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國詩詞發展源流(七)

(2014-02-26 14:28:15) 下一個
    宋代的詩(1)

    宋代是繼唐代之後又一個詩歌藝術最發達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詩總量說,要遠遠超過唐詩。  
 
    宋代詩人很懂得唐詩的價值,很注意向唐代詩人學習,如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李商隱以及晚唐一些詩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詩人學習的對象。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他們又另辟蹊徑,有了自己的創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特色。關於唐詩和宋詩孰優孰劣,幾百年來一直爭論未休,很難下一個精確的論斷。從兩代詩歌的總體成就來看,唐代詩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對後世和世界的影響要更大一些,這恐怕是不爭的事實。一位專家說:“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為精細。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於唐詩,僅異於唐詩而已。”(繆鉞《論宋詩》)這是比較允當的評價。 
 
    1、北宋詩歌 
 
    北宋初年,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在皇帝的秘閣(藏書處)編書,經常寫詩唱和,後來編成《西昆酬唱集》(傳說神仙所住的西方昆侖山上有座藏書樓,故用“西昆”比喻皇帝的秘閣)。他們刻意模仿晚唐詩人李商隱,追求辭藻的華麗,堆砌典故,詩歌內容浮泛空虛,造成很壞的詩風。由於這些人社會地位高,故影響很大。 
 
    在“西昆體”盛行時期,沒有受其影響並有自己獨特創造的詩人是王禹偁〔chēng稱〕、梅堯臣和蘇舜欽。王禹偁受白居易的影響,關心民生疾苦,感情真摯,詩風流暢自然。且讀他的一首《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野興”,就是久住城市之後,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的那種開朗、清新的感受。頷聯是名句:溝壑中的草木在晚風中發出那種特有的聲響,仿佛在傾訴著什麽,座座山峰在夕陽的餘暉中默然佇立,仿佛在冥想著什麽。這一聯就是所謂的“詩眼”,對仗工穩,妥貼自然,表達出人們感受過而又未說出的那種感覺,令人不禁稱妙。棠梨葉落,蕎麥花開,村頭的橋,原野的樹,這一切和作者家鄉的景象又多麽相似嗬!於是勾起他一股濃鬱的鄉思,同時也引發了讀者不盡的聯想。這首詩是在真情實感的催動下寫出來的,是創作,不是編造,因而真切感人。 
 
    蘇舜欽也是宋初有成就的詩人。他作過兩任地方官,曾因直言敢諫一度被削職為民。他的詩勁健有力又平易近人,受到歐陽修的高度稱讚。可惜由於宦途多舛,隻活了40多歲便死了。他的七絕《淮中晚泊犢頭》傳誦最廣: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晴朗的田野好看,陰天的原野同樣美好。坐著小船沿淮河航行,在幽暗的氛圍中突然發現岸上一樹明麗的鮮花,該是多麽令人興奮!傍晚停泊在古廟旁邊,詩人躲在船篷下看滿川風雨大作,河中波起浪湧,又是多麽富有生氣。全詩由靜寫到動,表現出大自然的一派生機,也描繪出詩人細膩的感受。這首詩和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相似,但絕非抄襲,而是創造,也許比韋詩還要好。 
 
    梅堯臣與蘇舜欽齊名,時稱“蘇梅”,都是歐陽修的好友。梅堯臣的詩古樸淡雅又刻畫入微。他的夫人謝氏死後,他深情地寫了幾首《悼亡》詩,我們試讀其中一首: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  
    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  
    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  
    世間無最苦,精爽此消磨。 
 
    由於悲傷過度,每次出門都精神恍惚如在夢中,見人勉強寒喧更增痛苦。回到家中無人共語,在無眠的寂寞中覺察到孤螢透窗而入,一雁掠空而飛。世間沒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全付精神在其中消磨殆盡。全詩情景融合無間,把失偶的悲涼完全喻示出來。他的一些描繪民生疾苦的詩更有價值,與杜甫有相一致之處。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是北宋一代文壇領袖,既是學者,又是文人。他和梅堯臣、蘇舜欽等人共同致力於詩歌創作,矯正了“西昆體”的流弊,為宋代詩歌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都知道宋代是邊患最嚴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時常侵擾,兩朝邊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歐陽修的《邊戶》詩就反映了這種現實: 
 
