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2025 (3)
免疫力,是機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是人體抵抗外界疾病侵襲的能力。但是現代人卻很少注意自己的免疫力,很多人都認為隻有孩子才需要提高免疫力,自已身強體壯的,疾病早就找不上自己的。
其實我們的身體都會受到疾病的侵襲,最主要有兩大原因就是低體溫,少運動。
白血球可說是免疫係統的中樞,一旦體溫上升,就會讓它的貪吃和殺菌能力跟著變活躍。
感冒或身體狀況不好時,常會出現發燒的症狀,這是因為此時身體的免疫軍隊正處於奮戰的狀態,也就是身體正在讓體溫上升,好讓白血球的免疫作用能夠火力全開。
現代人的免疫力比以前的人弱
體溫比正常值多升高1度C,免疫力就會瞬間提升5~6倍;相反地,體溫一下降,就會讓白血球的活動力變得遲緩,造成免疫力低落。
從研究了解,當體溫下降1度C,免疫力就會下降超過30%以上。現代人的體溫越來越低,50年前的日本人平均體溫為36.8度C,但是現在卻下降到頂多為36.2~36.3度C,而大多數人的體溫其實隻有35度而已。也就是說,現代人比以前的人,體溫下降了近1度C,代表著免疫力也下降了超過30%。
另外,一般人認為癌細胞在35度C的環境下最容易繁殖,一旦體溫在39.3度C以上就會凋亡。或許這能說明體溫大多是35度C的現代人,為何會這麽容易得到癌症。
★體溫低是所有大病小病的原因
一旦體溫下降、免疫力低落,除了癌症以外的其他各種病症也會很容易發生。體溫一下降就會出現的不適症狀:
●疼痛
頭痛、腰痛、神經痛等疼痛,很多是因為體寒所引起的。若疼痛的那個部位連帶會感覺熱熱的,就是身體想辦法要加溫,好讓血液循環順暢以治好疼痛的證據。
●感冒
感冒的英語是「COLD」,正如字麵的意思,感冒是由於體寒而引起的。得到感冒或支氣管炎就會發燒,這就是為了保護冷掉的身體所產生的症狀。
●便秘、浮腫
肚子太過冰冷,會讓腸胃的運作變遲鈍而導致便秘,也會讓小便和汗的排泄變差,因而讓水分和排泄物囤積在體內,容易造成身體浮腫。
●精神疾病
因憂鬱症而自殺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寒冷地區居多,由此可看出憂鬱症和體寒有關。
免疫力會下降的兩大原因
1.生活中運動減少,身上肌肉變少,身體變冷變寒了
2.過著不運動的"輕鬆生活"
不使用肌肉的生活造成免疫力下降
現代人的體溫低、免疫力下降的一個很大原因,可以說是因為過著便利輕鬆的生活,不需要運動到身體所造成的。
在50年前,人的平均體溫比現在約高了1度C,因為打掃房子時會用長撣子、掃 把、抹布清掃;洗衣服時會用洗衣板,用力敲敲打打,將汙漬敲掉後,再將衣服一件一件地晾起來,像這樣的做家事方法,就是全身運動。而且以前的交通不太發達,走很長一段路買個東西、上班、上課、辦事,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現在的社會,不管是吸塵器或是洗衣機這類的家庭電器,都十分普及,所以就算不怎麽運動到身體,也能做好家事,不用站站坐坐,也能用一指神功按一按遙控器,將萬事都搞定。
因此,我們的運動量變得非常少,使用肌肉的機會也減少了。如果我們不使用肌肉,會有什麽後果呢?
