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 我們的未來
知識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是人類生活或發展的財富,是別人拿不走也搶不了的財富。人類要獲得任何一種成果,就必須要有某一種知識技術和參與,如果人類對某一種事物、事件、事情隻知而不識或不參與,就會形成無果的結果。知識作為產業是近幾年的事。它是傳統製造業和重化工業之外的科技新產業,即計算機軟件、設計谘詢、高端服務。
這兒個行業不僅承載度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少;而且不汙染環境,吸納就業能力強,國際化水平高。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發展所追求的不可缺的科學技術進步和財富創造積累實力增長的資源。有效利用這種資源意味著擁有成功。
在兩個“IT”現象(便捷的國際交通和無所不在的信息技術)作用下,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變小了,盡快扶植集聚這些行業有助於強國富民。
當今世界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裝置都離不開知識產品——軟件、設計、服務。這是現代世界不可缺的高技術和前沿科技的高端產業,也是製造業創新能力的基礎,它永遠改變著世界。發達國家占盡了先機,做出了很多很出色的成功產品,促使全球科技、工業、經濟、生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計算機發明至今不過50多年,互聯網的曆史隻有20多年,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它使以前很多辦不到的事變成了可能,因而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達的交通,瞬時的通訊,推動了這種變化,根本上重新塑造了國際貿易和財富的創造積累和分配。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未來世界知識經濟的腳步(高科技應用於經濟領域的走勢)會放緩,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在努力造就高水平的科技產業中尋找自己受益途徑和方式。當然不可守株待兔,而要付出巨大努力。
軟件業的頭兵
美國加州矽穀一直以高科技稱霸世界。世界上的高科技公司隻要有的規模在這裏都有一席之地。惠普、Sun、甲骨文、蘋果、思科、穀歌、雅虎、英特爾、邁克菲、塞門鐵克、AMD、eBay等等,矽穀裏閃耀著太多輝煌的名字。矽穀的曆史基本上就是IT業的曆史,這裏記錄了無數IT業的曆史性時刻。促使矽穀成為全球IT業中心的原因有很多,不管原因如何,矽穀都毫無爭議的成為全球最為熱門的IT聖地。,盡人皆知的 PC 軟件視窗(Windows)創置公司微軟(Microsoft)和著名的Standfoed大學也座落其中,這個城市鮮有高樓大廈,公司、Shopping、Maii多是平房,矽穀實際上是有很多小城市組成。這個城市主動地全身心地張開雙臂擁抱攬匯聚集了全世界優秀軟件開發精英多達12萬之多,雖比印度班加羅爾(Bangaiove)15萬員工少,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無與倫比,霸主地位誰也憾動不了。
印度也是很開放主動對接全世界軟件產業,全國有100多萬軟件人員,幾乎清一色的本國人,流利的英語是到國際市場上去吸獲業務的要素,推廣產品,參與競爭一點困難也沒有,而他們的工資隻有歐美同等員工的1/10~1/4,甚至比中國還要低30%,而他們接獲的軟件項目沒有一個超過三個月完成的,短平快、可靠的質量獲得了全世界跨國大公司的青睞。在班加羅爾已經有500多家國際公司設有常設機構,全球500強企業就有200家請印度企業開發軟件。微軟在遍布全球的兩萬多名員工中有10%在印度,IBM在印員工多達7·3萬占全球員工總數的1/5。很多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硬件采購國,軟件IT服務落戶在印度。利用兩個優勢互補製造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抓到了更多的利潤。印度軟件業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世界軟件業年均增長率是20%,予計印度軟件業的年產值為870億美元,年出口總額500億美元,占印度出口總額的33%,把印度的GDP增長率提高到兩位數。中國張揚的11個軟件城的業績沒有一個能與班加羅爾相匹敵。中國軟件業起步晚、跑得慢,年均增長率隻有印度的1/2,至今年產值僅僅兩位數,占GDP可能不到0·5%,知識產業不僅不能和美國比,就是與印度也是技不如人,不是人家的對手,軟件開發和服務至少落後人家(印度)5年。
快慢可轉換
印度軟件項目開發完成周期不超過三個月已是不爭的事實。速度之快令世界業者目瞪口呆,速度成了印度軟件業貼上標簽的商品品牌,他的引力比磁鐵還要強,加上他們的成品質量好、可靠性強,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辦公室”,全球業者凡有技術創新想法或項目設想,首先想到的是去印度,印度好像取代美國成了技術創新的搖籃。
印度軟件業確實讓人眼紅,為何他們的產業發展會如此神速?靠的是什麽?下麵幾點可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獲取改進學習之道:
1·教育緊跟市場需求,年培養大學畢業生50萬,比美國年7萬多很多,人多勢大。眾多數量中的姣姣者足以滿足軟業的需要;
2·語言成了通行證,由於曆史原因,英國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流利英語成了打入世界的無障礙通道;
