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妙之門

一位智者在一本僅有五千言的經書中,卻提出人應該柔弱處下,要象水一樣的處世觀點。他從人、萬物草木的生長發展中發現這麽一個客觀現象:
正文

老子智慧與為人處事之道(二)

(2009-12-24 08:23:33) 下一個

二、主張知己知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柔弱處下從字麵上看,可能會導致一種誤解,認為柔弱處下就是逆來順受,不與人爭鬥就是畏縮不前、軟弱無能,其實不然。《道德經》所講的柔弱並不是軟弱的同義詞,相反,這是一種真正的堅強有力。

《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知道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處事應當知己知彼,對他人對自己都應當有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認識,能夠知道別人的人,也就是能夠客觀全麵看待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許多人常犯的錯誤是,看待別人要好就什麽都好,要壞就什麽都壞,這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而能夠知道自己的人,也就是具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夠客觀全麵看待自己的人,這樣的人是明白人。許多人常犯的錯誤是,有了成績往往自認為很了不起,受到挫折又往往悲觀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就不是明白人。《道德經》還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勝過別人的人隻是有力的人,如果你在學習工作或文藝體育等方麵能夠勝過別人,隻是說明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或者說能力很強的人,但並不說明你都做得對。比如前麵講的那個博士學習能力很強,卻因為自高自大不會為人處事而屢遭失敗。什麽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呢?《道德經》認為,自勝者強,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有的人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或者認識到了也不願改正它,而是自己原諒自己。真正的強者一是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二是不原諒或遷就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是堅決去克服或改正它。這才是強有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當然,有些缺點和錯誤不是一下子能克服的,比如自以為是、自高自大就很不容易克服,但隻要認識到了下決心去克服,不怕反複地去克服,終究會變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樣的人表麵上看起來柔弱處下,實際上卻是真正強有力的人,因為自己戰勝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夠做到就說明你是強有力的人。

《道德經》還說,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意思是說,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強迫行事的人是有誌向的。爭強好勝的人往往煩惱多,因為在他眼裏,永遠都存在競爭對手,戰勝了一個還有一個,好了還想更好,這樣的人永遠不知足,永遠背著與人爭鬥的重負。不論在外人看來,他已經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他自己卻不知足。比如那個博士,如果博士畢業留校任教,應該是比較適合他特點的,但由於他缺乏自知之明和不知足,選擇了繼續到企業搞管理,結果招致了更大的失敗,連原來現成的大學教師也當不成。所以《道德經》說,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我們小的時候,能吃上一頓紅燒肉、一頓肉餃子就覺得很幸福了,可是現在的人想的是最好能天天上飯店大吃大喝;幾十年前的老式住宅裏,多少戶人家共用一個衛生間,誰家能獨門獨戶獨享衛生間,別人就覺得很幸福,但現在的人想的是住公寓樓,有幾廳幾衛,最好是住小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 生活 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人的幸福感並沒有增加,相反,由於對物質生活欲望的不斷膨脹,人的焦慮和不知足增加了。其實,人的幸福感與他的欲望多少是成反比的,欲望越多,幸福感就越低,欲望越少,幸福感就越強。就象看黃昏的夕陽,一個夕陽,古代人看起來和現代人看起來是一樣的,站在平地看和站在山頂看,夕陽都同樣的美。但是如果心情複雜,這山望著那山高,夕陽永遠沒有最美的時刻。所以,生活的富有和幸福並不單純取決於人所處的環境和地位,也不僅取決於人所能享受的物質,更在於人的內心怎樣看待這些事物,真正的富有和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而是由你內心的人生觀、價值觀所決定的,對一個懂得 “ 知足 ” 的人來說,不論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他都是富有的,因為他對生活從來沒有奢求,永遠對生活知足、滿足,所以永遠是富有的。這樣說是不是要人不思進取、消極懶惰呢?不是。《道德經》還說, “ 強行者有誌。 ” 意思是說,強迫行事的人是有誌向的。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特長,都應當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位置去努力工作,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往大處講,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人必須學會強迫行事,比如學生要強迫自己按時上學,按時完成學業,抵禦住遊戲機、網絡等影響學習的因素對自己的誘惑;上班的人要按時上下班,工作要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吃得了苦,耐得了勞。就象前麵講的那位大學畢業女生一樣,當別人因停電沒有空調怕熱而離開倉庫時,她卻留下來忍著高溫認認真真驗完貨,使第二天能按期發貨,這就是強行者有誌,她強迫自己忍住高溫完成任務,她的誌向很簡單,就是認真履行職責,在別人做不到的情況下她做到了,她就成功了。