人體的體溫約有40%使由肌肉負責產出的,而現代人就是因為不使用肌肉,才會造成體溫下降。
相反地,使用肌肉,就能讓體溫升高。一般的情況下,做運動或勞動肌肉到身體稍微開始出汗時,體溫會上升1度C,也就是隻要我們動一動身體開始流汗時,免疫力也會一瞬間提升5~6倍。
腹部和腿部的肌肉變少了
「人體發熱器」——肌肉
「肌肉」可產生40%以上的體溫,為重要的發熱器官,它占了男性約45%、女性約36%的體重比例,可說是人類最大的器官。
舉例來說,一位體重50公斤的女性,全身大約會有18公斤的肌肉。你知道我們全身的肌肉,有70%是集中在下半身嗎?所以腹部和腿部的肌肉變少,會讓體溫變低,進而直接造成免疫力變差。
「老化從腿部開始」,意思就是指人到了某個年齡之後,集中在下半身的肌肉量會變少,免疫力也跟著變差。
做步行運對提升免疫力非常有效。做運動鍛鍊下半身,有助於打造健康的身體。
腹部暖暖的,身心更健康
中醫認為腹部是「正中心」,就是指腹部位於身體的中心處,此處是生命基本的重要部位。摸一摸腹部就能得知身體的各種狀況,而其中不得不令人在意的,就是腹部變冷這件事。
「正中心」寒冷則全身都冷,即使怕熱的人,若肚子摸起來冷冷的話,也算是「易冷體質」。寒冷會讓身體的免疫力下降,但其中又以腹部發冷,最容易讓免疫力大幅下降。
這麽說是有根據的,因為腸道裏存在著集合淋巴結免疫器官等全身約70%的淋巴組織,因此腸道可說是人體免疫力中心。
此外,全身約有90%的血清素存在腸道中,應該有很多人聽過血清素這個名詞,它是神經傳導物質,目前認為血清素不足和憂鬱症之間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所以負責保護腸道的重責大任,就有賴腹肌了。腹肌無力,腸道就會變冷、變寒,造成免疫力和精神變差;相反地,腹肌有力,腹部溫暖,腸道的血液循環就會暢通,身心也會變得有朝氣、有精神。
免疫係統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先天因素是次要,後天因素才是主要的,包括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疾病等。因此,在日常生活在中,注意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尤為重要。
激活免疫力的辦法
1、充足睡眠
在季節交替時,易出現因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而導致的蕁麻疹、帶狀皰疹等與免疫力下降相關的疾病,一定要保證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要保證醒來時體力恢複、精力充沛,一般成人每天睡眠時間在7~8小時,老人也不能低於6小時。
2、酸奶早餐
美國健康協會的一項研究發現,酸奶可以使“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降低,並將尿路感染的風險降低47%。
某些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更可以大幅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多吃大蒜
美國馬裏蘭大學醫療中心研究發現,常吃大蒜不僅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還能幫助防止心髒類疾病。不過,腸胃疾病患者要少吃。
但大蒜素遇熱易揮發,建議將其搗碎後放置10~15分鍾再吃,讓蒜氨酸和蒜酶等物質互相作用,提高營養價值。
4、常飲蜂蜜水、薑水、檸檬水
研究表明,蜂蜜中的抗氧化劑是提高免疫力的助推器;生薑是天然的鎮痛劑和解毒劑,有一定對抗感染的作用;檸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抗氧化性。
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C的食物,能夠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侵蝕和有害分子的損害,促進免疫係統健康。
5、享受下午茶時光
下午3、4點後,人體精力開始衰退,此時,喝杯下午茶或咖啡、吃些點心不僅能補充熱量,還能緩解連續工作後的疲勞,通過自我調節,保持自身免疫係統健康。
6、每周堅持鍛煉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一項報告顯示,運動能夠幫助“衝洗”肺部細菌,提高免疫係統檢測疾病能力。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但在身體基礎狀況正常的情況下保證每周五天,每次30分鍾~60分鍾的運動量即可。
7、多曬太陽
保持體內高水平維生素D,就可以更好地預防嗓子痛、普通感冒和鼻塞等問題。
一般來說上午十點、下午四點陽光中紫外線偏低,可避免傷害皮膚,每次曬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即可。
8、保持微笑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笑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體及免疫細胞數量,緩解疲勞,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藥。
生活中,要多些積極向上的思想,通過運動、讀書、與朋友聊天冥想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減輕壓力。
9、冥想靜坐是增強免疫力的絕佳途徑
打坐冥想能同時強化身與心——加強心理免疫係統,增強心理抵抗力,同時還能改善身體免疫係統。
對於身體:由於下半身被盤結,心髒向上半身的供血就會加大,所以短時間內就能體會到頭腦清醒, 更重要的則是,由於供血量增加,上半身氣血循環會明顯改善,進而體現為抗寒能力、呼吸係統、脊椎、免疫係統的全麵改善。
對於心理:打坐的同時,把心神收回來,守住自己,調整自己呼吸的節奏 ,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變得綿長, 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發熱。然後就是恢複了自己的知覺讓身體更敏感, 知冷知熱, 哪兒的感覺不舒服,馬上有反應。有點賊風虛邪進來,身上皮膚毛孔就能收縮,沒覺的人就是敞開大門讓敵人都進來了,感覺到自己打嗝,放屁, 吐痰, 排寒氣,這都是增強免疫力的一個主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