3·自身特點,資本投入沒有太高要求;
4·政府不幹予、不征稅政策給業者發展有很大自由度;
5·說不清的澘在影響,國外精英常常放棄美國六位數高薪並帶項目回國效勞,利用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信息技術工作經驗,不斷建立新的軟件企業,他們借助留居海外時確立的廣泛人際關係和商務經驗,把印度軟件業與歐美信息技術連接起來,擴大了外包業務。印度軟件業的驚人發展多得益於僑民的貢獻與中國精英或準精英往外鑽有本質區別。
也許就是這些製約阻礙了我們知識產業的快速發展,重新認識有助於理清改進缺陷,擴大瓶頸,迎頭趕上乃至超過人家。
改正幾點也許可能:
1·大學專業課程要有前瞻性,要按市場供給和需求維持平衡,不能總是傳承延續前課程,要創新才不會總是慢半拍;
2·辦兩語高中作為能力予備,為領取全球十億人的語言通行證早作準備;
3·權力與財富的速成造成國人短視的普遍性必須化大力氣進行製衡,用政策鼓勵資金投入前沿知識產業;
4.重拳出擊假冒偽劣產品,從治理整頓悟出製衡辦法,讓IT市場健康發展;
5.出洋不歸或練就一身本領去幫洋人賺國人錢,圖小利的時尚,光靠愛國主義教育難以改變中國當代知識界的過分功利,要從深層找原因從根本下功夫。
任何事情不會一成不變,隻要努力變劣勢為優勢就有了可能。軟件業輸了一輪,並不等於贏不了下一輪,輸贏可轉換,快慢在於智。中國人思維中有著濃厚的辯證積澱,善後天時,善守力量邊界,準確地把握“翻牌”的時機。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據說有二千多家高科技公司,比矽穀、班加羅爾還要多,新增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公司有百家,國家科技發展“863”項目的1/4,“973”項目的1/3落實在園區,全球在中國的風險投資1/2在中關村,發展勢頭有點咄咄逼人,遺憾的是園區企業大多數是小作坊,數千人以上的公司少之又少,卻流通領域多於產業產品,克隆多於創新,或許有著規模上的継續積累,卻沒有實質上的革新,它甚至開始迅速柀自己的暫時成功所腐蝕,被自身積累的重量壓跨。中關村代表著模仿而非創新,科技含量、財富創造能力、捜索容納能力等和矽穀比確實太嫩,簡直沒有什麽可比性。我們出不了微軟也不會有穀歌(Googie),不過誰也不能保證其壟斷地位永遠沒有對手。人類總是有辦法以難以置信的技術和速度讓知名品牌成為過眼煙雲。
我們不能直接照搬人家軟件企業的開發模式,也不能隻從其中尋求認同,重要的是要從中尋找差異,用新思維製定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模式。今天的科學研究“很不辛”的一點就是靠一支筆一張紙立馬成名的機會越來越少。各種軟件不見得是一個人寫出來的,而是一個團隊討論出來的,所以必需合作,隻有合作才能取得成就。因此,如果將中關村無其不有的五花八門的科技小作坊聯合聚集獲得必要的規模,組成既分散卻集中管理的各種研究、谘詢、設計集團,把所屬小公司改造成分工較細有專門專長的企業,搞電路的、主版的、軟件的、外觀的、原器件的、整合的、語音的、銷售的,分工又細又全的產業鏈模式,把項目設想、建模、詳細設計、軟件編製、器件集成、成本控製以及部署實現軟件生命周期內的管理等等的研究開發一條龍匯聚一體,達到降低開發成本,解放生產力獲取更多利潤,說不定會產生“蝴蝶效應”。
起步早跑得快獲得頭籌,我們起步晚,加緊跑也能趕上,甚至超過領跑人。4年前美國一家創業規模很小的軟件公司(Facebook)隻有200多人,目前已是互聯網的新星,它的市值達200億美元。這個速度超過了當初的微軟,也超過了其它行業,所以說網絡軟件是一個快速聚集財富的產業。
軟件業可選方向很多,這對青年人來說是個極好的機會。現在很多中小軟件公司都是年輕科技人員創辦的,裏麵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大公司。不過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做商業的人配合,一個想著怎樣創造出更好的技術,一個想著怎樣馬上上市趕快賺錢,靠一個人同時兼顧兩邊,一定會牽扯精力,顧此失彼。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在兩次計算氣象仿真數據時,因為第二次輸入數據差了0·000127,竟然意外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而提交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卷風?》將係統中因為初期條件的細微差距引起的巨大變化稱為“蝴蝶效應”。它是指一件事情因為初期微小的差異,就會造成後續的連鎖反應,呈現始料未及的驚人結果。
功夫軟件
軟件業是高端知識產業,是一個快速獲取財富的行業,也是要有較高投入卻也有很高風險的其結果也是高不確定性的行業。美國每年有17·5萬件IT技術開發項目,成功的占16%,開發過程半途而廢的為31%,不死不活的居多,從上個世紀90年代IT黑洞一直困擾著世界軟件業。予測和決策技術,科學交叉整合和知識管理,跨部門、企業、國界、文化的矩陣管理,扁平矩陣及所謂的平行計算(多個處理器同時完成任務)等等,一直是IT業的軟肋。軟件跟不上硬件的發展,但,由於軟件和服務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相當於其它投資的3~5倍,錢景誘人,因而,軟件開發商還是十分願意下本錢去開發新的軟件。
天上掉不下餡餅,想吃總是要不懈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微軟的比爾·蓋茨憑著對pc改變世界的理念和通過銷售軟件獲取財富的機遇,以 pC-DOS操作係統變成 Ms-DOS 適應了全球 PC 的需求,化了30多年精力在 IT 領域創建了 Windows 操作平台,獲得的成就靠的是團隊和個人全身心投入,其辛勞、甜酸苦辣已被取得的成就取代。
