍占領北京後。紫禁城遭受很大的破壞,尤其撤離北京時,一把火把紫禁城燒得麵目全非,隻剩下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皇極門及角樓等處。
“直到康熙34年,紫禁城的規模才得到徹底的恢複。後來乾隆老兒又搗鼓半天,增建改建了不少地方,不過並未改變康熙定下的基本格局。乾隆增改建的殿院主要有壽康宮、重華宮、建福宮及花園、雨花閣、中正殿、壽安宮、慈寧宮及花園、寧壽宮及花園、文淵閣、毓慶宮、乾清宮等處。其中很突出的例子是,將原鹹安宮改建為壽安宮,慶賀他生母60、70大壽;改建內廷最東側的寧壽宮,由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乾隆花園等建築群組成的太上皇養老院。
“在武英殿西側的原鹹安宮,是一塊荒廢之處,在民國初期建有寶蘊樓,存放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處所藏的珍寶,文物多達23萬餘件。張勳複辟時期,東六宮的延禧宮因空襲受損。1925年,紫禁城改稱故宮,故宮博物院成立,並對外開放。民國成立以後,故宮失於管理,建築物逐漸荒廢。不過文物因事先轉移,未受戰火毀壞,在蔣家王朝逃亡台灣時,基本被帶走了。解放後,對故宮進行了全方位的維修和清理,收集了大量文物,與1961年將其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發前,妹妹細說一下各個部位的功能和作用。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即外朝的正門。其左右還各設一門,即東側的昭德門、西側的貞度門。清初在此門聽政、賜宴,後改在乾清門,譬如清鼎定中原後的大赦令就在這裏頒發的。通過眼前的內金水橋,就是太和門廣場,麵積約26000平米,兩側分列東、西朝房,中開協和門和熙和門,分別用作稽查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閣誥敕房,以及翻書房和起居注直房。稽查欽奉上諭事件處,隸屬軍機處,督查皇帝老兒交代的事情幹得如何,以及修史人員是否完成每天的任務;內閣誥敕房,是處理皇帝封官賜爵命令的機構,還是負責查點和檢驗玉璽之處;翻書房,就是為宮中進行滿漢文互譯的機構;起居注直房,記錄皇帝起居、言行的部門。
“在外朝區,太和殿,即金鑾殿,是舉辦大型活動的地方,也是明清24位皇帝老兒上朝會見百官、頒發重要命令的地方,還是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典禮舉辦場所。還是每年萬壽節即皇帝生日、元旦、冬至三大節日時,君臣慶賀賜宴之地。與功能相適應的是該殿的製式處於最高等級,建在8米高的漢白玉石台基上,麵闊11九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2377平米,高26.92米,而通高35.05米,是宮內規模最大的殿宇。
“因跟後兩殿建在同一石台上,故將台基稱三台,麵積25000平米之廣,形如‘工’字,太和殿廣場可容納兩萬人之眾。緊接著的是中和殿,建築麵積580平米,是皇帝老兒為重大典禮暖身的地方,此時讓激動的心情平息一下,同時跟朝臣見麵並接受朝拜的地方,還是皇帝老兒審閱‘祝版’上祭文和檢視演耕所用耕具的場所,最北麵的保和殿,建築麵積1240平米,是皇帝老兒除夕賜宴外藩王公和主持殿試的場所,隨殿牆開後左門和後右門,通往北麵的乾清門。
“太和殿處於相對獨立的院落中,殿左右分列中左門和中右門,殿前廣場兩廂分開左翼門和右翼門,以及左右配殿體仁閣和弘義閣。兩層的體仁閣,是詩賦比試、禦容陳列和緞繡收貯等場所。同樣兩層的弘義閣,是宮中存放金銀器具的地方。
“後宮中,以乾清門為界,是內廷的正門,此門製式最高大,其餘開門均是琉璃隨牆而建。乾清門中開三門。乾清門東開內左門及設置一排九卿值房,西開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圍牆分別設置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清中後期舉行‘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處。
“乾清宮是皇帝老兒處理日常事務的場所,是明朝14位皇帝居住的地方。該處非常寬敞,最多的時候擺放了27張床。最有名的事件——壬寅宮變就發生在乾清宮,嘉靖皇帝差點被宮女勒死。皇帝老兒嗝屁著涼時,停屍守喪也在乾清宮。
“在清朝前期,乾清宮也是順治和康熙的主要活動場所,其規模和級別處於內廷之首,因宮內掛‘正大光明’匾及後放建儲匣而成為天下焦點,而康乾兩朝於此處舉辦了千叟宴,更是聞名遐邇。宮前廣場東西圍牆分別設置日精門、月華門,南牆東西分設皇子讀書的上書房和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宮後東側設置昭仁殿,皇帝讀書的地方,殿之東設龍光門;西側設置弘德殿,皇帝辦理政務及讀書的地方,殿之西設鳳彩門。?
