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道德經智譯 (第六課 勸 道)

(2010-01-24 18:44:30) 下一個

第六課   勸道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一課主要是講勸道。前麵說你享受道的快樂,那你就要修道,所以這裏就勸你修道。對一般的人來講,勸你修道,你人道要爭要鬥,勸你就是不爭不鬥、處下處賤,這樣就修得好道,那是對一般人來講。如果對國王、對皇帝來講,勸你修道就是不要專門去打仗,不要你整我我整你,不要打仗,要愛好和平。如果你愛好和平,那自然就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就支持你、擁護你,你那個國王就當得好,當得久,當得時間長,就說明這個道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小國寡民。就是講國家小,百姓也不多。遠古時期,國家都很小,隻是不太大的一些部落。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還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些小國,而且人民也不多。你國小,統治的人當然不多,後來秦始皇統一,原來都很小。但是國家小,武器、軍隊總是有的。國家再小,軍隊總是有的,而且各種兵器都具備,十八般武器樣樣俱全。也就是一個國家,那些東西必須要的,也就是麻雀雖小肝膽俱全,這些都有的。有了怎麽樣?這是關鍵。不在於有,有了怎麽樣?用不用?


  所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縱然有各種兵器,並不經常使用它。有武器不用,不使用武器,就是不打仗,就是沒有戰爭嘛。不打仗,不拿那些武器去殺人,那麽就是愛好和平,那自然就是愛好和平了。那武器怎麽樣呢?刀槍入庫,放到庫裏麵,因為你一個國家必須要具備。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你武器入庫、刀槍入庫,不打仗,愛好和平,所以就得到人民的擁護了。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這樣即使百姓在你那個國家受重刑而死,也不願意離去,也不願意跑。為什麽呢?因為你愛好和平,不打仗。你愛好和平,刀槍入庫,不打仗,社會就安定了,人民就能夠安居樂業了。所以百姓自然就擁護你,自然就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他們即使犯了法,判了刑,或者判了死刑,也不願意離去。他就情願服刑,死在自己這個國家裏麵。這個一是說明了國家治理得好,二是說明了人民擁護和平,愛好和平,所以他不願意走。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有舟輿,就是雖然有些船舶,水路有船舶,陸路有車馬。無所乘之,沒有人去乘坐。為什麽有了船舶,人們不去乘坐呢?因為他們不願意逃跑。他就是犯了法,犯了死刑,他願意死在這個國家,他不願意跑。就是犯了法,願意死在這個國家裏頭,就不願意去坐那些船舶啊、車馬啊去逃跑,他不願意逃跑嘛,就是這個道理。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然也有軍隊,國家再小,它總有軍隊。也無用武之地,沒有用的地方。國家雖然小,軍隊還是有的,但是不陳兵打仗,無所陳之。過去打仗,那是規規矩矩來的,兩邊軍隊要把陣勢排好,將對將,兵對兵。一個陣勢出個將,你殺我,我殺你,這樣殺。你看三國演義,打仗都是那麽排好了,擺好了陣勢打仗,你不陳兵,不擺陣勢,就不打仗。這就進一步說明了老百姓是熱愛自己的國土的,就說明國家是安定團結的。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因為你愛好和平,就好像使人民又回到了過去結繩記事,無爭鬥的時期一樣。這一方麵就說明了人民是很純樸的,生活也很自然的,另一方麵說明人民團結和諧嘛。因為結繩記事那個時候,毒蛇猛獸多得很,這一群人與那一群人都是互相幫助的,和睦相處的,人和人不相爭鬥。有了好事情,比如打到了大野獸吃不完了,我打個大捷,你們都來吃,都來享受,所以人與人不互相爭鬥。那時候人與野獸鬥,野獸多得很,人民都不互相打仗,不勾心鬥角,不你整我我整你,隻是同野獸爭鬥,大家都能和睦相處。你不打仗不爭鬥了,當然就像回到結繩記事,沒有爭鬥的時期一樣。但是有的人認為老子在這裏宣揚的是返古的、或者是倒退的思想,其實並不是這麽回事。這裏說的是人民民風淳樸,百姓和諧,社會也處於那種自然情況。這是大家都廢棄了爭鬥,沒有爭鬥那個時期,團結和睦相處。你這個人群見了那一群人,大家都歡迎,人多了,跟野獸鬥就有力量了,大家就能夠生存了,維護自身的生存了。這也表達了老子希望大家來修道修德,提高道德水平,不爭不鬥。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甘其食,就是有好的吃,大家吃也吃得好。美其服,有美麗的衣服穿,穿得也好。並不是象有的理解的那樣,好像還要我們現在那些人去過那種結繩記事時期,那個時侯那種粗糙的生活、野蠻的生活。吃,好像打到野獸,茹毛飲血,獲得毛啊、肉啊一下就那麽吃了,穿的好像就是樹皮、樹葉啊這些遮身,並不是那麽回事。並不是去過那種茹毛飲血的生活,而是像那個時候那樣,人與人無爭鬥。所以下麵就說了,甘其食,美其服,你想吃好的,你吃好的嘛,有美麗的衣服穿,喜歡穿哪種顏色的衣服,你買來穿就是了。所以吃得也好,穿得也好。安其居,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也住得好,那個時侯至少是寬敞明亮嘛。當然不象我們現在,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樂其俗,人民有滿意的職業,做的職業也好,人們各盡所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裏不好呢?總起來說,並不是去過那種艱苦的生活,茹毛飲血,穿的樹葉、披樹皮,不是那麽回事。吃也吃得好,穿也穿得好,住也住得好,工作也滿意,這不是很好嘛,好得很。我們隻是說使民複結繩而用之,不打仗,大家不爭鬥了。下麵就說了這個問題。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鄰國相望,就是鄰國經常互相看望,你那個國家的人民經常到我這個國家來,我這個國家的人民也經常到你那個國家去,好像走親戚一樣,互相來往看望。所以大家一修道,就不爭鬥了,愛好和平了,就是這種景象嘛。因為不打仗,不爭鬥了,國與國之間的人民都很親熱,就說明這個意思。