50年前數據工程師 Bill Fair 和數學家 Eari Isaac 創立了 Fair Isaac,當時他們僅有400美元和一個理念:智慧地使用數據能夠改善商業決策。同年 Fair Isaac 向美國50家最大的金融機構寄信,希望獲得機會向他們解釋“信用評分”這一新概念,僅僅收到一封回信。50年後,Fair Isaac 為1400多個金融機構提供信用風險管理軟件和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排名前100位的99家銀行,全球排名前50的49家。
把雜亂無章的數據轉化成具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統計分析標準程序SAS(Statistics Anaiy sis System)環繞數據挖掘、數據管理、數據控製、數據展示這四個數據的道向工作而建立,它在商業領域探索了30年才達到今天的水平。
互聯網的出現不過20多年,如今其傳輸速度已經能夠滿足視頻、音頻、圖片等文件即時快速瀏覽的需要。無處不在的網絡搜索讓異軍突起的穀歌(Googie)成了世界搜索引擎的新貴,占據全球網絡搜索市場的60% ,並正在研究網上視頻廣告,它遠遠超過文字搜索廣告市場量,它的業務已經跳出熒屏向四麵八方伸展,穀歌依靠簡單搜索的主導模式取得的成功,這並不能保證它的主導模式還能長期持續。最近由穀歌叛將開發的 Cuil 其搜索功能為穀歌的3倍達1200億網頁呈雜誌式顯示。全世界都在為打造更好的搜索引擎作出努力,微軟(占4%)正在忙著收購雅虎(Yahooi占市場的14%)企圖聯手推出新的搜索軟件,用戶隻需把鼠標移到視頻文件位置,就可快速選取其中最精彩的片段進行播放,讓搜索更加一目了然。穀歌的即時信息軟件(Gtaik)可能導致微軟的主流通訊軟件 MSN 和雅虎的 Yahooi messcnger的結合,微軟也看中總部設在三藩市的 Powerset 的“原始語言”並成功收購。從更長遠看,今後的搜索不隻是一種專門工具,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功能,在界麵上、在文字和資料處理中,甚至在打字輸入的時候用戶不用再中斷手上的事情專門去搜索什麽,而是工作娛樂的同時更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未來搜索的方向。
穀歌十年前(1998·9·7)不過十幾名員工,現在已有1·9萬名員工,1500億美元的市值是最有創意的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產品層出不窮,其中很多根本沒有利潤可言,而且樹敵無數。穀歌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布林(Strger Brin)和 佩奇(Larry Page)開創時,他們二人硏究的是圖書館的文本搜索和傳統電腦科學資料庫搜尋不同,圖書館學也要處理一些無法標準化的索引,例如氣味、味道,穀歌的研究一直和這方麵有關,所以穀歌下一步會做的是發展各類直接的入機界麵,如聲音處理和合成,流動的界麵Wi-Fi等,總之,所有人類接觸的界麵都會盡力滲透。最近穀歌推出網上百科全書(Knoi),利用“專家”的公信力建立起較權威的資料庫。隻要你擁有某方麵專長知識,就可申請成為“專家”及擁有自己署名的“專欄”。最吸引人的是你也可以分享其中廣告帶來的收入,這無疑是向維基百科(Wikipedia)宣戰。
現今移動網絡成了世界新寵。未來的移動網絡世界舞台將是愛豐(Iphone)和格豐(Gphone)相互竟爭互補的天下。這二種手機的Cpu、Rom存儲功能年翻番一倍,而筆記本電腦(Notebook)二年翻一番,如果加上眾多軟件支持讓用戶可以實現除了打電話之外有更多花樣功能,如播放、視頻、搜索、攝錄、圖片等等無斷接駁功能逐漸完善,其趨勢將取代筆記本電腦。這種掌上電器是摩托羅拉的馬蒂·庫珀(Marty Cooper)在1987年發明的無線電話至今已是30年。
軟件開發時間漫長和複雜需要很大功夫。一年前蘋果公司推出的一個以網絡終端來設計和運作的產品,集寬屏ipod播放器、電話和移動網絡與一身的新產品iphone手機,盡管它隻不過是一個內容屏幕很大的手機,擁有一些“多點觸摸”的新特性,可以連接無線網絡且功能定位多樣化,開方式的手機軟件平台,讓世界各地的程序員都能“合法地”開發用在iphone上的程序,獲得更多的樂趣。
剛剛推出的3G愛豐版本的Fring軟件可以讓用戶在用手機登陸MSN、GTAK等主流通訊軟件與好友進行免費的文字聊天或登陸SKYPE、ISP等語音聊天軟件,隻要在有線網絡的地方就能免費通話,大受用戶歡迎。格豐手機的軟件功能非常強大,可以輕輕鬆鬆地上網下載軟件和遊戲,輕鬆打機,訪問穀歌的衛星地圖,包括穀歌地圖中的三維地圖功能,並把穀歌研發的Android軟件改成開放式的平台,它不需要網絡瀏覽器、撥號器、安全模式等全部開放,凡是開發者需要用來做手機軟件全部開放,並獎勵外界開發應用程序,以至有一款叫Bread Crumbz的程序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學生阿莫斯·約夫(Amos Yoffe)的編程,他的設計內容是照片式導航——目前的GPS(全球衛星定位)導航隻是從起點到終點的一條線路,而通過Bread Crumbz你甚至可以看到路邊的街景。
高科技和高性能手機器件對手機製造商和運營商而言,為新手機進入市場舗平了道路並將越來越標準化,做手機變得很簡單。深圳“山寨”(仿製、盜版)就是見證。軟件業是個不缺乏技術和商業奇跡的地方,也是個不能輕而易得的行業,知易行難,成功與失意並存,我們沒有本事隨心所欲選擇想要的結果,隻能聽從概率擺布,最笨的辦法將它押在比較辛辛苦苦的耕耘上。誰也不知道下一個新星是誰,天道助勤,功到自然成。短視、急於求成,熱衷於克隆,不惜欺騙造假,終究會砸了自己的腳。
國外成功的科技企業家並不隻看金錢,他們對產品和商業感興趣,盯著軟件業最前沿技術,即使希望渺茫也毫不氣餒,幾十年如一日終獲成功,“如果摘不到果子,我們也可采地上的草莓。”
