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窺

唱著“東方紅”長大,過著“社會主義好”的日子,勤勤懇懇工作,窮得隻有“毛澤東思想”,又碰上“摸著石頭過河”。歲月無情,過上清閑的退休生涯,跑到海外,看看西洋景,似乎天下烏鴉一般黑,聽聽還是有些不一樣,想想我是否由“聰明”變成“愚昧”,忍不住當起“二販子”。
正文

三條蛇

(2009-05-16 06:54:31) 下一個

三條蛇

上海人現時常說上海有三條蛇,一條是白蛇,一條是青蛇,一條是眼鏡蛇,隻要是被纏上其中一條,日子就不好過了.提起蛇人人會想起那楔形鏟刀頭,鼠目近視眼,警戒邪詭吐信子噴毒液,貪婪吞噬,蜷縮盤纏的不佳形象。人們常用"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來描述對其莫明的恐懼;常用“蛇蜴心腸”來形容冷酷歹毒的惡人。的確蛇的形象在人類心目中是不佳的.人見人怕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上海人也真幽默,用三條蛇來寓意。醫療、房子、教育,人民應享的三大權利,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基本問題所透露的社會信息,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間。

白蛇

說起白蛇,人們一定會想起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的主角白蛇,溫柔善良的美德;但它在“水漫金山中"為一已之利不惜生靈塗碳無情殘酷,比較而言,人們對它的行為褒貶不一,不過它終究是一條蛇。蛇要咬人,人人皆知。

加拿大的醫療是公費.過來人應該明白,那是因為公有製害人,大鍋飯,鐵飯碗怎樣殘害中國人,也同樣怎樣殘害加拿大人.但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頗占上風的加拿大,社會,公眾,媒體是以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待公有醫療製度的.認為不分收入多少,貧富與否,不論權貴富豪,生了病一視同仁是加拿大社會美德.但這個係統運作緩慢造成的影響是負麵的.

公費醫療是大鍋飯

加拿大的醫療是不管你收入高低,貧富與否?膚色如何?生了病一視同仁。然而,由於公共醫療製度效率欠佳,又沒有充足的公款去填充不斷提升的經費短缺,醫療服務質素和水準大受影響。很多重要的醫療操作不能及時進行或被不斷拖延。如很多心血管係統疾病的整治手術,癌症的治療。不但增加和拖延了病人的痛苦,有時甚至會影響和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上述的醫療手術之所以無法及時進行,當然是因為醫生,護士和病床不足所致。醫生護士和病床的不足,是因為公共醫保製度經費短缺,請不起足夠的醫務人員和買不起足夠的醫療設置。那麽既然公費醫療服務經費來自於公費,經費不足為何不增加稅收加以充實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有何不好?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政府公費醫療預算有一定限額,不能無限增加,目前加拿大平均每人用於醫療方麵的花費為4548元,嬰兒平均每人每年化7565加元,而老人化費更高,平均每人每年8969元。名列西方七大工業國之首。要解決問題,必須先從改進製度和提高效率著手。

所謂提高效率,必須明白的一點是,加拿大的醫保製度是公費製度。和所有的公有製一樣,效率低下,是它們最大的共通特點。公費製度或官僚製度之所以效率低下,原因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公費醫療製度所提共的是免費服務,所以就免不了有濫用和糟蹋的現象和傾向。舉例來說,人總會有傷風咳嗽,頭痛胃滯之類的小病小痛,這些病痛和不適,有時幾乎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肯定是會在極短時間內自痊愈或消失的,根本用不著看病就醫。但公費醫療就不一樣了反正看病不化錢,於是又是約見家庭醫生開處方配藥,又是急診,要診斷要確診。這樣的折騰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急診室的擁擠。為改善這種狀況,加拿大正仿效美國醫療私有化,有錢的人可以快看病,沒錢的人,沒有工作的人,就不要生病。現在已邁出了第一步,默許私人診所悄然營業。並且還有眾多的診所等待開業。逐步走向公費醫療和私人醫療保險雙規製。

500萬國民無家庭醫生

沒有家庭醫生的加國人達500萬人,這一點對縮短第一線或是專科醫療服務的候診時間造成很大的障礙。家庭醫生往往會推薦專科醫生預約需要接受其它治療的病人,但沒有家庭醫生的人的候診時間就會比較長。

醫療服務水平差

在提供國民基本醫療服務方麵,加拿大幾乎敬陪未座,隻比美國好一些。最差的幾個方麵分別為:

l         身體檢查等候時間過長;

l         電子醫療紀錄不普遍。

l         下班後找不到醫生看病。

l         慢性病會診不佳,(會診不普遍,個人說了算水平良莠不齊)

l         改良醫療品質鼓勵措施不夠。(增加急診病床,改善急診病房,提高醫護待遇等。)

大部份的加拿大醫生不使用電腦開處方,查詢病人檢驗結果用病曆。(相互不聯網靠電傳通訊)也不用電腦接受有關藥物潛在性危險的資訊及記錄病人下次看病的時間。此外,加拿大醫生等候病人出院報告的時間最長,有時根本收不到病人出院報告。

候診等候時間太長

無論是需要約見家庭醫生或者是毛病升級需要看專科醫生,或者病重急診,都必須要等待。

1,急診候時:病痛相當嚴重的病人,六分鍾內受到醫務人員的接待,半小時內得到醫生診治;非常緊急的急診病人7.5小時得到診治;轉為複雜病因的患者在9小時內得到完全診斷,在中國要縮短候時很可能一靠熟人,二靠權貴打招呼,三靠紅包。