    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  
    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弧。  
    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  
    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  
    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  
    雖雲免戰鬥,兩地供賦租。  
    將吏戒生事,廟堂為遠圖。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漁。 
 
    邊界居民為防禦契丹人的騷擾,婦女兒童都練騎馬射箭,麵對敵人騎兵竟毫不畏懼,互相對射。公元1004年,遼、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戰,宋勝遼敗,可是宋真宗在戰勝的條件下和遼朝簽訂了屈辱的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每年向遼朝輸幣納貢。詩中的“南北結歡娛”實際帶有諷刺意味,“廟堂(北宋朝廷)為遠圖”也是暗諷屈辱投降政策。戰爭雖然暫時避免了,可是邊界居民的苦難並未解除,要同時向南北兩個政權繳納租賦,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網捕魚。全詩明白曉暢,有堅實的內容和可貴的思想。歐陽修受韓愈的影響,詩如散文,有較多的議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的形象性,這後來發展成宋詩有別於唐詩的一個重要特點。 
 
    稍後於歐陽修的重要詩人是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著名大政治家,在宋神宗時實行過變法,晚年隱居江寧(今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是著名詩人。他的絕句最為有名,情感真切,對偶、用字都極為講究,達到了最高水平。如《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湖陰先生是王安石晚年隱居時的鄰居楊德逢的別號。這首詩讚賞了其居所的景致。主人愛整潔,愛自然美,“長掃”、“自栽”又表明其勤快,可見是個充滿生活情趣的人。從窗口向下看,一條白亮的水渠將綠色的秧苗圍護起來;抬眼望,南麵的兩座山峰推開屋門將青翠的山色送到房間中來。仿佛有情的大自然也來助成他居所的美。這首詩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同大自然平等和諧的情感。他的五言絕句《梅花》也是名作: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中國人特別喜愛梅花,用它來象征人的高潔的品格,因而梅花成了詩、畫作品常見的題材。常見的梅花有白、紅兩種,這裏詠的是白梅。它和白雪同色,以其特有的芬芳預報春天的消息。詩人以其敏銳的感覺和細膩的情思歌詠它,表達了對春來的喜悅。王安石的絕句思想新穎,功夫老到,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絕句高手杜牧相提並論。 
 
    北宋時代的詩歌到蘇軾、黃庭堅出現之後,才達到高峰。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又是詩人、詞人、畫家、書法家,在上述任何方麵都是佼佼者,是個全麵的文學藝術天才。他做過多任地方官,官至禮部尚書。他一生多次被誣陷,遭貶謫,流徙各地,飽嚐了宦海浮沉的苦澀滋味。可是他生性曠達樂觀,笑著麵對生活,在學問和詩文創作上不懈地努力追求,終於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蘇軾是個有操守有良心的好官,所到之處都為百姓做些好事。他的好些詩都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下麵這首《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便是其一: 
 
    蠶欲老,麥半黃,山前山後雨浪浪。  
    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蠶要吐絲了,麥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連陰天,大雨連綿不止,農夫不能下田,農婦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勞就要付諸東流,靠什麽度日?詩人替農民心焦。觀音菩薩(白衣仙人)本是救苦救難的,可是她卻漠然地坐在廟堂裏無動於衷。蘇東坡博學,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薩能有靈驗,故予以譏諷。也有人認為詩人是借“白衣仙人”諷刺那些屍位素餐不關心民瘼〔mò漠〕的官老爺,這也是可能的。 
 
    有人曾用“清雄”兩字概括蘇詩的風格。所謂“清”,就是清新自然,所謂“雄”,就是雄健奔放。下麵這首《有美堂暴雨》就有一股磅礴的氣勢: 
 