----山寨——源於廣東話,本義為山村、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區域、築防守工事的山莊、舊時綠林強盜的山中營寨。近年山寨是指一種民間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如今山寨更成為網絡流行語,成為人們心中一種創新惡搞和非主流的標誌。山寨產品的泛濫與其說是對草根創新精神的標榜和昭彰,不如說是對中國知識產權意識嚴重缺位的裸露與諷刺。
高端服務業 門檻不太高
高技術企業創新產品的升級、研究、設計和實施、市場開發、全球供應鏈的管理和服務,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不久前這些崗位從西方流向發展中國家時還遵循著潛規則:低技能職位和編程工作轉向低成本國家,而將高端職位薪金高達六位數的高技能職位留在本部。這種情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企業家們現在認為將傳統本不能外包必須由本公司內部人員負責的業務流程或管理職能,發包給本土或境外的專業高效服務商更有利可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似乎已經成為決定全球化競爭的關鍵,什麽地方賺的錢更多就到哪裏去的趨勢正在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國際相互依賴性在加強。獨家壟斷的局麵難以持久,獨吞利潤的可能性變小了。各自發揮優勢或專長讓對方得到利益,雙贏,集團圈子便越做越大,利潤也會越來越多。高度發達的全球通訊網絡為服務外包提供了可能。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尼爾斯(Jack Nilles)率先提出了遠程辦公(Telecommuting)的理念,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設備在家辦公。1980年他創辦了企業管理谘詢公司,1989年離開南加州大學全身心投入至今不過20來年,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真的改變了世界辦公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家辦公既成事實。作為國際分工的高端表現,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形式,按業務領域分服務外包主要有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目前,全球外包市場將會突破一萬億美元,實在太有誘惑力。
未來IT的發展重點已經轉向網絡技術、網絡安全和管理成為核心的發展方向。IT產業的網絡化服務化、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網絡安全和管理工作外包運營模式可能要重新納入公司內部體製。
印度的後續科研潛力和教育水平具備了把服務作為一種商品,繁榮的信息產業規模和廉價人才吸引著大量的潛在客戶,全球65%的軟件外包業務和46%
的其它服務外包業務都被印度收入囊中,成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務外包的國家。
相比之下,我國的知識產業小而分散形不成拳頭。就規模而言,印度是我國的16倍,占有的市場份額為12倍,中國尚未獲得類似的業務流程服務外包(BPO)機會。原因既簡單也複雜,英語能力差、參與能力差、公司雇員少(少於5000人),沒有像印度的塔塔集團、印孚瑟斯技術和維普羅通用電器醫療設備公司等新興信息技術企業的規模;缺乏主導研發和經濟活動才能的科學家和管理人員;中國目前的政策目標和創新思維中普遍存在高科技短視現象和內鬥,忽視服務業和其它經濟部門中進行基礎更廣泛的創新,沉醉於並不怎麽科學的數字增長,整體競爭力弱還表現在國際公共關係方麵。印度由長期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曆史原因與西方的感情距離比中國近,繼承租業的經營者與西方特定的關係優勢使他們很容易與西方大企業的高層套親近,他們的行動為返饋信息起的橋梁作用不可低估,更有殖民時代遷居世界各地的僑民在信息技術發展較早的西方領先接觸、啟蒙、學習和積累經驗,其中不乏優秀的軟件人才,很多跑到矽穀信息技術企業密集區為獲得成功走了重要的一步,眼前利益並沒有蒙住他們,很多姣姣者選擇回國效勞,利用其工作經曆、經驗建起了新的軟件企業,他們借助留居海外確立的廣泛的人際關係和商務經驗,把印度的軟件企業與歐美信息技術企業連結起來擴大了外包業務的承接力度。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代表著西方經濟競爭力的高科技職位流入印度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目前雇傭著成百上千的印讀人,他們的崗位至關重要,其中包括設計防止空中碰撞的下一代座艙。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雇用印度人分析股票所需費用隻有原來的1/5,幹這種工作的人在華爾街年薪至少20萬美元。花旗銀行集團把很多人調到印度並雇用上萬名印度人。IBM公司在印度的雇員高達5·2萬。低高端崗位移向印度的趨勢銳不可當。禮來公司最近把自己發現的一種新藥交給印度尼古拉斯·皮拉馬爾製藥公司,後者至少要進行二年的研發工作才能把這種藥物投入商用,期間每位科學家每年至少從禮來公司領取50~150萬美元的報酬。
由於跨國公司雇用著數以萬計的印度人,一些公司開始把這個國家看成另一個總部所在地,把負有全球責任的高級主管派駐印度。思科公司規定,在5年內公司要有20%的高級人員常駐印度,並把公司中最高級的主管中的一位
派駐到班加羅爾。谘詢業巨頭埃森哲公司也在班加羅爾設立常駐機構處理有關外包業務。
隨著西方公司外包到印度業務日益升級,印度不再隻是後勤基地,已成為有利可圖的市場,大量工作甚至需要高端技術的工作都可以在印度完成,在印度沒有印度不能做的工作卻成本隻有原來的一部分,豐厚的利潤巨大的回報,碩大的甜果讓人感到欣喜,又有誰不想去摘?