2,就醫等候:民眾的平均就醫等候時間為17.8周。看過醫科專家後接受其它治療的等候時間要9個星期;排隊看醫科專家的等候時間為8.8周。等候時間最短的為腫瘤治療,平均要49周,然後依次是輻射治療5周,修補心血管外科等候為8周;等候時間最長的為骨科手術,平均要40周,然後是整形手術增長要35.4周,CT掃描4個星期(安省),超導核磁共振MRI和超音波掃描需要候8——28周。各級政府一再承諾並撥款想以減少加人的就醫等候時間,政客的競選伎倆不一定就會實現。實在等不起的患者有錢的往美國跑;華人就往國內跑,因為國內醫院對權錢外國人不用排隊等候有優先權。

醫療衛生費用不斷攀升

據統計,今年加拿大用於衛生方麵的化費已達到了1480億加元,平均每人用於醫療上麵的化費為4548加元,在支付的醫療費用中,藥費還是大頭,藥物化掉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醫生工資所占的比例。嬰兒和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比其它人群高:每個嬰兒每年化費7565加元,而老年人為8969加元。實質上加國的公費醫療製度並不完全免費。有些還要自己掏私人醫療保險和保健。去年(2005年)平均每個人掏出了1800加元,對窮人家庭來說醫療化費占收入的十分之一,得了病就不是這個數了,而是傾家蕩產。這條白蛇並不比中國的白蛇善良。不過加國人可從醫療保險或其它慈善機構或社會募捐解決窘境。

急診室18小時

突然接到家庭醫生緊急電話,“血色素太低了,馬上上醫院急診輸血,一陣疑慮暗自揣度,不應該,除了骨瘦如柴,沒什麽症狀啊?是不是化驗結果搞錯了,無知和猜疑竟置醫生的警告於不顧,直至第二天下午3時才去急診室候診,現在想起來也真後怕,加國健康人的血色素指標為150——170,而我隻有49,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因之化驗員在檢驗報告沒出來就趕緊通知了家庭醫生,加拿大醫療係統動作雖緩慢,但對性命交關的重病人緊急急救是毫不含糊,就連一般的化驗員都會如此迅速。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足見其品格高尚。

一進醫院大門,見到很多人在候診,大家都很自覺,按照先來、後到的規則靜靜等候。但內心非常著急,加國人的慢條斯理早有耳聞,就急診而言診候時間大約要7.5小時而其它等候時間平均要17.7小時這種可怕的漫長等待,許多等不起的病人的病情說不定越等越嚴重。不過從社會正義角度來看,加拿大就公有醫療製度絕不嫌貧愛富,不管收入多少?生了病時一視同仁,這是加拿大社會的優越,還是充滿敬仰和神往;比起國內那種權錢優先笑臉相迎,而無錢別進來,對窮人見死不救的巨大醫德反差不知要好多少。在醫院大廳候診室苦等時,目睹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士共坐一堂,互無嫌隙的景象,也感到非常動人;覺得這的確是較為理想的社會製度,但是如果這樣的美德需要以一個效率低下的醫療體係來維持的話,則未免代價太大.經詢問,才知道急診門診在另一處較小的等候處,那裏沒幾個人,不一會兒就輪到了,先在一個窗口排順序號,稍等一下就見前麵一位病人又是量血壓又是聽心肺,接著從問診排序的房間出來,坐下等候醫生的診治.該是輪到我了,我和蒙蒙一起走進去.交了醫療卡,我們跟他說我的血色素低到隻有49.她聽後連忙在電腦上輸入我的醫療卡號以及相關資料,並很快給我一個金屬就診卡.沒有經過基本檢查和詢問,因為當時我們還沒有拿到血檢報告,就這樣口說無憑地接收了我這個病人。可見在加國講究誠信到了何等地步.這個急診治療室不大,有八張床位,兩邊各四張病床.病床之間都有活動掛簾隔斷,各自獨立無幹擾.每張病床周圍配置十分齊全的醫療監護設備和急救設施.二排病床中間部份是醫務人員的辦公場所,除了四張配有電腦的大辦公桌外,還配有消毒洗手池等。當時我一個人走進這急診室,心裏十分恐慌,我不會講英語,如何與醫生勾通?正在為難之時,蒙蒙進來了.雖然他口語經過這幾年的加國生活,可以應付日常工作生活,但麵對醫療方麵的英語還是有點吃力,好在病情簡單.接著護士來抽血化驗,化驗結果血色素果真還是那麽低,需要輸血.這時的心慌才使我真正知道這麽一個恐懼的事實,多麽危險!然而想起國內因輸血引起的負麵報導,尤其是艾滋病,真是不寒而悚,趕快說能不能不輸血,醫生解釋說加國的輸血是很安全的,有一套保證措施,為了防止意外,還是要家屬簽字。手續辦妥,隨後血庫裏立即送來了三袋血,隻見提供血的工作人員與醫助互相核對,核對無誤確認簽收後,護士才能輸血,當口袋掛上架子後,醫助和護士一個讀口袋上的說明,一個看醫生的處方和血庫送來的血液口袋上麵的標簽,核實簽字操作程序非常嚴格,毫不含糊.輸血過程中對病人的血壓,脈搏,肺活量等進行全程監測並時不時地讀取數據.當第一袋血快輸完時,我們還像國內一樣去通知護士.其實這是多此一舉,當口袋裏的血快滴完時,報警器會發出信號.換袋時也有一套程序,他們那種不嫌其煩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真讓人感動。如果國內的醫院也能像這樣嚴格操作管理,也許就能減少很多醫療事故.當血全部輸完後,我胸部感到難受護士給我接上了氧氣.值班醫生也來檢查,邊檢查邊問話.可惜語言障礙聽不懂.那時已是十一,二點了,我們以為能回家了.不料醫生還要求我留在醫院裏過夜,還需要觀察.第二天早晨早餐前營養師跑來給我測血糖,並送來了早餐.西餐很簡單半杯牛奶半杯無糖咖啡,一小角烤麵包和一小袋膨化麥片還有一些調料。一夜沒吃東西肚子也真餓,一會兒就吃完了。護士說我胃口真好,其實再送二份來,我照樣吃得精光。

