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窺

唱著“東方紅”長大,過著“社會主義好”的日子,勤勤懇懇工作,窮得隻有“毛澤東思想”,又碰上“摸著石頭過河”。歲月無情,過上清閑的退休生涯,跑到海外,看看西洋景,似乎天下烏鴉一般黑,聽聽還是有些不一樣,想想我是否由“聰明”變成“愚昧”,忍不住當起“二販子”。
正文

北美的傳統節日

(2009-05-22 16:51:40) 下一個

北美的傳統節日

每個國家都有傳統的節日習俗,是一種帶有獨特色彩的文化記憶。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傳存著中華農耕文明,它與西方節日的最大差異在於所追求的樸素意願:歡慶、展望、凝聚人心和激發向心力都與宗教完全無關。

時代的進化催生了節日文化,節日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又推動著時代進步以及人類生活內容的豐富和多樣化.

 

說說複活節

每年三、四月之交,是全世界基督徒紀念耶穌複活的重要節目。是“新約全書”中四福音記載耶穌複活事跡,後世學者和信徒根據四福音所記,耶穌死於猶太教節逾越節期間的尼散月第14日。初期基督教徒早在二世紀初,已經開始紀念耶穌複活。到主37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Nicaea)召開會議。製定教規信條,即著名的尼西亞會議:規定了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為複活節,通常自312日至425日之間。

複活節前一星期為棕樹主日,紀念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就刑,基督教的主流教會如聖公會多奉行。由於采用的曆製不同,東正教的複活節比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複活節推遲了二星期。

據“馬太福音”28章第一節說,“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亮的時候”。這時天將破曉,紅日快出東方。太陽既自東方(East)而出,那即是東麵的方向。“馬太福音接著記載兩名婦女抹大拉的瑪利亞(又譯馬大拉的瑪麗)和另一個瑪利亞,來到墳墓時發生地震,又有天使出現,首先知道耶穌複活了。

身死後必複活是基督教重要信仰。不過,誠如保羅指出,血肉之軀不能承受上帝的國。複活的所謂“靈性的身體”。如果複活僅指肉體再複原,最後仍要死去,這樣就不是基督教的永生,就算能再活一萬年一億年,也不算永生。

因而隻有另一種生命形態如氣體的生命,才可用存留至永恒。可是佛教說“人死是寂滅,肉體身軀歸回寂然滅絕。”生前的肉體什麽都滅絕了,隻留下骨骼,這是最實際的經驗。

從來沒有確據證明,人死後沒有另類生存狀態。因此基督教的複活觀仍吸引人。

 

詮釋1: 死而複活的期盼

死而複活是人類亙古及今的永恒夢想。隻有“聖經”記載耶穌死後三天複活昇了天。那是二千多年的事,真假難辯。迄今為止人類有限的肉身和短暫的今生,輒使得無限永生、或者浴火重生,還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和死後靈魂歸宿的層麵上。人總是現實近視、急功近利,等不及救主的拯救,企盼著自己長生或永生,試圖借助現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在不遠的將來自己死而複活。

於是,“人體冷凍”之道悄然興起。借助液氮冷凍技術,將乍死的遺體速凍成冰,進而長期保存,儲放到某日醫學水平可以“妙手回春”時解凍、複行治療,“起死回生”。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卻真真切切有人在行。

液氮冷凍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普遍采用的底溫保存法,它可以把溫度降到攝氏零下196度,讓鮮活的生物細胞暫時處於休眠狀態,停止一切代謝活動,從而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此項技術廣泛用於細胞、卵子、精子、坯胎、角膜等組織器官的冷凍儲藏方麵,非常成功。

美國的科學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又將此技術“泛化”,用於處理整體人,並在亞利桑那州斯科特斯德市郊外建立了一個貯藏中心,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Icor),它專門冷存人的遺體。該基金會現已擁有約800多位會員,並已“封存”了七十具胴體,其中包括美國波士頓紅襪棒球隊前明星泰德·威廉姆斯。當然,這些“住客”都不是活人“速凍”,而是一些羅患癌症等病人亡故的屍體。死者生前身纏萬貫,留下遺囑:死後急凍身體,長久存放,留待有朝一日科學昌明到可以治愈這些頑症之時,再進行化凍,重返人間,接受那時的治療,從而可以奇跡般地活過來,生活在“新世紀”裏。

