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翁

神說:"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在山東德州的發展簡史

(2011-07-10 19:36:35) 下一個
[原創]守道翁。請勿轉載,轉貼。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至1860年)中,英國與法國在俄國和美國等支持下,攻占天津大沽口,打進北京,同中國大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除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開放的口岸之外,又增加了11個開放口岸,其中包括天津口岸。條約還包括了允許外籍傳教士合法入內地自由傳教;外人得往內地遊曆、通商、買地等權力。這就為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提供了法律保障,盡管它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

自從1807年英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到達中國後,美國公理會也不甘落後,傳教士裨治文(Elijia C. Bridgman)於1829年到達廣東,以後他又輾轉到上海,他於1861年在上海去世。另一位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柏亨利(又叫白漢理,Henry Blodget)於1854年到達上海,裨治文去世後 美國公理會決定讓柏亨利接替他,1860年柏亨利跟隨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到達北方口岸天津,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北方傳教站倉門口教堂。從此美國公理會,衛理會,長老會,浸信會等等陸續在中國北方建立傳教站。美國公理會以天津為中心,向四周華北平原開辟新的傳教站。1864年柏亨利離開天津去北京傳教,有1863年到達天津的公理會傳教士山嘉立(Carles A. Stanley)接替主持工作。據說1867年,山東德州第七屯的八卦教徒吳長泰為逃避官府緝捕來到天津,在公理會倉門口教堂聽布道後,邀請公理會傳教士山嘉立到德州傳教,此後該會每年都有傳教士從天津來此布道。1871年,運河臨清段決堤,水淹恩縣,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百姓好多不得不背井離鄉,乞討以維持生計。1872年,恩縣龐莊(現山東德州市武城縣龐莊)人侯聖清,逃難到天津倉門口,為活命,入公理會受洗成為基督徒,並回村傳教。1877年山東大旱,侯聖清請傳教士來山東賑災。山嘉立、博恒理( Henry D. Porter)醫生(於1872年到達天津)、明恩溥(Arthur H. Smith,於1872年到達天津) 等公理會傳教士先後到恩縣,利用賑荒機會擴大教會影響,並於1880年在龐莊建立起第一個教會點,這是第一個以農村偏遠地區為據點的一個傳教站。1882年在恩縣史家堂建第一所小學,後遷至龐莊。1885年公理會利用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 )捐資在龐莊設立醫院,由裴智理(Albert P. Peck)主持。據《德縣公裏會五十年史略》第二頁記載:“一八八六年,鴆工佗料,建造聖堂;華信徒或捐金錢,或捐工料。各竭棉被,樂意輸將。巍峨宏壯能容數百人之聖堂,聳出僻村;此即華信徒之結晶也,代表精神者之形式教會,從此逐漸實現矣”。1886年金法蘭夫婦(Franklin M. Chapin & Flora M. Chapin)又到附近的臨清(現山東臨青市)開辟傳教區,建立基督醫院。1887年 衛氏姊妹(Miss Grace Wyckoff & Miss Gertrude WrcKoff)來龐莊服務。1893年,女傳教士博美瑞(Mary Harriet Porter, 博恒理的妹妹 )在龐莊辦女子寄宿學校,以解放纏足為入學條件,後定名為培貞閣,1898年龐莊小學發展成為中學。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龐莊教堂是全中國唯一沒有遭到破壞的一座教堂,這可能和它位於零散的村落之中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明恩浦和當地農民關係還不錯的緣故,因為明恩浦平常穿衣打扮和當地農民一樣入鄉隨俗,從1880年建立到1905年龐莊傳教站有明恩浦負責。


1905年到1915年龐莊傳教站有山嘉立(Charles Stanley) 和 Louise Stanley負責,1907年龐莊中學正式命名為崇正學館,為4年製中學,附設高小。1913到1914年間龐莊的傳教士德富蘭(Francis F. Tucker)醫生, 他的太太Emma B. Tucker醫生,以及 Myra L. Sawyer 起草了將龐莊傳教站搬到附近德州的計劃書,計劃書上建議設立威廉男生醫院(William hospital for boys),波特女子醫院(Porter hospital for girls),以及博文中學(The Porter-Wyckoff Middle School) 。計劃書於1914年7月完成,報交美國公理會總部審批。1916年位於德州城東郊的德州衛氏博濟醫院(The Porter-Wyckoff Hospital,現在的德州二中地址),博文中學(The Porter-Wyckoff Middle School) ,教會,和家屬樓群相繼建成,取名“三育村”(作者注:1884年衛三畏William在美國去世,可能在德州的建造就以傳教士衛氏姊妹Wyckoff,以及博恒理兄妹的名字Porter來命名了)。從此龐莊傳教站徹底搬到德州嶄新的大樓,美國公理會從此以德州為傳教中心的工作。從1916年起,以美國公理會為後盾的美國格林尼(Grinnell Collage)大學開始了格林尼-中國項目,專門向山東德州傳教站派畢業生來德州服務,此項目一直到美國發生1929的大蕭條後,由於經費原因,格林尼-中國項目間斷。但是許多格林尼的畢業生一直在德州服務,直到日本侵略中國,日本和美國宣戰後,迫於戰爭他們才於1941年離開德州。如格林尼畢業生愛艾麗斯。裏德(Alice Reed)1916年來到德州,一直在德州博文中學(The Porter-Wyckoff Middle School) 任英文和音樂老師,1941年日本占領德州後她被迫趕往北京,解放後才孤身一人回到美國。1946年德州博文中學和德州衛氏博濟醫院被共產黨政府接管。

參考資料:
1. 《基督教會與近代山東社會》陶飛亞,劉天路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2. Arthur H. Smith and American Mission in China, Dr.3. North China Mission, ABCFM4. Christianity in China, Xiaoxin Wu5. The Mission Herald, ABCFM, Jan. 1863,19176. Dezhou Mission, Fritz Baumgarten

感謝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南加州大學,格林尼大學,歐博林大學和比羅耶特大學圖書館員的精細分類工作。感謝來自龐莊的老師龍在天涯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