    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麵,倒傾鮫室瀉瓊瑰。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之上。炸雷起於腳底,可見大雨來勢之猛;頑雲撥不開,形容烏雲鋪天蓋地無可躲避。雨勢使作者聯想到仿佛天外來的一股黑風把大海都掀立起來,形成這場從錢塘江(浙江)以東飛臨的大雨。蕩漾著的西湖猶如倒滿的酒杯,水麵似乎都已凸起,無數雨點落向水麵,像萬千鼓錘擊鼓催戰。最後兩句作者突發奇想,想起了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據《舊唐書》說,唐明皇想讓李白作詩,發現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便讓人往他臉上灑清水才使李白清醒過來。蘇軾想象:大約老天為了喚醒李白作詩,也采用了唐明皇的辦法,不過它就不是用一杯水,而是把海底的水全都傾倒出來,因而形成一場特大暴雨。鮫室,就是海底,傳說海底生活著一種鮫人。瓊瑰是美好的玉石,在此形容雨水。詩中“頑雲”、“黑風”、“飛雨”等處修辭奇特而又準確,加上浪漫的想象,飛動的氣勢,形成了雄放的風格。 
 
    在宋哲宗時代,由於蔡京等政敵的陷害,蘇軾被一貶再貶,一直被流放到海南島,直到哲宗死去才遇赦北還。在北歸時他寫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從參星和北鬥星轉移的位置判斷夜已近三更,這時連綿的風雨也都驟然停止。天晴月朗連一絲雲彩都沒有留下,天空和大海都現出本來澄明清澈的麵目。這兩聯是寫景,其中也寓有政局已清明,他自己的磨難已終止之意。下兩聯是議論。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即他的主張不得實行,那就乘木筏飄洋過海去隱居起來。《莊子》裏有“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的說法,即黃帝曾在洞庭湖畔演奏過《鹹池》樂曲。蘇東坡詩裏說,自己想效法孔子飄洋過海去隱遁的想法落了空,但是卻聽到了猶如《鹹池》之樂的大海雄壯的濤聲,也算是一種收獲了。自己被流放到蠻荒的海南,吃盡苦頭,但卻觀賞了一生從未見過的自然美景,領略了淳樸美好的海南風情,因此吃再大的苦,甚至多次瀕臨死亡的危險,都無悔無怨。蘇東坡這種曠達的襟懷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多見,很可愛。  
  
    蘇東坡還有許多活潑精巧耐人尋味的小詩廣被傳誦,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之一首: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乃是杭州景致。一場急雨,來得猛,走得快,一陣過後依然是亮瓦晴天。“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兩句活潑生動,恰到好處,全詩把雨前雨後的景象描繪殆盡。又如詩人被貶黃州時寫的《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東坡是詩人在黃州居住的地名,後來他以此作號。這首詩是寫他一個人月夜散步的感受。雨過天晴,月光如水,為生活奔波的人都已散盡,把美好的月夜留給了“野人”(作者當時有職無權,逍遙散淡,故自稱“野人”)。“犖確”指凸凹不平的石頭。詩人孤獨,苦悶,但他仍在觀賞自然之美,享受清靜之樂,連拄杖碰擊石頭的鏗然一響,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讀了這首詩,人們可能聯想到人生道路的崎嶇以及人應取的生活態度。在逆境中同樣應該享受生活,這正是作者要告訴人們的。蘇東坡還有一些這類小詩,通常被稱為理趣詩,如大家都熟悉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石壁》),還有《琴詩》等。在詩中講道理,或者說在詩中透露出一些哲理,這是宋詩的一個特點,也是蘇東坡詩的一個特點。 
 
    有人把蘇軾比作宋代的李白,有一定道理。李白和蘇軾當然不同,但有共性,就是都具備一種濃厚的浪漫氣質,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一個“放”字。不同的是,李白是“狂放”,蘇軾是“奔放”。“奔放”,其中蘊含著某種理性,所以更令人感到親切。 
 