中國和印度都在尋求同樣的市場資源和科學技術,在製造業方麵我們領先,軟件業起步晚落後了,但我們具備諸多趕上去的條件:
1·人才儲備多,資源豐富卻質量不差,極易與國際最新科技知識接軌;
2·移動通訊,光纖數字通信,網絡通訊等現代化通訊設備完備;
3·中國製造帶來的機遇,硬件業易與和軟件結合,提供了高質量低成本的前景;
4·企業的積極性可通過並購、聯合將眾多小型軟件業集聚形成規模而獲;
5·政府主導製訂扶植、鼓勵創新企業的政策,有利於利用科研潛力和教育向知識經濟轉型;
6·發展大學訂單式教育,培養精通英法(德)等雙語並懂同語種的法律、財務通才,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及理想與現實的教育。
凡事開頭難,衝出去了就不要左顧右盼,一心向前,隻要我們努力,不遠的將來我們有能力成為世界重要的服務外包中心。
奇思妙想搞設計
2010年沙特的迪拜建成一座高1300英尺(396·5m)80層,能在空中翩翩起舞、妸娜芙美的摩天大樓,聽起來間直像科幻小說。這個奇思妙想的大樓是由意大利建築師戴維·菲舍爾(David Fisher)主持設計。動態建築帶來的新概念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贏得了市場。當迪拜建起這苐一棟後,緊跟後的是莫斯科、紐約,將成為苐二、苐三個建造旋轉大樓的地方。據報道還有很多國家的政府官員、開發商對建造這種建築物感興趣。也許不久的將來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瑞士和韓國也將會出現會跳舞的摩天大樓。一個創意為人們帶出一種新科技和技術,為國家創造了新產業。
這座大樓完全依靠風力發電提供動力,每個樓層都錯落呈螺旋上昇狀,就像一個個圍繞著大樓固定的砼中心體旋轉的圈,整個大樓看上去就像不停舞動的美麗少女。人們在房間中將可以欣賞到持續變化的外部景致,真是妙不可言。大樓的一些豪華別墅使用聲控電腦係統來控製旋轉,其它部份的運動則被設計為持續的“舞蹈”並可隨時間變化。大樓每層間都按裝有巨大的風渦輪機,它們為整個建築物提供電力。大樓的居民可以通過電梯將自己的車停放在自己的公寓中。據報道莫斯科擬建的70層旋轉大樓還設有一個可收回直升機的起降場。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奇特的動態建築建造的方法也非常異類。大樓的每一層都在意大利的工廠予製好,然後運到迪拜現場進行組裝,隻需80名技術人員,20個月就可建好,節約資金數千萬美元。
這座革命性建築引出了許多複雜的工程學難題:在持續旋轉的房間裏水電氣管如何布置和工作?目前的想法是將這些管線與中心筒體連接,采用類似軍用飛機空中加油係統的方法。可以設想,擁有這麽多的運動部件的維修將如“惡夢”一樣,雖說都是標準組件,恐怕也不那麽容易。
這座動態建築的造價為3000美元/平方尺,最小套公寓麵積為1330平方尺,售價就要400萬美元,最大套麵積為12900平方尺,售價就是3870萬美元,真夠貴的。可能也隻有大腹便便的富豪可以問津。不管怎樣,反正非常前衛,太有新意了。
無獨有偶,位於英國不列顛群島最北端的設得蘭群島中的安斯特島,一對退休夫婦,邁克爾·雷和多羅西·雷建造了世界首座“零碳屋”,這座房屋與現有的房屋沒有什麽差別,隻不過在地下室設置了一個能量儲存回收裝置,用一根不鏽鋼鋼管與風力渦輪機和地能收集係統相連,房屋所需能源全部來自太陽能和風力渦輪機,食物也全部自己耕種,還用電腦監控作物的生長環境,一切生活自給自足,過起了真正的“零碳生活”,這種獨特新型集綠色與實用於一身的好主意實在太棒了。
為什麽總是歐美獨領風騷?其實也不盡然,北京那幾個新建築,如,浮在水麵的那半個蛋國家大劇院及化了42000噸鋼材焊了320公裏長焊縫、看上去亂七八糟的鋼鐵樹杈鳥巢取得的名聲也不爛;更有變幻無窮、千姿魅力的方盒子,許多“水泡泡”和許多“水分子”的水立方也不遜色;還有斜放的中央電視台”大褲衩”顯得非常怪異。可惜,這些驚世之作都出自“鬼佬”之手,中國的建築師幹什麽去了?更讓人看不明白的是現在中國各大省市重大工程得標的設計不是美國就是英國事務所,西方優先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中小城市卻熱衷於建“白宮”拚裝抄襲、不倫不類的匹配,千城一麵。這種流行時尚成了最壞的發明,既扼殺了中國設計者的創新意識又導致建築藝術與時尚、資源與環境的失衡。外國建築師把世界其它地區不能進行的項目搬到了中國。但他們的建築是否為中國建築就不得而知了。仿佛我們隻能建都江堰和長城搞不了現代建築。是不是設計能力出了問題?故卻不去追究其深層原因,為了當前特定人的某種需要,普遍存在的短視現象,熱衷於展示門麵、炫耀數字與官帽掛鉤,立竿見影而摒棄長遠,這種流行性如似SARS一樣漫延。
建築不單單是住房,尤其是國家重大項目,除正常功能外,還承擔著述說國家力量的重要任務,所以設計格外考究。但是,建築必竟是抽象的幾何體,如何述說國家力量,傳達權力的意識形態卻頗費躊躇,重要的是在眾多力量博弈中,最後仍然得由權力意誌裁決,好決定我們的城市風格。從這一意義看,建築就是權力的象征,大體是對的。
當今世界50%的建設項目都發生在中國,每座城市都在重新打造、重新建設。新的大型項目把中國推到建築創新前沿,然而建設熱潮中的建築讓人感覺很生疏,傳統建築中的紅垟綠瓦將被玻璃和金屬元素所替代,但並不認為這些將在全球化時代,為中國新建築藝術提供指南。
何為中國建築?似乎是詢問“何為中國未來”的另一種方式。是否會出現獨特的中國新生觀念?大型建築的簡單堆積是否會淹沒使之向可持續、具備審美觀、人性化向前發展的努力?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前中國尋求建築作品時,它要的不是最佳而僅僅是品牌——洋品牌。
我國設計業,不管是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平麵創意、產品設計、家品設計都缺少品牌。而且,目前的政策目標和創新思維中也不認為這個行業的品牌效應至關重要。膚淺的仿製或庸俗的新建築,一直圍繞、壓抑我們的創新精神,狹隘、炫耀無情地碾碎著國人的意識和獨創思想,過分的功利傾向為這個行業走出國門設下了無影的障礙,設計不是藝術而是服務,更多的是市場和品格、品味生活。現代設計往往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不問概念隻求廉價,隻顧使用,不化本錢去培養,怎能創造品牌,難道我們天生隻配輸出彩電和微波爐,就不能輸出這種服務?