值班醫生來了,並宣布他們的急救告一段落,可以回家了。但對於治療還沒結束,所以醫生還有一大堆醫囑,由於語言不通,他們請了翻譯,通過電話進行交談,醫生從話筒裏對翻譯講或問問題,然後翻譯從話筒裏用中文講給我們聽,我們有問題也是通過翻譯傳達。總的意思是接下去要找血色素低的原因,他們初步懷疑是消化道出血,要我們去找家庭醫生,通過家庭醫生再找專科醫生進行確診和治療。我們按照醫生的囑咐找了家庭醫生,並通過家庭醫生找了專科醫生,進行腸胃鏡的檢查,結論是消化係統沒問題,最後又回到家庭醫生那裏,由家庭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治。現在仍由家庭醫生為我治療。

由於血色素低,讓我經曆了一次急診,輸血,由於語言不通醫院還為我們請了翻譯,在醫院裏還吃了一頓早餐,接著為找病因又作了腸胃鏡等的檢查,而我們卻一分錢未化。我一個未能為加國作任何貢獻的新移民,卻享受到了加國醫療待遇。真是不可思議。

一周後收到醫院的來函,書麵交待了輸血的血液來源,采血負責醫生,血庫監管醫生以及輸血負責醫生的姓名.讓你保存備查.這種有序管理,勤於監督,認真負責的醫德操守以及醫療服務跟蹤,也可能是我們醫療係統該從中學些什麽.

不收紅包要捐款

醫藥分家,都由電腦記錄並聯網。住院治療,用藥,化驗檢查結果交換或查詢各醫院互通有效。不重複浪費資源這和中國醫院各自為政互不承認有天壤之別。出了這個醫院再進入另一個醫院,輪換住院養病的中國權貴常常用這種手法的可能性極小,(中國四百萬權貴常常用這種手法化去全國公費醫療費的80%。)有錢沒錢一個樣,醫務人員操守好,決不收紅包。(收了就丟飯碗)但醫院常接受慈善機構或個人捐款。

中國藥價暴漲之伎倆

醫藥行業是個人命關天的經濟活動領域,然而在中國其價格年年上漲,以及近來齊二藥“奧美寶”、“欣弗”人體免疫球蛋白等重大藥品或醫療安全事件的接踵發生,使恐懼心慌在全社會持續蔓延,對此國外有很多報導,擇其二點大家看看是否有些道理?

新藥真相:在美國一個新藥從研製到批量生產,最後進入市場大約需要7年時間.2004年美國FDA受理了148種新藥申請,而中國藥監局同期卻受理了10009,平均每12分鍾就批一個新藥,堪稱世界之最.據統計數字,20032005年審批下來的化學藥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僅有`212,其中真正的化學實體僅有17,加上中藥22,這個比例隻占總藥品數量的0.39%,剩下的99.6%的可謂是換湯不換"",都是"老藥""新藥"的身份,翻倍的價格上市,但都通過了藥品注冊部門的審批.據業內人士介紹,其中一種主要手法就是,在老藥中增加一些無用成分搖身一變成新藥.例如,阿斯匹林每片僅0.03,取而代之的"巴米爾",106.3;但有效成分仍是單一的阿斯匹林,價格卻增加20.

“批文經濟”為追求高額利潤,醫藥企業必須想盡辦法用最快的時間,最簡單的手續獲得藥品批文,搶先占有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說: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醫藥企業拿到了“新藥”指標就等於獲得了單獨定價的權力。新藥審批分成三個階段,新藥臨床申報、新藥臨床試驗以及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申報。然而幾乎在每個階段,醫藥企業都可以找到利益關聯者行賄。很多醫藥企業為了拿到“新藥”批文,專門抽出一部分人進行公關活動。市場上還湧現了大量藥品報批公司或機構。他們將官員和專家聘為顧問,按月或按項目發放給他們巨額提成,甚至讓官員和專家到藥企參股分紅。在他們那裏,搞一個新藥批文的速度從一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價格低則數百萬元,高則上幹萬元。對這部分錢,企業唯一的辦法就是向消費者轉嫁。

青蛇

話說青蛇,它是“水漫金山”中白蛇的幫凶,它比白蛇更凶殘。人人都想自己擁有房子。不過心態不一樣。洋人們“買房養老”是一種投資手段,他們不喜歡儲蓄,買房獲利雖慢,但基本隻嫌不賠,購買房產就能確保自己年老時享受足夠的養老金。華人買房是為後代,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和習慣,覺得如果沒有房,被視作一種恥辱,後代也會不依不饒。由於1949年以後很長時間的私有財產觀念的空缺,或許私有財產要從二代人的手中完成,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其艱辛過程真是不寒而悚。西方已經走完了這個過程。所以現代西方人買房的並不多,那裏的年青人成年後都得獨立離開父母,流動性很大一般他們都選擇聯合合租一套公寓。年紀大一點的,工作基本穩定,或者可能繼承,或者才開始買房。中國人就沒有這樣瀟灑,上一代沒有私有財產,房子小得可憐,子女的工資(若是打工者)與房價不成比例,銀行按揭門檻高,條件苛刻,望而卻步。多數要父母那裏“擠”。衝出去又怕那條青蛇。移民到國外,運氣好,即使找到同專業的工作,華人的收入增加幅度比不上主流社會的收入增加的幅度,買房隻能靠自己辛辛苦苦積累或者向父母去伸手,傾其所有首付10%才能向銀行貸到款,承受生存,還貸的巨大經濟壓力和心裏煎敖。而洋人們買房子可以100%貸款,不付本金,每個月隻付利息。他們買房就是為了更多的自由,舒適的生活,又不幹憂別人,用未來的錢過今天的生活。