“到了雍正,搬到養心殿。其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是內務府的辦事處,因為他在此康熙守孝,後來就成了他的‘乾清宮’了。養心殿中有三處很值得一看——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垂簾聽政的東暖閣。為了方便跟大臣商議國事,在外朝區的隆慶門和乾清門所在城牆的東北連接處,設立軍機處。養心殿成為雍正帝後,所有皇帝老兒的寢宮和辦事處。
“交泰殿,其寶座上懸康熙手筆‘無為’金匾,座後板屏上書乾隆禦製的《交泰殿銘》。交泰殿是慶賀皇後千秋節即生日處,存放和陳列曆代先帝印璽、皇後冊封詔書、‘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采桑用具等處。交泰殿外台基東西兩側有台階,可分別通向東側的景和門、西側的隆福門。
“坤寧宮是是清雍正之前的皇後寢宮,兩頭分列暖閣。後改為祭神場所,而西暖閣改為薩滿的祭祀地;東暖閣曾幾次作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因為康熙、同治、光緒都在這裏舉辦婚禮。東暖閣東側開永祥門,西暖閣西側開增瑞門。坤寧宮後院,東開基化門,西開端則門,北麵開坤寧門,通向禦花園。
“東六宮和西六宮的每個宮院有圍牆和正門,所以自成體係,是一座由南北殿宇和東西配殿組成的兩進三合院,是妃嬪居所。
“內廷西六宮中的長春宮在清鹹豐朝與太極殿被打通,連為一體,成為南北貫通的四進院。住過慈安和慈禧,前者在同治十年搬回東六宮的鍾粹宮居住。為慶賀慈禧五十大壽,儲秀宮經大規模整修,清末翊坤宮的後殿改成穿堂殿即體和殿,使之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永壽宮為兩進院,殿內有乾隆禦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掛乾隆《聖製班姬辭輦讚》,西壁懸有《班姬辭輦圖》。鹹福宮為兩進院,形製在西六宮中最高,與東六宮的景陽宮形製相同。後院正殿同道堂寢宮,前殿為活動場所。
“在內廷西路的西六宮以北,還有重華宮,原為‘和碩寶親王’弘曆賜地——樂善堂,後被登極後的弘曆改名‘重華’。曾作為茶宴聯句處。漱芳齋。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隨著其二所改為重陽宮,遂得此名。並於其東南角建戲台,是重華宮宴集時,演戲之所。漱芳齋與周圍殿宇組成獨立的小院,在重要節日,皇太後常在此進膳、看戲。另外,在寧壽宮區的中部,養性殿東側,有一座暢音閣,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北對閱是樓,南背扮戲樓,是乾隆帝為自己頤養天年而修建的。每逢年節,都有大戲開演,到時皇帝皇後親臨閱是樓看戲,台上、台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內廷東六宮的承乾宮,為二進院,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曾在此居住。 景仁宮,康熙帝生於此宮。乾隆帝生母、光緒帝珍妃均在此住過。 延禧宮,在宣統元年(1909年)改建為3層西洋式水殿。即水晶宮。景陽宮,為二進院,作為收貯圖書之地,譬如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後院正殿為禦書房,而內廷原收藏於此。 永和宮,為二進院,正間室內懸乾隆禦題“儀昭淑慎”匾。鍾粹宮,在明朝時曾作為皇太子宮,清朝改為後妃居所,清末時慈安曾居住於此。
“此外內廷東路的東六宮正南,有三處值得一提。最東側的奉先殿,是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重要節日行大祭於前殿,重要節氣等於後殿上香行禮,重要活動前則祗告於後殿。中間是康熙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的毓慶宮,前後共四進,後作為皇子居所。在同治、光緒兩朝,成為皇帝讀書處,而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最西側的齋宮,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在齋戒期間,皇帝老兒及隨從不作樂、不飲酒。
“禦花園,南北80米,東西140米,占地麵積12000平米。處於宮城中軸末端,其中心建有欽安殿,平時供奉玄武神位,四周有矮牆圍繞,正門為天一門。另外園內有十幾座亭台樓閣,散落鬆、柏、竹與山石,建造手法靈活,充滿南北園林建造的精華特色,洋溢皇家宮廷的氣派氛圍。