困擾還將延續。
設計極需人性化
設計是一種服務,一種係統,一種你用完後甚至領略環保功能和科技功能的創意,歸根到底還是為生活而設計。綠色環保+創新設計=展現工業速度與現代性是當前一切產品的發展趨勢。迪拜的動態建築和不列顛的“零碳屋”的設計亮點都是利用風和太陽為人類帶出了一種科技和技術。7年前穀歌更本想不到會有今天的成就。誰又能斷定數年或數十年後這些產品將變得怎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的感覺也在變,以人為本的功能主義的產品將會順應人的生活方式變化帶來更大的改變、更先進的改變。
世界人口很快要達到70億,我們這些人每年丟棄25~40萬噸垃圾,垃圾處理已是迫在眉睫的環保難題。各國政府都在作出努力,正在回收、減量、利用上做文章。中國人均年丟垃圾量比美國少,卻回收利用破爛的古老行業一直存在,即便這樣,城市年埋垃圾量也是非常驚人,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如果人均年丟垃圾200公斤(發達國家為700公斤,印度為150公斤)就是20萬噸,用8噸載重卡車365天運作,每天二趟需要350輛垃圾運輸車。收集、集中、清理、外運涉及的人力非常多,城市遠郊的填埋場環境惡化,坑害的農民為數不少。國外已經在利用垃圾產生的甲烷發電。從看到的報道,中國農村炤氣技術應用很早,有相當名聲。可惜城市垃圾產生的甲烷發電至今尚不見蹤影,也提不上議程,城市落後於農村。其實垃圾製造能源可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清除垃圾、替代礦物燃料,從而減少溫室效應。中國應該立法,像英國一樣,填埋垃圾收稅,超標罰款,鼓勵用新方法處理垃圾,權力機構達不到規定的目標,每超一噸罰150英鎊,每填埋一噸收稅8英鎊,然後用這些錢補貼垃圾發電廠和獎勵為處理垃圾作出努力的設計者。傳統的燃煤發電技術,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汙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已經危及人類的安全。國際溫室氣體排放公約已經生效,各國政府都在對本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調控,如建碳中和(Carbonneutrai)建築和社區,改變資源的能量轉換方式。(碳中和——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清潔煤炭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非常前沿。與傳統燃燒煤炭發電排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汙染物不同,必須先將煤炭進行氣化處理,接著將汙染氣體從氫氣中分離出來,通過燃燒氫氣驅動渦輪發電機產生電力。
美國政府電力部門在2007年年底宣布投資17·6億美元在伊利諾伊州馬頓興建一家“清潔煤炭”發電廠,予計2013年前將通過氣化工藝,實現27·5萬千瓦的發電功率,排放的汙染物為零,而二氧化碳排放量隻有今天火力發電廠的10%。美國為煤炭轉化成清潔能源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中國是燒煤大國,恐怕不僅要關注這項技術,而是應該急起直追。
為了讓風力發電廠在無風情況下不能正常發電,電力公司需要達到實用規模的能量儲存,使用大型電池顯然不切實際。有一種解決辦法是利用風能來壓縮空氣並儲存在容器或地下洞穴裏,而後利用這些儲存的空氣帶動發電機。美國愛荷華達州達拉斯中心正在測試最近鑽好的井,工作將於2009年結束。這種技術應用於大型風力發電廠是世界第一,卻規模也是最大,計劃為美國德州的布裏斯科縣提供3000兆瓦的電力。這種應用技術為新能源建設的開發開創了新的思維,前景非常看好,我們應該急起直追,不能創新至少可以步人家的後塵。大型的應用科技不能僅靠民間,國家要有投入,要兩條腿走路。
汽車消耗的能量中大約隻有1/3用於驅動輪子前進,有2/3則以廢熱的形式被排掉了。如今,在加熱或冷卻時產生電流的熱材料為回收利用這些廢能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據美國能源部2008·2月的一份報告稱,新發現的電熱材料功率比第一代產品高3倍。通用汽車工司正在加緊製造成2009年的Chevy Suburbany樣車,其一大特征就在排氣管周圍按裝了溫差電敏器件,從而將燃油經濟提高近5%。除此以外,電熱能量會收利用也將成為自備動力冷卻係統集成微芯片的形式,這樣一來,無需使用大量液體或次級電源的風扇散熱係統。這種能量的回收利用技術不僅限於提高汽車的能源利用,而且對其它一些差不多設備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要有指導性計劃(政策),設計者應考慮產品後事多搞人性化設計。大城市好壞重在細節的人性化,如中國城市的一些地鐵站必須先走上幾個台階才能下地鐵,不過也修一條坡道,從而體現對殘疾人和推嬰兒車的關心。從外麵看地鐵站周圍是一座座高大氣派的建築物,進去後就會發現自動梯要麽仃開要麽空轉,其實,裝個聲控或影控也就達到節能的目的。遇到自動梯停開還要走幾十級台階才能抵達站台,許多地方容易使人摔跟頭,台階太多也容易絆倒,受害的實在是一種災難。這樣的細節至關重要,因為主管知道,重要的來訪者乘車路過時,會據此評估這個城市方便人們生活方麵做得如何,說白了是一種表現。