房價漲幅快於收入增長

多倫多的最低時薪今年為8.如果每周工作四十小時,每年按52周計算,稅前年薪是16640.倒退12年前即1994,那時最低時薪6.75,按上麵的假設,則那時的稅前年收入為14000,也就是說這12年工資年絕對增加值為2600,比例為18.52%,平均每年的年增長率是1.4%.而房價的變化是,以多倫多那時的地產記錄,94年房子平均每套成交價是193830,20006年房子平均成交價288405.12年中,平均房價的絕對值增加了94575.比例是48.79%平均每年增長率為3.4%.如果94年沒買房的話,到現在才買,就要比12年前多花94575,才可買到如今相同質量平均價位的房屋.上麵的例子它表明了這樣的事實,一是房價的增長的確大大高於最低工資的增長;因為房價代表了全體社會的平均購買力.社會人員包括各行各業,以及包括工薪等各個階層;二是華人的收入增加幅度比不上主流社會的收入增長幅度,這也和我們現實感覺是一樣的,華人平均年收入增長率為3.4%,而多倫多地區增均房價這12年的平均增長率是6.8%.

如果真的一直按最低工資取得收入的話,那真正的收入不管與華人相比還是與主流社會相比,事實上都是,在不斷地倒退,即便你的薪金很高,比如十萬元,暫時衣食無憂,但如果你每年沒有達到6.8%的年增長率,從長期上看收入也是不斷倒退,隻不過收入的絕對值較大,感覺沒有“勒脖子那麽明顯罷了。現實生活中不會有人十幾年中一直以最低工資水平獲得薪金的。有的人可能早就打二份工或換工作了,也可能做小生意了,但不管做什麽,每年到手的收入都是定值。把這些數字統一計算一下就可算出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如果大於同期房價的增長率則說明你的收入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想讓自己的收入追上或超過社會的平均水平,難度非常大,

中國房價高於全世界

按照國際經驗標準:商品房平均售價與家庭年收入比在2.6/1左右時,這種房價為合理的老百姓可承受的價位,由於各國的住房條件和中國的住房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世界的住宅除精裝修外還包括基本電器(爐灶,冰箱,洗衣機,烘幹,洗碗機,甚至液晶電視,)中國隻是空殼。所以要比價也難,為方便比較,用商品房每方米平均售價除月均收入為住房痛苦指數來進行評價。用C以表示。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況”顯示北京城鎮居民200610月人均收入為1878.32元,居全國各地之首。而同年同月北京商品房均價為9397/平方米,則C5.0也就是說北京人不吃不喝要工作五個月才能買到一平方米的房子,一年工作才能買到2.4平方米的房子。那麽上海呢?月平均收入為1564元,房均價8460元,C5.4,上海房價不比北京貴。世界上房價最貴的應屬日本東京,2005年日本人的人均月收入23000元人民幣,公寓單位平方米均價為23000元。C1,(用的是日本全國人均收入,東京肯定比較高)東京人工作一個月就能買到一平方米房子,東京人住房痛苦指數遠低於北京。美國住宅房價是以單元來計算的,而不是按平方米,每單元在150——300平方米左右,平均麵積在220平方米折算成和中國一致的每平方米單價為不足1100美元,紐約的平均價為每平方米為2045美元,美國2005年人均年收入為37610美元,人均月收入為3134元美元,以此得出紐約人的C0.65,美國佬隻要2-3周時間就能買到一平方米房子.多倫多怎麽樣?加拿大和美國一樣,銷售記錄也是以單元為售價,現以一個二室一廳80平方米的公寓單元為例:總價為34萬加元,4198/平方米.2005年安省人均年收入38736.6,月平均收入3228.C1.3,加國多倫多居民住房痛苦指數遠比北京上海低,多市居民隻要工作40天的收入就能買到一平方米的房子.看看英國倫敦比北京上海高還是低?倫敦地區房屋平方米均價為1000美元,2005年英國人均收入28350美元/,月收入是2362美元,C0.38。北京,上海人的住房痛苦指數高出倫敦十多倍。再和我們鄰幫韓國首爾相比,目前,首爾地區房價上漲率多達到通貨膨脹率的七倍。房價的上漲不僅使韓國老百姓怨聲載道,還影響了總統盧武鉉的支持率,韓國普通家庭的平均月收入為322韓元,首爾江南地區住宅價格每平方米為900韓元,則C2.79大大低於北京,上海。這樣看來,無論是北京,上海的痛苦指數都遠遠高於世界各國大城市。中國房價過高,漲得太快,收入太少這條青蛇吞噬人民的血汗也真厲害。

