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五世紀基督教教理基本固定下來,基督論,神論,教會論都有公認標準。540年在羅馬一位參議員家出生了一位男嬰,這位男嬰長大後受到良好教育,當上羅馬行政長官職位。他沒有象馬太福音19章裏那位富有,深受耶穌喜愛的年青人那樣,當耶穌讓他變賣所有家產,跟隨耶穌時“就憂憂愁愁地走了”。他變賣所有家產,分給窮人,自己跑到修道院跟隨耶穌去了。590年他在多次推辭下,被推任羅馬教皇。他就是被後來稱為四大教父博士之一的格列高利一世(或譯:貴高利Gregory the Great。 其它三位教父博士是安波羅修,奧古斯丁和耶柔米)。學音樂專業的不知道基督可以,但是不能不知道格列高利聖詠(Gregory Chant,男生清唱,沒有樂器伴奏)。因為西方音樂曆史從格列高利聖詠講起,雖然五線譜最早可以追到古羅馬,但是今天的五線譜是由格列高利聖詠的四線譜經過修道院的僧人發展而來的。後來的音樂大師巴赫、亨德爾都吸收了聖詠調,格列高利聖詠是天主教彌散歌曲。格列高利教皇常常稱自己是“眾仆人的仆人”,他的高貴品質讓倫巴克人自動退出羅馬;他把教會的錢拿去救贖蘇格蘭奴隸;臨死前聽到鄉下貧窮的神父冬天無衣服穿,他把自己的棉衣送去。許多批評基督教者隻看中世紀教會的黑暗麵,卻忽略了那些教會曆史上無數的高貴品質影響整個西方世界。 格列高利被稱為中世紀之父(600-1500為中世紀)。他是教皇,智慧的行政長官,行善者,同時也是神學著作者。他的神學思想承襲奧古斯丁思想,注重洗禮、聖禮、神跡等。“那些沒有盡量利用上帝賜予的機會去行善工的人,就是沒有實行補贖,將在煉獄(purgatory)中受火的磨煉”,為後來“煉獄”概念的行成了起到作用。中世紀教會麵對經濟困境,把煉獄演變成為死人買贖罪卷,將上帝的救恩引到邪路。
那時教會所謂的新約正典關閉,但是還沒有固定的所謂舊約正典(有沒有?有爭議)。現在新教(Protestant)所謂的次經在當初的東西方教會通行,比如馬加伯一書,二書等等。其中馬加伯二書(2 Maccabees)12章:38-45有祭司為死去的觸犯摩西律法的戰士禱告上帝赦免他們的經文。這些經文在新約中也有所指,比如:保羅的<<哥林多前書>>15章:29“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複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這段經文新教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如果不考慮曆史原因,新教的釋經都顯得勉強。至於給死人受洗對不對? 我們說隻有一種情況可以:那就是一個決誌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人,突然死去,為滿足他生前的遺願,可以。但是這種洗禮解決不了救恩問題。我們隻能尊重以前的這種行為,不宜推廣。天主教和東方政教一直都認同為死人禱告,新教就不接受。天主教的“煉獄”在聖經中找不到直接經文,它的概念是:為那些信徒,由於生前不完美,死後而提供的一個精煉階段。經過這個精煉就可以同聖潔的神同住。經文啟示來自<<哥林多前書>>第3章15節:“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以及新教稱之次經的馬加伯二書第12章45節:“何況,他還想到為那些善終的人保留下的超等報酬:這實在是一個聖善而虔誠的思想。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
音符中雖然飄出雜音,但是它不會影響聖靈的見證,後來馬丁路德堅持“因信稱義”,反對贖罪卷,使教會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