現代產品越來越智能化,功能也越來越多,一大堆看起來一樣的按鍵,你必須記住它的功能,有些玩意兒,如愛豐3G手機,功能的強大似乎對年青人玩熟它恐怕也不是輕而易舉,對老年人來說隻能望洋興歎;另一款日本KDDI推出的PIY概念手機,根據不同的功能分為數個不同的功能層,它不僅設計成為一款手機產品,還融合了投影儀、打印機、遊戲機等功能,相信會獲得不少辦公一族或手機時尚玩家的推崇;利用納米技術和材料的壓電效應將使低功耗電器告別充電器已經取得突破,不久聲波供電手機(不用充電)將成為新寵。(這種自我供電裝置可擺脫電池等外部能源,在很小的尺度笵圍的材料進行能量轉換,將聲音、氣體、液體和固體的壓力波轉換成納米或微米器件所需的電能。能將施加在表麵的機械力轉換為電能的材料,通常是晶體或陶瓷);聯想的瑜伽(Yoga)筆記本電腦能夠以各種角度打開使用,顯示屏軸部的軟皮起了很大的作用,角度可以鎖定,通過外置的概念鼠標、鍵盤,可像台式機一樣使用,這個主意很不錯,別出心裁,時尚新穎;數碼閱讀器(Kindle)能存儲200本小說誘惑力很大,可惜,無聲,如果配備音頻掃描直將書籍上的文字掃描成MP3音頻文件,有了這樣的配置,就可以把喜歡的新書隨時製作成MP3文件,隨時欣賞有聲新讀物了,如果再配有背景音樂,品味更高、更人性化。2008·9·8·英國塑料邏輯(PlaseicLogic)公司推出一種大小如A4、輕薄可攜帶、又如屏幕般的影印紙,與無線連結成為內容不斷更新多達數百頁報紙、書籍與文件的閱讀器,如果這款影印紙能像傳統報紙一樣有彈性,可卷曲或折疊的超薄彩色顯示器,影像可活動,廣告可點觸互動,那就真的取代傳統報紙,這就予示了報紙的革命性的變化,圖書的遠程傳輸也將普遍化。閱讀方式的變化,將改變整個文學產業。如果我們的智能裝置容易被人理介,行為可以予測,產品總是充滿感性思維,外型美觀、線條柔和,功能多多,我們就不會那麽討厭。因此,產品應以“予知的方式”設計很關鍵。
設計的精髓在於創意是否能夠得心應手使用新科技及使其市場化和國際化,為國家創造新的產業。全球創意業在不斷增長,創意創造的不單單是市場價值,也製造新的就業機會。英國是世界創意業最強做得最好的國家,市場占有額名列前茅,年產值為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8%。中國設計業雜亂多元,7086形不成拳頭,業務、客戶、實力和乘認度都無力在國際上競爭,給人的感覺,國外的設計總是技高一籌,做出的方案比中國人棒,創意也比中國人新穎,技不如人。不過我們的“克隆技術”世界一流,這裏的深層原因設計人員無法解決,功利主義彌漫浸透了整個中國,也麻痹了我們自己,那種形象與權力的雙套利,一直透支著國家的資源和環境,還有人的頭腦。何時看到盡頭,遠景這樣模糊,甚至給人無期的感覺。
卡通 急待扶植的產業
最近(2008·7~8·)熱映卡通“功夫熊貓”虛擬了一個體態笨重、憨厚、可愛的大熊貓苦練功夫,最後戰勝邪惡的故事。影片輕鬆幽默並不複雜的情節,通過諸多中國元素宣揚了催人奮進的勵誌精神。
片中的功夫、熊貓、山水、太極、廟會、書法、針灸都是典型的中國符號;動物們吃的是麺條和飽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鶴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國傳統武術中頗具特色的拳法。簡直是一部中國元素大全,但又不是簡單的堆砌拚湊而是被嫻熟運用。比如,老龜化作花瓣飛天,充滿和諧之美;一個體態肥胖的熊貓“阿寶”竟同武術聯係起來,選定戰勝邪惡的豹子“太郎”武士。——這個日式名字,暗藏眩機,它代表日本,師父代表中國。中國善待日本,養育了日本,但這種恩怨卻造成了日本的仇視。烏龜(熊貓師父的師父)通過功能看到了這點。幾十年前,具有極高武功的”太郎“也是被烏龜看出其背後的邪惡,而未授予武士的身份。盡管對沒有武術基礎的熊貓沒有絲毫信任戰勝”太郎“,看起來猶如天方夜譚,但熊貓的師父出於對烏龜的囑托和信,還是把功夫傳給了熊貓,一切都如烏龜予料,”阿寶“最終戰勝”太郎“。如果不是典型的西方編劇和搞笑場麵,看的時候實在想不到是西方人製作,構思品味、技巧期望、正義感受和歡笑的轉換、新穎獨到,使觀眾從中大概看出他們的故事意景和情懷並由此有深刻感受。令人意想不到熊貓的爸爸竟是廋弱的鴨子,鴨子的祖宗卻是威武雄壯的熊。暗語中國祖上很牛,是健壯的熊,到了現代卻成了孱弱的鴨子。難道老外不知道熊貓的父親應該是熊貓嗎?這就是差距。我們的文化視野狹窄,太缺乏想象力、發現力、創造力了。我們現在缺少的不單是金錢而是意識。
隨著“功夫熊貓”電腦遊戲上市,有聲連環畫的發行,以及以“阿寶”形象為圖案的杯墊到各種動物使用的兵器模型,“功夫熊貓”衍生產品已經成為網絡商店的熱銷新寵。熊貓“阿寶”能與縱橫美國幾十年、貫穿美國幾代人的卡通救主“米老鼠”媲美,“功夫熊貓”擊敗“米老鼠”,可能為時不遠。
中國導演拍不出這種影片。因為導演決不會化幾十年時間去研究意景或在故事情節以及多層含意、巧妙的場景銜接等特殊技巧上下功夫;片商也不會化費幾年時間去製作,中國人太急功近利了。據導演馬克·奧斯波恩介紹,他用覺了30年時間研究中國文化,製作這部影片曆時5年,目的就是讓全球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用心良苦,中國就是缺少這種執著的人,而管理層要的是傳統故事和運用時髦的現代動畫,描寫愛國主題的作品;而許多青少年已經迷上了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卡通及西方其它形式的動畫,潛移默化,影響深遠,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孩子們對中國的卡通警察叔叔不覺得好玩,老套、毫無新意,胡皺亂來的打鬥不是贏得青少年觀眾的方法,而編導張藝媒、陳凱歌等這幾年編導的以宮廷武打鬥爭大片,熱衷於從好萊塢大片中尋找認同,不是尋找差異。故事是編出來的,重要的不僅僅是其中的意景和故事情節,而是作品體現出來的生活、生命本質理解和反思,對人的存在意義上的思考和探索。很多人喜歡,實際上隻是迎合大多數人隻不過是在看熱鬧。