加拿大買房真不易

據加拿大媒體報導,近年加國房價不斷飆高,使得急需置業的國民左右為難望而卻步。如果你的年收入隻是加國的平均年薪36575.2元的話,用薪資的30%來付按揭,溫哥華人每月要工作331小時才有可能買屋,平均每天要工作11小時,一個月做足30天,完全沒有休息機會。因此溫哥華的市民平均要比一般人工作多1.9倍,一天打二份工,且那份工的年收入也要與第一份工一樣。才有能力供樓。如果你要在溫哥華租房住,每月要工作153小時。多倫多略好些,人均年薪為38736.08加元比溫哥華多2000多元,同樣用工資的30%支付按揭則每月要工作260小時,每月平均要多工作87小時,如果仍維持每周5天工作的話,則每天要工作12小時。才有能力供樓。用一天出賣12個小時掙來的錢去養活自己的供樓,除了睡覺8小時,還剩下4個小時,而這屬於自己的4小時,已經筋疲力盡,辛苦程度可能使你也沒有什麽生活質量。它不僅壓跨了你的精神而且也壓跨了你的身軀。根據加拿大房屋及按揭公司與卑詩大學最近完成的“大溫哥華移民住房支出的報告”,財務“高危”一族,即每月房屋按揭占收入超過50%的華裔家庭,占五分之一,根據人口普查的稅務填報情況,這類華裔家庭年收入為19487元,平均月收入1623元,但按揭支出達到1538元,比例高達94%。等於每月收入扣掉按揭還款,隻剩下85.91元,如何應對生活開支?若與其它族裔住房負擔的情況相比,菲律賓裔似乎最為保守,月按揭占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隻占全族裔的10.3%。再看租房情況,月租金占收入50%以上的華裔家庭數目也是各族之冠。大溫哥華地區有6425戶華裔家庭收入隻有11223元,每月付房租就要1004元,年收入全付房租還缺815元,租金超過收入不知其生活開支從何而來?報告指出,這些財務“高危”家庭現在存在的背生原因,可能是少數族裔寅吃卯糧,動用移民前在原居住地的儲蓄來應付的,有些則是靠其它親人的接濟,或是房子部份出租,賺取租金來支應買房真讓人又愛又恨。

還有一個困難是加拿大按揭市場不實行零首付,貸款機構對他們的貸款要求基本是,信用記錄+工資+首付,而首付最低線是房子總價的10%。想要成為房主必須籌足10%,然後按自己的還款能力去選擇5——35年償還期,成為房奴。

中、加住宅之差異

加拿大家庭每單位平均占地133平方米或以下,“高密度”家庭住宅,整個住宅建築群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總麵積都在130——280平方米之間。其中,學前兒童的主要遊玩場地起碼要有50平方米。其總麵積要求是建築群體內每設一個臥室(主人套房不算)就要有1平方米的幼兒戶外活動空間;小學學童和青少年戶外遊玩空間,主場地大於85平方米.總麵積要求每一臥室大於1.5平方米的遊玩空間..如附近合理距離即小於400,有適當的公眾遊樂設施,則上述麵積可適當的減.遊玩場地特別要求自然光,在一年中最短白天(冬至)12月21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之間,戶外遊玩場地至少要2小時日照.

加拿大常見的是獨立屋.國內稱為別墅,隻占極小部份,普通老百姓大多與之無緣.多層及高層住宅占絕大多數,七層以下是多層住宅為磚混結構,這種結構房屋以磚體為主要承重結構,在磚牆連接處設置鋼筋砼構造柱和圈梁,從而大大改善了傳統砌體房屋的抗震性能.這種結構的房屋能就地取材,造價便宜,防火性能好.但由於磚和砼本身自重大,牆體尺寸腫大,不便靈活布置.尤其是底下二層.很難造成大空間格局,由於牆體為剛性體很難打洞,釘釘;施工周期長,對周圍影響大,減少土地,由於磚體多為粘土。每年毀掉的土地相當驚人.這種磚混結構房屋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絕跡.在加拿大住宅大多為三層以下獨立屋,鎮屋和排屋,基本是木結構牆體外貼磚或石頭。在地坪以下采用鋼筋砼牆體作為基礎,柱和主梁為鋼結構,地坪以上則由木框架,房屋外圍為半磚牆體,並不承重,木結構自重輊,結構布置靈活,便於創造出大空間。大部份構件都在工廠生產成半成品,施工現場僅是拚裝,靠的全是釘子,施工方便便捷,周期短;後期使用方便。但防火隔音性能差,遇火即燒。木結構還存在白蟻的潛在威脅;因為整棟房子自重輊,抗風能力大減。如遇颶風或龍卷風等強風,常常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除了結構體係不同外,在其它方麵也存在明顯差異。近年中國新建住宅常帶有地下室。說是平戰結合,實為停放自行車或空置,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加拿大住宅都建有地下室以安裝相關備。中國住宅都喜歡坐北朝南,朝向要求很高,造成了行列式排列,很死板。而加拿大並不講究朝向。

在建築設備方麵,由於都為一家一戶,給排水係統比較簡單,水壓要求不高,供水管細而薄。汙水經市政處理後才排放。而中國由於每棟住宅常有幾十戶甚至上百戶,整個給排水係統連成一體,係統複雜,處理不好就會出現上麵排水,下麵漏水聞臭,而且,很多小城鎮沒有汙水處理係統,生活汙水常與雨水合流,直接排入江河,使河水汙染。由於樓層較多水壓要求高,高峰時常出現無水供應,因此頂層高處常要設水箱或另設水塔。

加拿大水力資源極為豐富,電力很便宜,家用電器很多,電表容量已不低於100安培,而中國僅為10安培,相差一個數量級,不能與加拿大相比。加拿大每戶都設有一套鍋爐供暖供熱水係統(也有用電或水取暖)而冷氣空調係統要住戶自己安裝。中國在長江以南不設供暖係統,以北采用傳統水暖係統。加拿大住宅能耗比中國大,但人居環境衛生條件比中國好。