上麵說的這些,是《道德經》主張的柔弱處下的處事態度所包含的深刻內涵的另一個方麵,即能夠柔弱處下的人,是一個知己知彼尤其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個善於不斷克服自己缺點錯誤的強有力的人,是一個欲望不多、知足常樂的人,是一個強迫自己按照正確的原則行事的有誌向的人。

三、主張微妙玄通,出於汙泥而不染

怎樣做到 “ 柔弱處下 ” 和 “ 自勝者強 ” 呢?《道德經》認為,一個能夠柔弱處下的人,一個自我控製能力很強的人,他的外在表現是 “ 微妙玄通 ” 。

《道德經》說, “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意思是說,古時會當兵的,打仗微妙處事玄通,打仗時不亂殺,必須殺的才殺,可殺可不殺的堅決不殺;為人處事和善,不管什麽人,他都能和睦相處,人人都誇他好,一般人還不知道其中的緣故。

他為什麽會這樣好呢?《道德經》說, “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 意思是說,唯一不可認識的,是他能夠勉強容忍,也就是在與人相處中,他盡量滿足別人的要求。即使是對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他也能容忍,盡可能地幫助別人。他的這種容忍能到什麽程度呢? “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 如像冬天過河那樣,河水冰冷刺骨,赤腳踩在冰冷的河水裏疼痛難忍,必須忍得住這刺骨的寒冷才能過得了河;憂慮像怕鄰居一樣,遠親不如近鄰,遇到急事,親戚幫不上忙,鄰裏關係搞好了一叫就到,如果搞不好鄰裏關係,抬頭不見低頭見,心裏別扭得很。但要搞好鄰裏關係,必須要有容忍的胸懷,對合得來的鄰居要做到容忍不難,對合不來的要做到容忍就不容易,能做到就說明你的胸懷寬廣、道德水平高。 “ 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之將釋。 ” 這句話說的是 “ 微妙玄通 ” 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容忍別人,特別是要能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慣的人,做到了就是 “ 微妙玄通 ” 。渙散時好象冰融化一樣,就是在工作之餘能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擺架子不驕傲自滿,與人相處沒有棱角,不鋒芒畢露不咄咄逼人,別人就是碰了你一下,傷害了你一下,你也能容忍,不以牙還牙,不報複別人。處事如果能容忍到這個程度,道德水平、道德修養就很高了,就是 “ 微妙玄通 ” ,這樣的人別人都喜歡他,都願意接近他,人際關係很和諧。

有人說,這樣的人很圓滑。圓滑是貶義詞,形容人隻顧各方麵敷衍討好,不負責任,不講原則。《道德經》講的微妙玄通,表麵上看沒有棱角,為人圓通,實際上內心 世界 很美,他之所以微妙玄通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以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道德水平去寬容待人。《道德經》說,這種人 “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 意思是說,這種人待人厚道樸實,不弄虛作假;胸懷寬廣若穀,什麽人和事都能容得下。平時也並不自命清高,而是與大家混在一起打成一片,這就是 “ 微妙玄通 ” 。

怎樣做到 “ 微妙玄通 ” 呢?《道德經》說, “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 意思是說,誰能在汙濁中安靜下來慢慢澄清呢?誰能在安靜時慢慢地運動生長呢?也就是說,微妙玄通的人為人柔弱處下,不與人爭鬥,有自知之明,自我控製能力強,能容忍常人所不能忍,是因為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清醒的頭腦,在一片汙濁中,他能始終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出於汙泥而不染,並且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做到這些,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難就難在周圍誘惑太多:當許多人都在爭強好勝,你爭我奪的時候,你能否保持冷靜,去體驗柔弱處下,不爭而善勝的奧妙呢?當許多人都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時候,你能否保持自知之明,冷靜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克服它,做到 “ 自勝者強 ” 呢?當許多人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寸步不讓的時候,你能否強迫自己容忍,寬以待人,做到 “ 微妙玄通 ” 呢?說易則是,隻要你認準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並且堅持不動搖,不為種種誘惑所動,最終是可以達到目標的。這裏介紹一種保持清醒頭腦進行自我修煉的方法,就是每天堅持背誦《道德經》(從略)。如果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你的人生將因此而得到升華,這是一個全麵提升自己,塑造美好人生的過程。

                                (青島 黎曉豔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