“功夫熊貓”為我們提供了一麵鏡子。我們故步自封,人家已經走了很遠。我們不能專注依靠幾個大牌,轉而要培育更大基數的名不脛傳的小劇作家和導演。動畫會影響後現代現實主義的那一代人,該重視的一代。動畫不僅是一個快速增長財富的產業也是個潛在的出口產品。我們不缺技術也不缺人才,諸如3D實時成像技術、光影投射技術等多種虛擬實境技術在國際領域中有超高水平,隻是沒把動畫當成一種產業來進行扶植。實行零稅收,獎勵新穎原創,激厲出口,促進動畫產業創新才有奇跡才是本。
“策略經濟”思維 大力發展創意業
十年前英國為了調整產業結構和解決就業問題,在前首相布萊爾的積極推動下,將創意業作為振興英國經濟的重要手段。英國不僅最早定義了“創意產業”,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將其列為政府文化政策的國家。
根據英國政府的資料,創意產業目前佔全國GDP的8·2%,從1997~2004年間平均每年約有5%的增長率,產生的價值甚至可以和金融服務業媲美,這種“將想法變成金錢”的生意不僅錢景非常誘人,而且這個行業雇用了英國4·3%的就業人口,因此,創意產業創造的不單是市場價值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新的競爭力。
所謂創意產業,它的精髓在於把想法變成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說是新產業,其實都是廣為人知的行業,如廣告、建築、手工藝、設計、時尚、影視、互動式休閑軟體等等。凡具有實用性、消費性的商品藝術(或藝術商品),如衣服、飾品、工藝品、遊樂、動畫、漫畫、玩具及許多器用工具(大如飛機、汽車;小至茶杯、耳環)等等比較具有“普世標準”(包括功能、實用及娛樂價值以及時代性的材料、技術與造型)的產品的創意都是創意產業。這些分工精細的行業中最有活力的是中小企業,而且很多都是微型企業或個體經營企業。英國政府意識到這些小企業其實是整個創意產業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並沒有採取“抓大放小”的政策,而是加強了對個人和中小企業的扶持。在倫敦的格林威治(Greenwich)和劉易舍姆(Lewisham)區就集聚著上百個這類從事創意產業工作的中小企業和個人藝術家。 創意工作者不是生意人,他們擅長作品的研發創造,但在營商理念和經驗上比較欠缺。政府最好設立一個創意發展谘詢機構,製定發展戰略,定期發布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組織與創意產業有關的會議;包刮各產業現況與發展策略、推動出口政策研究、地方創意產業發展方向的研討、創意生活化、經濟統計評估等。除此以外,並給他們在生意上出謀劃策,建立人脈、申請讚助、尋找工作室和推銷作品等等。
一項有效的政府政策的背後往往承載著不斷的研究和反思。英國政府在發展創意產業方麵不僅同樣堅持著這一點,而且英國的創意產業研究方麵較其他國家做得更廣泛、到位和全麵,從政府機構到公民社會都有定期關於創意產業發展成敗得失的研究和討論。這些討論或報告都是為了使政府發展政策有更完整的資訊作為依據,製訂合適且也有效果的產業政策。正因為有了這些詳盡的產業研究做基礎,政府在創意業政策的實施上才能更好的避免“短視”和“浮躁”。
創意能夠促成多元化的發展,而英國創意產業的特色就是能夠匯聚各種不同的想法。例如藝術、音樂與設計裏的經典元素能為電影電視和廣播帶來新的啟發。這些領域的成功又可以刺激創新技術的開發,包括電視及移動娛樂等較新的領域--創意文化產業。壯麗、夢幻、聲光迷影的京奧運開閉幕式,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和場景承載著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中國與世界、運動與和平······新穎獨特,這種創意的努力,勾住世界各國觀眾的眼球,也讓全球中國人驚豔,體會中華文化的最新活力。是創意的成功之作,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為我國發展創意產業提供了無限暇想和希望,中國有能力為創意業增加很多現代獨特的新元素,將中國傳統工藝進行創意,添加許多現代科技(聲、光、色、動),不但傳承了傳統工藝,而且能轉化成新的商品,創意成為產業自會水到渠成。磚雕、交趾陶、植物染、漆器、編織、宗教、家具飾品等等如有新的創意都能成為市場上非常搶手的商品。文化是無價的,傳統本身就有一些文化的意義,它的魅力在實用層麵多於非實用層麵,如果能將這二個層麵合轍共軌,傳統與科技、文化與藝術、時尚與實用相結合創意成某種商品,是個好主意,打造的產品會有很強的生命力。
傳統工藝的承接是要花很多時間的,要慢慢精雕細琢,必須有耐心,各種技能也許需要一到二年的基礎訓練,再經過三到五年的磨練和努力,有靈性天賦的人,才會有一點自我思維,在創意專業人員的互動下,就可以進行創作,千萬不能急切躁進,更不能大量製造雷同的作品應市,創意不是臨摹,東施效顰自斷傳承,關鍵是獨樹一幟。
傳統技藝的創新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不同的特色才是最可貴的,要維護傳統工藝的主體性與獨特性,工藝價值的認知與對發展前景的期望。所以,傳統的延展與開發,外來的批判與吸收,是兩個不可偏廢的原則。因此,政府要有產業前瞻性的發展策略、政策和手段及人力、財力的投入,當創意品商品化(成為創意產業)、工具化(成為競爭工具)、流行化(成為時代風潮的產品)的時候,創意也就成就了產業。
我們應當明白,創意產業是個新潮行業,摸索它的最新風向,了解它的新生態,調整它的發展策略,開創新模式非常重要,它有助商業發明、推動傲視全球的新工業,必須認真對待。創意、量產、通路需要有時間,整個創意產業發展背後的政策體係文化生態也並非一朝一夕而成,又豈能可以輕而易舉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