“譬如位於禦花園內東側假山上的禦景亭,是皇帝、皇後重陽節登高的地方,可俯瞰宮苑、遠眺故宮、景山和西苑;位於堆秀山東側的摛藻堂,是宮中藏書之所,因為《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禦花園南端兩角分別開瓊苑右門和瓊苑左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麵由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組成的牌樓門,北達禦花園北門——順貞門,直指故宮北門——神武門。
“禦花園的景觀以欽安殿院落為中心,形成中軸對稱。中路從南到被包括坤寧門、天一門、欽安殿、承光門和順貞門。東西兩路建築也采用對稱布局,因為東路從南到北包括絳雪軒、萬春亭、浮碧亭、摛藻堂和堆秀山禦景亭;而西路從南到北包括養性齋、千秋亭、澄瑞亭、位育齋和延暉閣。此外,在養性齋、千秋亭和天一門之間,還分布四神祠、井亭、鹿台等建築。
“在東西六宮以北、禦花園東西兩側,各有一字排開的五所小院,即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是皇帝兒孫住所。在外朝太和門東西兩側,有陪襯性建築——文華殿和武英殿,是‘左輔右弼’的體現。明朝時,文華殿是太子的辦公室,武英殿是齋戒處,其後有石浴室。清初武英殿是攝政王多爾袞處理日常政務之所。在文華殿後有一座藏書樓,叫文淵閣,建築物色澤偏深,色調偏黑,因為五行中黑色主水,有防火之寓意。裏麵曾經藏有《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供皇帝讀書和臣工學士等人查閱圖書的重要場所。
“在東、西六宮宮牆兩側的外東、西路,是先朝妃嬪寡居養老處,譬如慈寧宮,仁壽宮。到了清朝,仁壽宮改建為寧壽宮,是乾隆養老的地方,其北麵西側建有乾隆花園,規格比禦花園更高一級,更充滿自然、洋溢情趣。皇極殿,是位於寧壽宮區中軸線前部的主體建築。在該小中軸線上,從南到北包括九龍壁、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另外一主體建築是寧壽宮後的養性殿,為太上皇帝寢宮,與養心殿類似。光緒年間慈禧太後住在樂壽堂時,早、晚曾在養性殿東暖閣吃飯。還有一處景點,也處於乾隆養老區,即珍妃井,因為死於慈禧太後之手,被太監崔玉貴等人推入貞順門內的這口井中而香消玉殞。
“內廷外西路,以慈寧宮為中心,成為太後妃養老區。與乾隆養老的寧壽宮區有明顯的中軸線不同,因為外西路從南到北沒有一條主軸線,而是兩條平行線,即東線——寧慈門、寧慈宮、大佛殿、雨花閣、寶華殿、延春閣,西線——康壽宮、春禧殿、壽安宮、英華殿這兩條平行線,雖然不是筆直的兩條平行軸線,但卻體現太後妃區建築群的總體布局比較靈活,不像太上皇養老區建築群那樣中規中矩。
“在太後妃養老區,有兩組建築群比較重要,即慈寧宮和壽安宮。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慈寧宮為正殿,被乾隆從單簷改建為重簷歇山頂,供其生母孝聖憲皇後居住養老,以示孝敬。雖然清順治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後最早居住於此,經過改建後,慈寧宮成為為太後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以及為皇太後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等重大事件舉行慶賀儀式的場所。每逢太後壽辰時,皇帝親自前來祝賀。若皇太後去世,也停靈於慈寧宮中,皇帝親行祭奠禮。
“而壽安宮,原名鹹安宮,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的東北。在雍正年間為官學場所,後乾隆為慶賀皇太後六十壽誕,改建此宮,並取名為壽安宮。為迎接他生母七十聖壽慶典,又在宮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台,後被嘉慶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
“順帶把內廷外西路未介紹的建築,簡單提一下。雨花閣,位於慈寧宮以北、太極殿以西,是宮中最大的一座藏傳密宗佛堂,供奉西天梵像。其外觀為樓閣式三層藏式佛教建築,四角攢尖頂,覆鎏金銅瓦,寶頂處安鎏金銅塔,每月初八或者十五,均安排喇嘛誦經。
“延春閣,位於建福宮花園即西花園或西苑之北,加上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靜怡軒等建築,組成建福宮花園,是故宮四大花園之一,其餘三座分別為禦花園,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如今西花園已是一塊廢墟,據說延春閣外觀二層,內部卻是三層,故有迷樓之稱,但幹什麽用的不得而知,估計是存放珍寶的地方。
