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翁

神說:"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教理形成簡史 (15):教皇和皇帝分裂

(2016-02-12 05:39:49) 下一個

從這裏我們主要就談西方羅馬天主教了。在去拜占庭的那三個代表中有一位後來成為教皇,他就是德國皇帝亨利三世屬意的貴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1059年他座上教皇寶座,開始教廷改革。貴格利七世對教會內部進行了大膽改革,重申教教皇權利:委任和免除地方教會主教;召集教會大會,加冕或授衣權,割除教職等。這對抵抗地方勢力有積極作用,但是這個改革受到地方主教的反抗,無形中又形成教皇無限的權利。德國皇帝亨利三世去世後,他的兒子亨利四世即位,趁他羽毛還沒有長全,教皇貴格利七世於1075年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禮」。然而,就在同一年後半年,亨利四世牢牢掌握大權,在軍事上大獲全勝。亨利深信自己有夠強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違反教皇禁止平信徒授衣禮的宣告,而給三位地方主教行了授衣禮。貴格利知道後給亨利寫了封信:神的眾仆之仆貴格利主教寫信給亨利國王,願問候及使徒祝福臨到他,也就是說,如果他順服使徒座位、配為基督徒國王的話。為了使徒首領聖彼得所托的事奉,我們深思熟慮、仔細衡量當用什麽嚴厲之言,在此猶豫地給您使徒的祝福……。教皇在信中指出國王許多罪狀,並提醒國王,他是在聖彼得及聖彼得繼承人教皇之下;貴格利又勸他不要為最近的勝利而驕傲。由於他的違規,必須被革除教籍;並從國王的地位免職;除非他悔改,否則就要受罰。當國王亨利收到此信時,他正為不久前的得勝而興奮,他年輕氣盛、傲慢、頑固,讀完這信便勃然大怒。立刻回信表示不認這個教皇了:「非藉篡位乃藉神手按立的國王亨利,寫信給目前不是教皇而是一個偽修士的希爾得布蘭(教皇原來的名字)。」。貴格利七世收到國王亨利的信,就革除了亨利的教籍。教皇在他的宣判上寫著說:「聖彼得啊,懇求垂聽我的禱告,因為我是你的代表,得著你從神而來的權柄,凡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憑著信,也為了保全教會,並聖父、聖子、聖靈三一全能者的榮耀,藉著你的大能和權勢,我褫奪皇帝亨利三世之子亨利四世在整個德國及意大利的主權,因為他以前所未聞的侮辱抵擋你的教會。凡和亨利四世所訂的誓約,無論過去或未來,均歸無效,我在此禁止任何人尊他為王!阿門」。同時教皇也給全體德國百姓寫了一封信,建議他們另選新王,除非亨利悔改。亨利的信在羅馬沒有人理會,但是教皇的信在德國引起極大反響,許多想當國王的人紛紛站立起來反對亨利四世,效忠教皇。亨利四世的驕傲變成極大的懊悔,1076年十月,德國貴族們舉行一次會議,大部份人主張立刻廢黜亨利,全體都希望將他降卑。這時亨利處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他可以感覺到皇冠要立刻落地。為了挽救王位,他願意做任何事。亨利必須在一年內獲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決,否則他就失去一切。在酷寒的冬天,冒著刺骨的冷風,亨利帶著妻子白莎(Bertha)、小兒子及幾個忠心的隨從,越過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前往意大利請求教皇的赦免。
在這同時,教皇正啟程北上,前往奧斯堡會議。當他行過塔斯卡尼時,聽到謠言說,亨利帶軍前來。於是,貴格利嚇得轉道躲避到卡諾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堅固城牆中。公元1077年一月廿五日,亨利爬上卡諾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門。外門開啟,有人領他穿過第一道圍牆及第二道圍牆的牆門,但第三道牆門卻仍關閉。亨利在第三道牆門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麵,罩著悔罪者粗糙的麻布長袍,光頭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日暮西沉,大門仍然緊閉,這一天他不得其門而入。第二天早上,亨利再度出現,又是一整天赤足站在雪地上。夜晚來臨,第三道門仍不開啟,亨利隻得回到他殘陋的臨時住處。第三天,亨利再一次以悔罪者身份站立在卡諾撒堡庭院中。漫長的時光,一直拖到中午,仍然沒有動靜;當下午即將消逝之際,於公元1077年一月廿七日的黃昏,第三道門終於徐徐開啟,讓亨利進入。在房間的一端,坐著希爾得布蘭。這一位過去是出身寒微的窮小子,現在是外表平凡、矮小情謝的老頭子,但確是教皇貴格利七世。走進來的亨利是位年輕、高大、體格健壯的男子漢,雖然身穿悔罪者裝束,仍是令人矚目的德皇亨利四世。德皇流著淚,伏倒在地,他親著教皇的腳,懇求他的赦免。於是,教皇貴格利宣告赦罪,並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決令。
  從此也播下德皇和教皇勢不兩立的種子。後來德皇權利穩定,進軍意大利,嚇得貴格利七世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聖安格羅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難,並向意大利南方的諾曼人求救。諾曼大軍抵達,亨利帶軍撤退。諾曼人為報複羅馬人投降貴格利的敵人,進城後大肆屠殺搶掠。雖然這不是教皇的責任,但羅馬人對教皇已經充滿忿恨,使教皇此後不得立足於羅馬,隻有隨諾曼人回往意大利南部。公元1085年,貴格利七世死於南行途中的沙勒諾城(salerno),去世時他心力交瘁,說:「我酷愛正義,恨惡罪惡,因此我死於放逐。」貴格利七世敢於改革,觸及教會個別人和皇帝的利益,受到抵製。和所有改革家一樣,沒有好結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