冷凍遺體”的第一步就是在患者剛剛咽氣的一刻鍾內,迅速向其遺體血管注射抗凝劑,使血液不凝結;接著去除組織細胞中的水份,注射進去足夠的低溫防護劑,讓細胞處於休眠狀態;然後進行快速冷凍,直至攝氏負130度;最後將遺體放進單獨的容器,並倒吊在盛滿液氮的罐缸中,保持形體的完整便告成功。整個過程在當時大概總計需要而十多萬美元,以後每年還得繳納保存費。價格不菲也隻有富豪才有可能負擔得起。

價格貴,生意並不興隆。廣告宣傳、開放參觀,加上美國“人體冷凍協會”又提出了一項由人壽保險支付的協議:先加入人體冷凍協會,簽署協議合同,每年每人交納400多美元的會費、每周交上15美元的保費,將來死後就可以享受這種有可能日後“複活”的待遇。這一招果然奏效,誘引了較多幻想“複活”的人,不僅美國人連一些英國人也被吸引了,年紀輕輕的也投了保、按下了“賣身契”手印。

究竟這事的可行性又多大?冰凍的不是活體而是死屍(法律不永許活人進行冰凍),已經死亡了又如何活過來?以往所有成功的先例,皆為那些本來就有活躍生命力的活體,迄今能使已經死亡的細胞複活技術根本上無此可能。謎一樣的神秘,夢一樣的幽思,信不信那就由自己了。對此,人體冷凍專家聲稱,當人的心髒停止跳動時,大腦的一些細胞還在活動著,並未完全死亡;人體冷凍方法就是旨在保存這些殘留的活細胞,待將來可以借此“還魂“、讓身體複甦,再加上無性細胞繁殖的克隆技術等,理論上不無成功的可能性。不過這些果真能夠”複活“了的人,他們未來的思想靈魂是否如初?不得而知。他們必然還是會再次死亡,除非那時人類已經智慧到從根本上解死亡因子的難題。不管怎麽說,急凍人體,隻不過是商業利益大於科研用途,為有錢人增添了一種新的殯葬形式,或者為未來考古學上,為人類演化保留下一些二十世紀的人體實際標本而已。

 

詮釋2: 複活節島的啟示

  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死後複活”的問題從未跳出人們的幻想,人們始終不停地探索生命有限與無限的關係,關注生命的奧秘,長生不老的可能性,死後昇天與我們現時的相互關係等等。解決和回答相關的問題是很難的,而且,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也將是反複曲折和無窮無盡的。

不過,複活節島的故事可能會得到點的啟示。

1772年複活節當天,探險家羅澤維恩在南太平洋發現一座隻有灌木和雜草的孤懸海上的小島,屬智利在東太平洋的屬島,是玻裏尼西亞島群島中最東端的島嶼,西距皮特凱恩島(Pitcaim Isiand)1900公裏,東距智利西3540公裏,島長23公裏,寬11公裏,呈三角形,麵積163平方公裏,其最高點特雷瓦卡閃(Mount Terevaka),海拔600公尺。該島最早的居民把該島稱之為“拉伯努伊島”,最早登上該島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為該島取名“帕賽蘭”——(Paaseiland——意即“複活島”),以紀念他們到達的日子。島上共有397座背朝大海巨大的石刻人像。離它最近的陸地是2000多公裏外的皮特凱恩島,如此荒漠而遙遠的角落,島民們不管用什麽方法,想採這麽大的巨石並豎起這些雕像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人們隻能認為這是外星生物讓石像從天而降。戴蒙德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一書,為我們破解了這個百年之謎,而答案令人不寒而栗。