“英華殿,是一獨立兩進院落,與故宮城隍廟毗鄰,處於外西路西北角,占地約7800平米,殿內設佛龕7座,供西番佛,是清代皇太後、皇後禮佛之所,鹹豐曾親臨此殿拈香禮拜。
“延慶殿,位於雨花閣東側,是一處三進宮院,每年立春,皇帝親臨延慶殿,行九叩禮迎春,為民祈福。
“鹹若館,位於慈寧宮花園北部中央,是園中主體建築,為清代太後、太妃禮佛之所。室內牆壁有大佛龕,館內懸有“壽國香台”匾、“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讚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雲”聯,並陳設龕、案、佛像、法器、供物等禮佛器具。臨溪亭,亦是慈寧宮花園內主要建築,位於花園中部偏南,立於水池中單孔石橋上。為四角攢尖黃琉璃瓦綠剪邊頂,是皇太後、太妃嬪們休息看魚的涼快之處。
“壽康宮,位於慈寧宮西側,是一座南北三進院,過徽音右門,可達慈寧宮。殿內懸‘慈壽凝禧’匾額,東暖閣是皇太後日常禮佛的佛堂。寢殿為‘長樂敷華’。壽康宮為太皇太後、皇太後居所,太妃、太嬪隨居於此,皇帝常至此行安問禮。
“目前已經介紹了內廷,以及大多數的外朝區域中主要殿宇的特色和功能。還有幾處外朝建築沒有介紹。現在給哥哥一一介紹一下。
“位於外朝西路的建築群還有幾處。清宮造辦處,位於內務府以北、右翼門外西北,慈寧宮東南隅。明朝時,是司禮監的地盤,用作存儲日用紙劄書箱之處。清初成為內務府造辦處,是為宮中承辦各類器皿的作坊。目前原建築物早已不複存在,現有建築物,是近年來新建的工棚和廠房,成為修繕和儲存文物的場所。
“內務府公署,建在明仁智殿即白虎殿的舊址之上,位於武英殿北和右翼門之西。明仁智殿,曾作為皇帝停靈之處,還是皇帝觀畫師作畫的地方。清內務府下屬的七個司中,隻有廣儲司設在紫禁城中,其餘均在紫禁城外。因原有建築均蕩然無存,所以現存的建築物,都是新建的房子。
“南薰殿,位於武英殿西南的一獨立院落,明代用作安奉曆代帝王像、皇後像、帝後冊寶。在清朝,把文華、武英兩殿中儲藏的曆代明君賢臣圖,移到南薰殿保存。曾存有帝、後、臣、工畫像121份,共583個人物。
“位於外朝東路的建築群,主要是南三所,位於文華殿東北的一組殿宇,明時是東宮太子的住處。清改建成三所院落,作為皇子居所,因位於寧壽宮以南,故得名‘南三所’,即阿哥所、所兒,也稱為‘擷芳殿’,分東所、中所、後所,整個南三所共有房200餘間。皇子小時候住毓慶宮,成婚後住南三所。宣統年間,攝政王載灃也曾居於此地。
“箭亭,位於景運門外、奉先殿南一片闊地上,是一座獨立的大殿,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外場地開闊,用於跑馬射箭、操演武藝、殿試武進士等。殿中設寶座,立石碑告誡滿清貴族‘不效漢俗’,要求八旗子孫‘衣服語言,悉遵舊製’,‘操演技勇,時時練習騎射’,並要‘永垂法守’,防止滿族漢化而失去祖製。
“內閣大堂,位於太和門東廡外東南,是清代大學士辦公場所,即大學士堂。麵闊3間,東西兩廂各3間,硬山黃琉璃瓦頂。分蒙古堂和漢本堂,堂後為內閣大學士的宿舍。該堂的東邊是內閣大庫,即收貯文書、檔案的庫房。
“還有一個奇觀,就是東筒子。內廷東路與內廷外東路之間的南北向胡同,南起箭亭後廣場,北至北橫街,是紫禁城東部之直通道。
“天穹寶殿,位於乾東五所之南,東筒子之西,東六宮的景陽宮之東。原名玄穹寶殿,清更名為天穹寶殿。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內懸楹聯“無言妙化資元始,不已神功運穆清”。東西配殿各3間,南院群房9間。該處是祭祀昊天上帝的殿堂,是宮中道教活動的場所,與欽安殿、大高玄殿一樣,也是貯藏宮中道經之處。總之,後宮門少牆高、殿院密集、劃分有致;外朝建築疏朗、高大,體現莊重嚴肅的氣氛。
“再說說紫禁城的防衛體係,除了有侍衛和太監等人力,還包括紫禁城垣四角的角樓、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等防衛設施。具體來說,在清朝,宮牆周圍有圍房700多間,朱車柵欄28處,布置下五旗官兵輪流把守,是紫禁城外第一道人力防線。在宮內,專職侍衛多達1300多人,均為精心挑選出來的八旗子弟,是保衛皇宮貼身防衛力量。此外,內務府還設包衣驍騎營,衛士多達5300多人,以及各庫護軍與值班守衛1200多人,紫禁的防衛人力非常充足,使得皇帝和後宮親眷處於最安全的環境之中。
大美人發現自己滔滔不絕講了一個多小時,越說越興奮,再看哥哥,發現他也是洗耳恭聽,越聽越癡迷,不禁嬌嗔道:“人家還以為哥哥聽睡著了呢!我渴了,先喝口茶再接著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