  雞犬之聲相聞,
雞犬之聲也能夠聽得見。也就是說,你那一個國家的雞叫、狗叫,我這個國家聽得見。我這個國家的雞叫、狗叫,你那個國家也聽得見。這說明了個什麽問題?這說明愛好和平,邊界上都很安寧,國界上都很安寧,一片寧靜,都說明是愛好和平的,國與國之間都能和平共處,不爭鬥,不打仗。隻有不打仗、不爭鬥,邊界才會這樣安寧,才會這樣寧靜。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民至老死,也就是人民始終不相往來。是不是不相往來了呢?國與國之間都能互相往來,前麵不是說清楚了的嘛,怎麽人民會不相往來呢?那不是矛盾了嘛,他是不相往來爭鬥,不相往來打仗,互相不打仗,愛好和平。並不是說不相往來,前麵不是講得很清楚嘛,鄰國相望,經常互相來往、看望嘛,那是不相往來爭鬥,不相往來打仗。民至老死,就是人民從生到死,就說明個什麽問題?自始至終,都不互相往來爭鬥,都不互相往來打仗。


這一段,有的認為是你家裏的雞子叫、狗子叫,我能夠聽得到,我家的雞子叫、狗子叫,你也能聽得到,就是不相往來。你那一家、我那一家不說話,也不往來。這是不對的,這是一種小農經濟的封建狀態,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鄰國都能夠互相往來看望,難道鄰居還不能互相往來嗎?我們修道修德的人,就是要搞好鄰居關係,互相往來,要互相諒解,互相幫助,還要和睦相處。當然,也有鄰居關係不好的,不好的,大家不互相往來,你不理我我不理你。遇到這號情況,我們就要勸解,我們中間就要調解,把關係調解好,關係要處好。一般都是為一些小的事情,鄰居關係不好,小孩子打架,各為各的小孩子說話,那就不行了。比如有的住集體單位,樓梯我經常掃,你就不掃,就小事情扯皮,為了小事情扯皮,我們就要從中調解,要大家互相諒解。處好鄰居關係,那就好了,應該是互相往來。當然這號情況也是有的,我們遇到這號情況,就應該勸解他,幫助解決,解決好。


總而言之,老子在這一課所講的,既是過去大道之行於天下的曆史狀況,也講了我們未來,道布天下的理想環境、理想的狀況,就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不互相爭鬥。當然現在形勢就是,多少國家,你不爭,它要爭,它要鬥,這就不行。將來真的,勸道,勸大家修道,如果大家都按修道的要求來做,大家就不爭不鬥了,自然處於和平共處的時期,那就好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