大約在公元10世紀,來自波利尼西亞的移民搭乘著木筏,滿載著甘蔗、蕃薯和雞,還有可供食用的老鼠於此定居。在五六百年的時間裏,島上人口增長到一萬人。他們有了各自的氏族和階級,像切蛋糕一樣把這個島劃分為12塊。12個氏族起初和平相處,直到有一天,酋長們決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係。基於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巨石柱群的認識,考古學家知道,隻要有巨大的木材為輔助就可搬運這些巨石。近年來,科學家又通過孢粉測試證明,複活節島上曾有過高。20米、直徑1米的智利酒鬆。直到人類定居島上的早期,複活節島一直被高大樹木和繁茂灌木覆蓋著的溫帶森林。人類的到來讓森林遭受了滅頂之災。幾百年間,島上的酋長們爭相互比,比誰的石像更巨大更壯觀。你豎起五個平排巨像,隨即就有人豎了十個;有人雕出一座最高的人像,隨後對手就在自家人像上加個12噸的大石冠。然而,依靠人力要完成這麽浩大的工程並不簡單,既要砍伐無數巨木作搬運工具,還得拚命伐林造田養活勞動力。島上的石像一代大過一代,砍伐樹木的速度也勝過了樹木的生長速度,再加上移民時帶來的老鼠以種子和幼苗為食,成片的樹林開始毀滅。據估祘,在拉帕努伊人(Rapa Nui)日子好過的年代,島上的棕櫚樹總量可達1600萬棵之多,到1400年隻剩下幾千棵。智利酒鬆大約也絕跡於1440年——科學家從火口湖的年沉積層中已完全找不到樹木花粉的蹤跡。對爐灶和垃圾堆中的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顯示,大約在1640年前後,木柴已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在酋長家也是如此。22種原生樹木從此滅絕。缺乏燃料、野生食物資源的消失、土壤流失、隨之而來的饑荒和氏族間為爭奪灌木叢的戰爭。沒有了巨木製造的舟船,戰爭後的幸存者也無法遠航魚獵,他們開始轉向從未食用過的食物——人類本身。在複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有些骨頭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島民的口頭曆史中至今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而對敵人最具攻擊性的辱罵莫過於:“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複活節島的故事更像是一個隱喻。在全球化、國際貿易、噴氣客機、互聯網的推動下,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就像複活節島上12個氏族一樣共享著資源,又同樣麵臨著環境的考驗。人類的短視、貪婪和自私的毛病可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推到滅絕的邊緣。資源危機的到來並非紳士,它不會禮貌地敲敲門,說“先生,我來了”。它們通常不聲不響,徐圖緩進。全球氣候變暖是最好的例證。最近一百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氣溫正以年均0·17攝氏度的速度上升。如此下去,若幹年後人類或不敵嚴寒或幹旱的考驗,活活餓死;或為了爭奪土地和食物,拔刀相見,甚至以敵人的屍體果腹;華美的宮殿、神廟最終都崩塌成一堆亂石,原因在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浩劫。

今天的世界,實際也是在重蹈複活節島的悲劇。目前,地球上大約有40億公頃森林,覆蓋著大約1/3的陸地麵積。而在一萬年前,地球上的森林麵積接近陸地麵積的2/3,約76億公頃。近十幾年來,由於開墾農田、牧草和能源及商業上的需要,森林毀壞的速度和規模已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由於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減少了50%,原始森林80%慘遭破壞。侭管某些森林得到了更新,但世界的森林總數仍在快速減少,尤其是在熱帶地區。珊瑚礁是包含最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係統,10%的珊瑚礁已經毀壞,而且1/3的幸存者將在未來10~20年間麵臨崩潰。海岸的紅樹林是無數物種生死攸關的生命搖籃,現在已經變得脆弱並有一半已經消失。

無庸置疑,並不遙遠的將來,燦爛輝煌的人類社會——也許會在我們子孫眼前像複活節島故事那樣轟然崩塌。該清醒了!我們該為人類唯一的地球做點什麽了?再進一步,不隻為我們這一代,更為我們的下一代乃至子子孫孫做些什麽,留下什麽樣的家園。綠色是地球的一層皮,我們不能再扒了它的皮,皮之不存,人將焉附?綠色地球比什麽都重要,關係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好,比升天幻想更現實、比留給後代多少錢重要得多。