    如同把蘇軾比作李白一樣,還有人把與蘇軾齊名的大詩人黃庭堅比作杜甫。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過官。王安石變法之後形成的新黨、舊黨的鬥爭延續多年,黃庭堅受牽連兩次被貶,最後在貧病中死於今廣西宜山縣。他敬仰杜甫,主張作詩“無一字無來處”,化用古人詩文入詩,叫做“點鐵成金”。很多詩人受其影響,形成一個詩派,因黃庭堅是江西人,就被稱作“江西詩派”。詩歌如一切藝術一樣,貴在創新,因此黃庭堅的主張是不足取的。但黃庭堅本人學識淵博,才氣很大,其詩歌有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瘦硬”風格,即追求骨力勁健,不求肌體豐腴。我們試讀他寫給好友的一首《寄黃幾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黃庭堅主張“點鐵成金”,所以其詩用典特多,不容易讀懂,這首詩至少有四處用典。第一句是說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黃幾度在南方四會縣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見麵。《左傳》裏記載齊桓公攻到楚國,楚國君主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沒有利害衝突,你為什麽攻打我們?“北海”、“南海”的說法即本此,以求“無一字無來處”。第二句是說想給你寄一封信也辦不到。這裏化用了《漢書》裏蘇武從北海用鴻雁向家鄉傳書的典故。傳說大雁秋季南飛到湖南衡陽就不再走了,而四會更在衡陽之南,所以大雁也謝絕傳書。三、四兩句是說,想當年我們曾在桃李春風中飲酒暢談多麽痛快,可自那之後一別10年,隻有每天挑燈夜讀時彼此深情地想念。這兩句是倍受讚賞的名句。第五句是讚揚黃幾度為官清廉,家徒四壁。《史記》裏說大文豪司馬相如很窮,“家居徒四壁立”,詩中用的就是這個典故。第六句是說黃幾度政治經驗已十分豐富,可以做大事。《左傳》裏有“三折肱,知為良醫”的話,意即:折斷三回胳膊,積累了治病經驗就可當好醫生了。黃詩用做良醫比喻當好官稱讚其朋友。最後兩句是說,想象你10年來刻苦讀書,頭發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樹藤中猿猴的鳴叫聲仿佛都像在為你悲泣。詩的蘊含很豐富,有思念,有回憶,有讚許,有關切,有同情,有牢騷。說有牢騷是因為黃庭堅自己也是官場失意,和朋友的命運一樣,詩中深含感慨。黃詩除艱澀難讀的一類之外,還有一些明白如話的小詩,如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裏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題名是《鄂州南樓書事四首》,這是其一。鄂州治所在今武漢,那裏夏季是“大火爐”。遠處有山光水色,近前有十裏荷花,在寂靜無人的清風明月之夜到這裏享受難得的清涼是一大快事。詩句琅琅上口,輕靈自然,讀後令人產生快感。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是被蘇軾賞識和獎掖的人。他比蘇軾小八歲,關係在師友之間,極為親密。蘇軾在貶謫嶺南期間作了許多和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差不多的詩。蘇軾死後,黃庭堅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詩》稱讚他: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蘇軾是被其政敵流放的,他們想置他於死地。然而蘇軾處之泰然,仍然作和陶詩明誌和自慰。黃庭堅說蘇東坡和陶淵明兩人平生境遇並不一樣,但他們的高尚節操和人生態度卻十分相似,都將名傳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國向來有“文人相輕”一說,其實並不盡然,杜甫和李白的關係,黃庭堅和蘇東坡的關係都是反證。黃庭堅還有一首懷念詩友的詩: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這是懷念著名詩人陳師道和悼念著名詞人秦觀的。陳師道,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官秘書省正字,是江西詩派的重要詩人,生活清貧,常衣食無著。據說他有了創作衝動時,趕緊回家,關門上床,蒙上大被構思,有時達一整天,因而有“閉門覓句”之稱。秦觀,字少遊,號淮海居士,也曾官秘書省正字,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文思敏捷,常“揮毫萬字”,一口氣寫出。黃庭堅深情地想起他們:不知道窮困的陳師道是否得到溫飽?而秦觀已於貶所藤州溘然永逝。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生前就已文名遠播,然而他也如他的朋友秦觀一樣被流放,被迫住在宜州(今廣西宜山縣)城頭殘破的戍樓裏,並在那裏淒涼地死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除了性格特點和詩歌的風格點之外,估計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多少有相識之處。多謝君子賞讀和果仁的見解。
北美君子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得知把蘇軾比作宋代的李白,把與蘇軾齊名的大詩人黃庭堅比作杜甫的說法。
或許浪漫氣質和行文嚴謹分別是李蘇和杜黃的共同特點,故後人將這四人兩兩相提並論。

問好風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