中國高層住宅(八層以上)已是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越來越普遍了。比較而言加拿大少多了。主要是公寓,大多在10——30層左右,中加在高層住宅上的差異相對少一些,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結構體係不同,加拿大的高層住宅多采用鋼結構體係,地下部份為鋼筋砼結構。國內基本上都是鋼筋砼框架或剪力牆結構。從受力性能來看,兩者相差不大,但鋼結構自重輊,防火較難而貴,施工方便造價高。設備配置方麵,加拿大的公寓大多具有相當豐富的配套設施,如泳池,健身房,桑拿等,還有中央冷暖空調係統,地下停車場,這些都由專人管理。而國內的高屋住宅,其娛樂設施相對滯後,更不可能有中央空調係統。此外,功能也不同。加拿大公寓設定對象以小家庭為主,老人,單身是主力軍,1——2臥室的房型居多,近年新建公寓已不見了34臥戶型,而國內公寓則三,四臥戶型比比皆是。

居者有其屋,窮人盡歡顏

房價過高,上漲太快。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西方各國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緩和控製這種潛在的危險。由於住房在很大的程度上帶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其價格不能完全由市場決定,政府應該介入,幹預調節。法國政府為解決住房難甚至提出了“公民可抗辯住房權”,而且把這種權利視同公民享有醫療和教育的權利一樣。有權享受廉租住房的公民麵對政府的不作為行為,擁有通過法律途徑起訴政府的權利。為之,規定全國所有市鎮必須保證20%以上的住房必須是廉租房(實際早已在做,加拿大已執行了好多年)。否則將處罰地方官,同時還製定了多項惠民措施,使各種收入群眾都能得到其收入水平相適應的住房。安居樂業而降低對社會不同程度的不滿,而且還能有效抑製房地產價格上漲。其主要措施如下:

1,住房補貼:麵向低收入家庭,無論是租房不是買房,償付貸款,隻要收入水平低於政府規定的標準都有權獲得。

2,發放零利率住房貸款:資金直接來自中央財政。由銀行根據國家政策發放,貸款數額出自申請人收入,居住人數,所購房屋和地點確定。一般不超過住房總價的20——30%,還貸時間主要根據貸款人收入來源而決定,收入越高還貸時間越短,收入越低還貸時間越長。

3,廉租房保護弱勢群體:每年撥出專項資金長期推行廉租房和租房補貼等福利製度。並通過綜合動用稅收,金融保險,擔保等

各種政策工具,鼓勵中高收入家庭幫助低收入家庭租房,建設資金:政府出資70%其餘由大企業集團籌集。建成後,分別交地方政府或企業的“社會住房辦公室”。申請入住要求其家庭收入低於政府規定底線。

4,特殊群體:低收入中的大學生,剛工作不久的年青人,老年人和殘障人都有相應的政府機構或受政府支助的私營機構來幫助解決,如學生公寓,老年公寓。

眼鏡蛇

今年27日數幹名加拿大大學生在全國30個城市遊行示威,要求加拿大政府增加撥款,促減學費。加拿大的眼鏡應該是伸士吧,沒想到吞起鈔票來一點也不比中國的眼鏡差。

15年大學學費升2

據加拿大統計局數字,加拿大各地大學學費不同,新斯科舍省學費最高,在安省(安大略省)各學士學費平均為5160元。升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達46%超過通脹率,而學費更是全國最貴。今年大學學費比去年有更大增幅,全國平均升3.2%,幾乎是去年1.8%的兩倍。今年全國的學士課程學費平均是4347元,去年為4211元,若與19901991年比較,今年的學費是當年的3倍,加幅最高的是建築係。升5.4%,其它是商科及法律係,但最貴的學科是牙科及醫科,學費分別13463元及10553元。而學士以上的學費,升幅高達5.6%,幾乎是學士學生升幅的2倍。安省留學生今年學費的加幅雖然低於全國的平均數,但也達4.6%,平均學費要1.4萬元。約為本地學生的3倍。如果國人來加留學除付學費外:房租1200/年,生活費500——1000/月,在加一年要化3.3萬元,用6.81的對換率將辛苦錢換成加元,得到一介學士學位差不多要化1百萬人民幣。

大學生負債增加

學費增加最受影響的中產家庭的學生,他們沒有資格申請助學金而是向政府貸款。目前高達200億元,每天增加150萬元,令學生大學畢後平均負債2.5萬元。其次,學費上升也抵消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學生提供助學金的實際麵值。學費大體相當於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中等收入家庭一個月的稅前收入。越來越多的華人家庭對負擔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難以承受。其中56%的大學生就讀期間主要依靠家庭資助,人均6400.無償獎學金麵臨8億缺口.申請機會雖多,得到機率較少.

五花八門的選課收費

加拿大大學選修課多達1500多項,為便於學生盡快完成學業,采用學分製,有少數學生為了縮短在校時間不停地穿梭在幾個大學間選讀課程,不過這有些風險,如果一旦考試通不過,按加國教育部門的規定是沒有補考機會的,也就是一門課出了問題,可能導致全盤皆輸,沒有辦法拿到證書,.選修課程是收費的(一般1200-5800元不等)視學生選的課程而定,對於隻能獲得畢業證書和文憑,不授學位的職業和技術的“社區學院”修業期為1-3年。沒有轉讀課程,相當於大學1-2年級,讀完可轉入大學讀學位相當於大學23年級,這些學院開設收費課程多如牛毛。由於加拿大的企事業單位招聘員工的主要條件,除了語言外,並不重視教育背景,而是北美工作經驗和能力.新移民的致命點,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新老華人移民常常花很多精力和金錢去有關大學或社區學院選修各種課程,以便獲取有關雇用資格的職業證書;:健康醫療,教育藝術,律師,會計,工程,製造,商業管理,程序員等等.有的一個行當甚至要幾個或多個證書,每一個證書起碼要修3門課,每門課最少要收取上幹元,最便宜也要化3000,如讀個會計大概要選項修30門課程,至少用時2年得化幾萬元。華人千辛萬苦掙來的錢,就這樣甘心情願地源源不斷地送給眼鏡中等教育。