 

聖誕起源

1225日的聖誕節是慶祝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生日的日子,是美國、加拿大、人們最喜歡的節日。“聖經”說,上帝決定讓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投生人間,找個母親在人間生活,以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學習熱愛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熱愛,“聖誕節”的意思是“慶祝基督”,慶祝一個年輕的猶太婦女瑪麗亞生下耶穌的時刻。

瑪麗亞已和木匠約瑟夫訂婚。可是,在他們同居之前,約瑟夫發現瑪麗亞已懷孕。因為約瑟夫是個正派人,又不想把這件事說出去讓她丟臉,想和她悄悄分手。他正考慮這事的時候,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他的夢中,對他說,不要嘀咕了,把瑪麗亞娶回家,他懷的孩子來自聖靈。他將生下一個男孩,你們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為他將從罪惡中拯救人們。

盡管耶穌的確切生日並不清楚,大約在2000年前,但是日曆按假定日期把時間分為公元前(耶穌誕生前)和公元後。在公元後的頭三百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最後,在公元354年,教會的領導人把1225日定為耶穌基督的生日。

 

聖誕老人的傳說

傳說在數千年前的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就出現了聖誕老人。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於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品。與此同時,其子雷神著紅衣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昏天黑地惡戰一場,最終戰勝寒冷。據異教傳說,聖誕老人為奧丁神後裔。也有傳說稱聖誕老人由聖·尼古拉而來,所以聖誕老人也稱St.Nicholas。因為這些故事情節大多弘揚基督精神,其出處、故事情節大多被淡忘,然而聖誕老人卻永駐人們的精神世界。每年聖誕日,聖誕老人騎車在白羊星座上,聖童手持聖誕樹降臨人間,隨著世事變遷,作家、藝術家開始把聖誕老人描述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著紅裝、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時,不同的國家文化對聖誕老人也有不同的形象、特色和解釋。

在北美,歐洲,聖誕節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征和傳統,他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感恩節由來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北美地區是一個僅次於聖誕的重要節日。在節日當天,居民大多會在家中舉行豐盛的感恩宴以示慶祝。餐宴的傳統主菜為火雞和南瓜餅,意為慶祝豐收和感恩。這個節日還有一定的宗教背景。

在美國,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時稱為清教徒。他們對英國教會的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英國教會及英王又對他們進行鎮壓和宗教迫害,這些清教徒不得不脫離英國,遠走荷蘭。後來在機緣巧合下決定遠涉大西洋,並希望在這片荒蕪的新大陸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的信教和生活。經過二個多月的艱苦航行,他們驚喜看到了新大陸的海岸線。於是就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停泊下來,這批新移民滿懷自由和美好的未來憧憬踏上了這塊土地,從此在這裏落地生根。不過,好景不長,第一個冬天,由於缺乏食物,長期航海導致的勞累,以及對當地氣候和水土不適應引發了傳染病,喪失了接近半數的人,生存麵臨極大挑戰。幸好在第二年春天,當地生活的印第安人對他們伸出了善意的援手,提供了適合當地生產的殼物種子,並叫他們打獵、捕魚和耕種。在這些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當年獲得了豐收。

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因此設立了一個節日,以慶豐收並感謝上帝的恩賜。162111月下旬的星期四,幸運的開拓者們和當地的印第安人一起用火雞、南瓜以及其他農作物慶祝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感恩節。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準、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從此成了官定節日,一直延續至今。

