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讀山哥的博文
關於周恩來總理的傳言與事實,讀到一位來自台灣的網友的評論,說道早年一些海外華人希望報效祖國,去見周恩來總理。總理對待他們就好象是他們在國外混不下去了才要回來。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回國後天才被埋沒。山哥回答說:“真是很悲情的往事。但往事並不如煙。。。我們永遠尊敬那些民族利益的捍衛者,尤其是那些犧牲了青春和熱血的可敬前輩。。。”。這引起了我寫這篇博文的興趣。
這位網友雖然指出其消息來源是《南方周末》(Southern Weekend Pao),但未給出具體信息,所以無從查找。不知道具體情況怎樣。但在我的印象中,周恩來在建國之初鼓勵海外人才歸國方麵是下過大力氣的。當時政府號召海外人才歸國,參加國家建設,是一種國策。而海外華人知識分子,放棄海外較為優越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回到祖國報效父母之邦的行為,除了文革的不正常時期,曆來還是受到讚揚的。其中相當多的人,確實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和巨大的貢獻。這類例子甚多,無庸贅舉。讀者可以參見
《中國成立掀起回國潮:海歸學子成科教事業中堅》。實在難以想象周恩來會以如網友所謂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相反,國內一直以來對海歸的宣傳,無不突出他們原先在國外生活如何如何之好,事業如何之成功,少有說他們如何不得意的。以至於後來那些真正回國去招搖撞騙者,盡管可能真的在國外是一個混不下去的loser,也會虛構出在國外的成功,而且人們往往信而不疑。我想這位台灣網友,可能由於對國內情況的不了解,所以容易聽信外麵的歪曲宣傳。所以誤解以至於以訛傳訛。
真正的外麵的loser不得已回國的情況當然是有的。尤其是在近些年來,由於出國的人員大量增加,在出國人員的總體素質相對下降的情況下,不排除相當多的loser們不得不回國。再者也由於國內這些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海歸人才的渴求,遠不如建國之初強烈,加上海歸與土鱉的競爭,這種loser回國的輿論才開始泛濫起來。有意思的是,這種loser回國的情緒的渲染,竟然是從台灣傳回大陸的。1987年的央視春晚上,台灣歌手費翔的一曲《故鄉的雲》,把這種海外遊子倦鳥思歸的情懷,以詩的語言和深情的旋律,表達得很美麗纏綿。但是我曆來把這首《故鄉的雲》,稱之為Loser之歌。想一想,曾經豪情萬丈的異國他鄉的遊子,在一事無成的時候,帶著空空的行囊歸來,希望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來為自己撫平創傷,真是淒婉可憐。可不就是一首Loser之歌嗎?
其實Loser歸故鄉,曆來就不是中國人的傳統。中國人的心中,確實有很深的故土情結。但是從來就不讚賞Loser歸故鄉。中國人常說“人不出門身不貴”。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才往往起於山野草莽,又由於宗法社會的關係,一個人,尤其是出身下層的人,很難在本地發跡。所以人們往往外出奮鬥。一個人出去奮鬥,如果終於一朝成功了,就有項羽所謂的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因為富貴而歸故鄉,既可以光宗耀祖,也可以讓那些當初阻礙自己奮鬥的人看看自己的成功。說不定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就像韓信報漂母一樣。或者以德報怨,給南昌亭長賜百錢,讓當年給自己胯下之辱者做個楚中尉,也可表現自己的大度。那麽如果在外奮鬥而不成功,也如項羽一樣,“無顏見江東父老”,自殺以謝之,或者寧願客死異鄉,也不會帶著空空的行囊歸去的。
至於許多老一代海歸們在非常的年代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壯誌難酬,或者英年早逝。其實受到那樣的打擊的人,並不僅僅是他們而已。那不僅是那一時代裏他們的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劇。周恩來作為統治者的一員,在造成如此悲劇中該做何清算,那是另外的話題了。但其個人在保護這些海歸人才上,也確實是盡了他的努力,所以直到今天,尚有人懷念他。
費翔《故鄉的雲》附於此:(您可以點擊Play以播放該歌曲。)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地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
別再四處漂泊
踏著沉重的腳步
歸鄉路是那麽的漫長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
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
我已厭倦飄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裏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啊。。啊。。啊。。啊。。。
歸來吧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
別再四處漂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裏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平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