加拿大的中學學製實行24製,二年初中,四年高中。多倫多地區的10所最好的公立學校,在學科創新,師資力量,教學氛圍上非常出色,且各有所長著稱。排名第一的特長是體育,第二是科枝,依次是英文,藝術,實用枝術,商科,數學和科學,語言,人文關係,社會實踐。這和國內注重幾門課成績,不重視特色教育有著天壤之別。國內一些中小學老師過分看重是否聽話,注重灌輸知識,缺少德品教導。總是按老師自己設定的操作模式廣種薄收。犧牲孩子們的心理,生理培養。成為做作業的機器。初中生去學高中課程。用這種耍賴的方法得到了奧林匹克數學冠軍有什麽稀奇?急功近利,隻重視學生幾門課的成績,片麵教育,導致一些孩子成了高智商病態心理的學生,把許多本應成材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腦袋。在美,加教育是啟發式指導與交流並不單單關注幾門課的成績。卻更加重視鼓勵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動手做的能力。因人而異。讓他們不時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其獨特的模式和步伐。更加注重在實踐中教育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和各種各樣興趣特長課外活動,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每所學校也經常組織學生與頂目研究人員一起做實驗和參與有關保護河流的項目的研究以及學習設計遙控機器人等科技活動,給學生創造各種各樣條件和機會去了解和認識世界。

即使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政府也會資助他們前往加拿大最先進的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的學習。

加拿大的學校不是沒有分數,也不是完全不重視分數。經常考試,目的是糾錯,引導進步,看學生的學習後進。成績差的學生可得到老師的額外輔導(補習)。這個班那個班多不過體育愛好班,都是公費不收費。每節課都有小組討論一項,作業必須認真思考,自己找資料,作業結果並不要求和書本一致,鼓勵學生勇敢提出質疑。每項的學習內容都非常注重實用性,不追求難題和複雜解題思路。每個學期結束,成績單上都有一項團隊精神。

最吸引人的東西

西方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區別在於必修課和進修製,西方大學課程不僅在設計方麵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管理上更具特色。西方大學課程基本分三類: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專業課程(Major/Minor)和自由選修(Free Elective),大學最初二年是不分專業的。每個學生必須在規定頷域選擇一定數量的學分以完成通才教育。第三年,學生選擇自己的專業,進入專業學習。與此同時,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在體育,音樂,舞蹈和戲劇課程中選擇一定的學分,“稱為自由選修”。

如果說中國大學的課程完全是圍繞專業設置的,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那麽,西方的通才教育強調的是專業以外的其它課程的學習。是一套完全獨立的課程體係。

通才教育有兩種模式:分配性計劃(Distribution plan)和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分配性計劃是將現有的課程劃分為若幹個領域,要求學生在這些領域裏選修一定數量的學分。大多數大學的通才教育采用分配性計劃。允許學生在所有的課程範圍裏選擇,隻提供一些建議。有的大學課程很多,就標明若幹課程為通才教育的選擇範圍。核心課程是重新設計一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跨學科的,相當於一部份必修課。通才教育的目的是“繼承文理課程的傳統,強調廣博知識,尋求學習的綜合性。理解不同文化,檢驗不同價值觀,提倡共同的學習經驗,掌握語言技能,分析技能,促進個性發展和擴展視野。

各校的學分數量要求不同;多至60分少至40分。一般說西方國家的學士學位需要修滿120學分,通才教育占其中的35——50%左右。學校提倡在大學前二年完成通才教育。但也允許學生在確定專業之後繼續完成這一課程。

西方大學學生有很大的選課權,不僅可以選擇不同的課程,而且可以換課。就像超級市場購物一樣。學生換課和退課的原因各種各樣,作業太多,考試太難,不喜歡教授的講課方法或者不喜歡課程內容。(有些課程由於人數有限,有時不能換課,而退課則影響到學費的退還,如果超過時間,學生就隻能得到部份退金。所以即使許多學生在學期中間退課,也很少有人這樣做。)

值得一提的是;通才教育的選課內容和成績可以幫助學生得到專業之外的工作,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技能和形式對世界的洞察力,增強他們在職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靈活性。

初等教育

大多倫多地區大約有2218所公立和教會學校,按學區憑房產證和有權分享住宅的表格以及銀行,圖書館顯示地址的證明(沒有戶口簿),其中二種作證明即可。小班教育不收費,供午餐,由免費校巴,不同課程安排不同教室,老師安營紮寨,學生轉移陣地,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不同科目又按高中低分班,如數學好的在高班,寫在中班,讀在高班或低班。周末沒有家庭作業,除了數學,其它家庭作業一般都需要幾天或幾周才能完成。需在網上或圖書館找資料。在多倫多讀寫數學最佳的學校有22所,比較而言,有圖書館的學校學生的成績較好。(因為有全職或兼職的館員教師輔導)。城市學校的學生成績比農村地區學校的學生成績好。西方的學校十分注重向兒童灌輸和培養人際交流的技巧和手段以及對於自我情緒的把握和控製能力,這恰恰是中國教育體製所缺乏的東東。

最近多倫多約克區公共教育局舉辦了一個補習班,為英語和數學差的小學4——6年級學生提供額外幫助。這個補習班是收費的。在八個星期中提供16小時的課餘補習,費用190元(僅為私人補習收費的一半)。引起公校收費的風波,有讚成的有反對的,不免令人感慨。這似乎是加拿大社會厚待窮人的實例之一。從公共教育係統到公共醫療體係,不容銅臭染指。不能允許由於收入的差別,造成人們在醫療和子女教育方麵的懸殊。細想起來這倒是達至社會和諧的不二法門。