加拿大感恩節曆史比美國早一些。成因不同,美國始於清教徒的避難,加拿大則始於探險家。同樣是十六世紀,英國探險家馬丁法貝瑟(Martin Frobisher)原本想要沿著地球北麵航向東方,由於艱苦的海上航行使他們經曆了種種磨難,也沒有找到通向東方的航線,陰差陽錯來到了加拿大。經過九死一生探險之後,為了感謝上帝沒讓自己有死在海上,於是,法貝瑟在1578年舉行了一個感恩儀式。這是西方殖民者在新大陸上過的最早的一次感恩節。法貝瑟在自己登錄之地站立了定居點並取名紐芬蘭(Newfoundland)。後來陸續來到的移民順理成章接受並繼續過這個感恩節。

雖然感恩節是北美地區從殖民地初期流轉下來的一個傳統慶典,但是直到1879年國會才正式將感恩節法定為公眾假期。最初的日期定在1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感恩節曾經與戰爭紀念日合並一起,都在11月,隨後這二個節日還是分道揚鑣了。直到1957年,國會宣布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為感恩節,一直延續到現在。

 

萬聖節

每年1031日是萬聖節(Halloween)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鬼節。源起於愛爾蘭,公元前500年,相傳在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一天當成鬼魅出動的時刻,後來人們在這天夜晚就扮成鬼魂的模樣上街遊走,以嚇走妖魔鬼怪。人們也會在屋前院後擺放些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19世中葉,萬聖節習俗傳入北美,並演變流傳至今,成為娛樂性很強的節日。

這一天北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屋主精心布置的南瓜燈、鬼怪、巫婆掃帚等等,大人小孩都興奮不已地裝扮成卡通人物,如海盜、蝙蝠俠和小醜,主顏色是黑色和澄色。黑色象征鬼怪,橙色就象征南瓜。在家中開派對不論幹大人小孩參加者都要盡力製造“恐怖氣氛”,蒼白的臉,幽綠的眼,乾枯的手,如果化妝再配上一個交足戲的驚嚇表情,肯定全個party的人都爭著和你合影。

南瓜燈的傳說也頗為有趣,據說從前有一個名叫傑克(Jack)的人非常吝嗇,因此死後不能進天堂,而且因為他曾取笑魔鬼也不竜下地獄,所以,他祗能提著燈龍四處遊蕩,等待上帝的審判。於是,傑克和南瓜燈便成了遊魂的象征。所以人們為了在萬聖節之夜為嚇走鬼魂,便用南瓜雕刻成麵具,裏麵點上蠟燭。這一習俗傳到北美,金秋擺放南瓜燈便成了慶祝豐收和富足。

萬聖節體現了曆史傳統和民風民俗,雖然它不是個公共假期,但人們過得一點都不含糊,尤其是孩子們挨門逐戶去討糖,興高采烈得又跳又蹦。

 

注釋1·鬼故事無處不在,西方也不例外,一樣陰森可怕。

加拿大研究鬼魂靈異事件的學會遍及全國,多倫多及安省鬼魂怪談研究會專門接受大多市以至安省的鬧鬼個案,並設有網站。他們的網頁的確可以滿足許多人的好奇心,他們對各種有關鬼魂的話題侃侃而談,包括如何“撞鬼”;如何驅鬼;如何探測鬼魂的存在等題目;完全不同於中國的茅山道士或巫婆,用符咒和燒紙錢四處竄跳製造假象證明他在驅趕鬼魂;而西方人對待鬼魂如同做學問,四出實地調查搜集證據,又使用電磁場探測器、紅外線夜拍功能攝錄機和發熱感判斷機等科學探測器去感應鬼魂。他們不怕鬼、不驅魔、不引導人去信或不信,隻是深入調查,將各地的靈異傳說、故事、相片及錄像帶等建立檔案,看看和其它個案是否有關連,又或是否有深入調查的可能性。他們查閱曆史文獻、實地觀察和以科學儀器測探,然後將各種搜集得來的資料呈現,讓讀者自行去下判斷。

人死後是否成鬼魂而仍存?這是一個人類最難回答的問題。一些研究人員為此進行過各種各樣有趣的實驗想驗證鬼魂的存在。事實證明,科學隻能在一定限度內發揮功能,卻無法最終證實或根本否定鬼魂的存在。所以才會有人去不斷實施捉鬼實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