根脈

在公共場所經常看到很小的孩子撿起地上的垃圾放進塑料口袋裏。如果垃圾箱近就會跑去丟進垃圾箱,家長立即給予肯定;如遇人多排隊的場合家長都要孩子耐心排隊等待,幾個孩子在比較安靜的場所嬉戲也決不大聲喊叫;騎自行車玩耍時遇到行人先是讓路,如果讓其先行一定為會說`:“謝謝;新學年開始的時候還能看到剛剛上學的新生背著書包在前麵走,家長在後麵跟。比較遠道的自己騎車在前,家長開車在後送。感人的例子簡直是一部生動的教材。西方孩子的德行和習慣就是在這種細小的環節中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形成。這些看似微小都為像星光一樣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裏,影響造就孩子的人生。它既是現在也是未來家庭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每件事的產生都有其原因,每一個原因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北京今年211日的排隊日,主管部門終於明白缺失社會公德的後果已經傷害到了自己。養成了靠一次運動就能解決,恐怕也不會那麽容易。要幾代人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從根脈上尋找原因,尤其是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可能會行之有效。比較而言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1,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作,自己生活。從勞作中得到快活從動手中學習各種技能獲得各種知識。孩子能做到的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加拿大很多這樣的情形,父或母在前麵走剛剛學步的孩子在後麵跟,跌倒後自己爬起來繼續跟著走。他們的這種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和性格意誌的磨練對成長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2,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幹涉和支配孩子的行為,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能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如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油漆門窗,簡單的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力所能及打一些工,夏天替人割草,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有的還讓孩子從事送報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練。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裏熟睡時,西方的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裏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庭全都不讓孩子幹,學習好就是萬能,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心裏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常識等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一切都包了下來,(燒飯,洗衣服,打掃等等。)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生兒育女等盡管我們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讓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幸福。

3,西方教育很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和習慣的培養。而中國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往往脫離孩子的心理發展實際。在幼兒園就有董存瑞,邱少雲等。炸碉堡,殺敵人,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偉大理想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應的“做人教育”。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4,西方家長“鼓勵創新”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育孩子在前人麵前止步。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的動手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從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幹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預以糾正。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份持否定態度。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是胡鬧,加以製止。在美國孩子拆了家裏的鬧鍾,又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讚孩子;若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起裝好鬧鍾。甚至鼓勵再重拆重裝一次。在中國小孩若拆了家裏的鬧鍾就算自己裝回恐怕也沒有幾個敢告訴家長。孩子往往在家長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什麽是教育?教育就是向根脈上澆水施肥,種植德行和習慣,品格和意誌,能力和創新。百年樹人,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確保我們的國本。有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可以預先指導的,隻要事先設防便是。教育是累積的,也有很多負麵影響可以避免的。

事實勝於雄辯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拚。由於曆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在道德倫理觀念,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品德教育,創造性的激發等方麵都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情商方麵缺乏對博愛的教育,人際交流的技巧和手段的培養,以及對於自我情緒的把握控製能力。這些東西恰恰是西方教育體製中十分重視向兒童灌輸培養。

雖然中國教育體製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在讀書的時間上多於西方,但我們要有對於人才的終極培養和出研究成果,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幾年前曾有一份資料,每年世界上優秀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約85%出在美國,約10——12%以上出於歐洲發達國家以及俄國和日本,不到3——4%的成果出於廣大第三世界,包括中國。而中國占世界人口約五分之一,我們還能說中國的教育製度和人才培養是成功嗎?雖然中國國內科研時常放衛星,真正能經得起科學和時間檢驗的又有多少?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IMD)每年發布的(國際競爭力報告)1998年中國的科枝競爭力還排名第十三位,但2003年急劇降到第二十九位,而且近年一直在這個附近徘徊。根據中科院統計,2004年中國發表的論文總數是世界第九位,但是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僅排在世界第一百二十四位,200669,美國(科學)雜誌新聞聚焦,以(學術腐敗醜聞動搖中國科學)為題稱學術腐敗的日益增多將近使中國的科技界領袖或者選擇清理門戶,或者學術界更加混亂。

認識的誤區

西方的教育體係是隨著資本主義幾百年工業經濟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教育體係的特點。它要培養學生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能力,必須教給學生廣泛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並培養學生高度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西方的大學是工業化運作,也就是把學校當作企業來辦。把培養好的人才當成他們的產品提供給市場。這個目標就決定了學校要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的寶貴財富,國家的人力資源。曾有人研究對比中美大學後,打個比喻:美國大學像一個製造廠,收進的是不同的毛坯,經過不同的工藝加工後,製造出各種不同的精美產品;而中國的大學像個鑄造廠,收進不同的原料,經過統一的熔化鑄造工藝後,鑄成統一模式的產品。更有趣的是二十幾年前中美互派教育代表團考察對方的教育。中國代表團的考察報告寫道:美國小學生幾乎學不到什麽東西,上課像玩耍一樣,也沒有家庭作業;中學生的課本也很淺,紀律鬆懈。結論是:如果他們繼續下去不改變的話,二十年後中國教育會全麵超過美國。美國代表團報告上寫的是:中國小學生的雙手放在桌子上,隻有老師提問時才舉起右手至齊眉高,小學生都有大量的家庭作業。中學生的課堂紀律很好課文很深,功課很重。大學生也都非常勤奮,校園裏的學生都是背很多書,匆匆來去。結論是,這樣下去二十年後,美國的教育會遠遠落後於中國。在28年後的今天,事實怎樣呢?很不幸兩國代表團的預言都未言中。美國出了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成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困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