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登陸澳洲之前,我在某澳洲著名華人論壇上發過一個弱弱的求助帖,讓過來人給大齡會計新移民出出主意。帖子發出來,90%以上的回應都是:“趕快懸崖勒馬,否則追悔莫及!”似乎澳洲就是一個大火坑,熊熊大火正等著吞噬我這隻自尋死路的小飛蛾。
但我偏偏是一個不怕熱的人,剛裸辭完畢正冷得直哆嗦呢,所以一轉身就赤條條跳了下去。在這個坑裏烤火烤了一年多,雖然沒有烤出火眼金睛,但卻一天都沒有後悔過。
不過,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移民後覺得後悔的人都是什麽樣的心態。
1、互聯網上的“移民”
上多了澳洲中文論壇,加多了澳洲微信群,我發現,這種“摟著現任,想著前任”的移民後悔論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我那個著名老鄉說過的陳詞濫調被翻出來一次又一次地套用——移民就像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
說實話,移民後悔,就跟結婚後悔、生孩子後悔、以及其他各種後悔一樣,都是由於一個原因,那就是價值觀的不穩定。
但凡不是每天把自己人格當成朝鮮半島玩的人,都會明白一個道理——人是不能同時信奉兩種對立的價值觀的。你不能既崇拜耶穌又相信進化論,不能既當著資本家又想實現共產主義,不能寫著微信公眾號又想開通蘋果手機的讚賞,不能喝著鴻毛藥酒又想死得重於泰山,不能買了美國的芯片又想再賣給美國的對頭。
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轉變都是對價值觀的考驗,稍有含糊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正因為此,害怕拘束的人結了婚必然後悔,逃避責任的人生了孩子必然後悔,貪戀過去的人移了民必然後悔。
2、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移民,從字麵上講就是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人民。既然是移民,這兩個國家之間必然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否則移來移去就毫無意義,就像是沒學到家的乾坤大挪移,移了半天還是把對方的招式移到了自己身上。
既然承認了這個差異,從中國移民到澳洲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否定這樣一個事實——澳洲的有些東西,在中國是沒有的,反之亦然。
也就是說,你會有所得,同時也會有所失。
你不能一邊呼吸著新鮮空氣、頭頂著藍天白雲,一邊又想著道路橋梁年年翻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你不能一邊住著永久產權的宅基地大別墅,一邊又想一出門就是滿眼的泡腳按摩夜總會唾手可得。
你不能一邊享受著全球第一的最低工資保障,一邊又想著五塊錢人民幣江浙滬包郵。
你不能一邊擁抱著陽光海浪沙灘獨自一個人想一會兒靜靜,一邊又隨時隨地可以呼朋喚友酒池肉林。
如果連這些你都不能接受,我隻能送你一個字——貪,穿越到幾百年前做和珅更適合你。
3、從頭開始、重新做人
更要命的是,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移民意味著:從頭開始、重新做人。
如果在決定移民之前,這八個字從來都沒有出現在你的腦海裏,我建議你用特大號字打印下來,貼在房間牆上,好好揣摩這八個字的含義。揣摩不出來的話,就用一份年齡真實、工作經曆空白的簡曆,在國內找一圈工作試試。
割斷過去是一件比割斷闌尾更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當這條尾巴已經大得自己沒法掉下來的時候。
能夠讓人痛下決心、完成這場成年人割禮的隻有一樣東西,那就是一個人確信無疑的價值觀。
有移民動機者,必然是存著對西方花花世界的向往的。但如果如果你沒有對這種向往築起堅固的銅牆鐵壁,時不時想著牆外開花牆內香的話,移民以後身在澳營心在漢也是情理中事。
4、移民必須樹立怎樣的價值觀?
那麽,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移民才能移得生而無怨死而無悔?
第一,你必須是一個自立自強的個人主義者。
後悔人士唱得最頻繁的論調是,移民到澳洲過得很苦,遠沒有國內過得舒適。
在內地18線城市體製內工作了這麽多年,我深深地理解這種“聲聲怨”背後的悲哀。我認識的好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從小學、中學、大學、工作、結婚、生子都是父母一路包養,人生縱享絲滑,連一點褶皺都沒有。但是,他們離開了父母搭建的溫室連秋褲都不會穿,別提去體會自己賺錢買秋褲的滋味了。
“澳洲的經濟體量有限,公司用人成本很高,不管你是大學僧、研究僧、還是藏經閣無名老僧,要找到辦公室白領工作都不容易;做藍領也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並不是玩過樂高就能幹得了搬磚活的。再加上悉尼、墨爾本在世界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的生活成本,可能一天不工作就饑腸轆轆。”
但是,在澳洲過上國內的所謂“小康”生活都是不成問題的,前提就是放下姿態、吃苦肯幹,對特權和關係不要抱任何幻想。堅信在這樣一個機會均等的社會,每個手腳五官齊全的正常人都能夠自食其力。
存著強烈依賴心理、樂於坐享其成的人,請盡早打消移民的念頭。
第二,你必須是一個不卑不亢的平權主義者。
後悔人士有三恐,恐同恐土恐中東。
我在去年美聯航事件的時候就提出過,中國人是一個深深陷入歧視鏈不能自拔的群體——地域歧視鏈,職業歧視鏈,買房歧視鏈,相親歧視鏈,上學歧視鏈,手機品牌歧視鏈。再底層的人民,腳下要是沒有一個人皆可踩的土地公公,就會覺得空得慌。
所以到了澳洲,每個人都情不自禁要把自己放進歧視鏈的一環——好吧,我們可能是比不上澳洲本地白人,但我們卻要比其他人種高等。
犯有這種歧視鏈強迫症的人,朋友圈永遠開著“分組可見”。他們遇到土著人會避之不及,建個清真寺會如臨大敵,連得知龍蝦安樂死都能感受到對高等智慧生物的切身冒犯。
但澳洲就是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共榮共存的社會,尊重每個人(甚至生物)的基本權利已經是西方世界逐漸形成的普世共識,再極端的種族主義者都無法阻擋這一潮流。
不說其他,除了生孩子太多、送份子錢可能送到破產,我接觸過的中東人都是人畜無害的好市民。
眼睛裏揉不進深色皮膚、大把胡子的人,請盡早打消移民的年頭。
第三,你必須是一個心甘情願的與世無爭者。
後悔人士一般都會念念不忘一件事,就是鑽研階級躍升之道。
所以他們每每聽說國內某某熟識的朋友年薪百萬、房產千萬的時候,總會萬分糾結是否自己應該回國踏上精英之路。
“因為在澳洲這樣一個社會體製形態成熟、階級已經相對穩定固化的國家,基本不可能產生像國內那樣依靠人口紅利、資本投機、財富轉移所達到的一夜暴富神話。”
反而由於社會保障的完善,這裏大多數人都自得其樂地當著“佛係”青年,在謀生之外做著各種自己愛做的事情,並不是人人都背負著“有房有車才是人生贏家”的亞曆大山。
而華人移民到澳洲,帶來了好多中國特產,除了老幹媽,還有各種攀比之風。在家比房產價值,出門比汽車排量,上班比“朋友”收入,下班比孩子成績。他們不願意承認,再怎麽比,比的也都是平庸的不同程度而已,在這裏很難通過“把人比下去”這種辦法實現人生價值。
不願放棄出人頭地念想和高人一等優越感的人,請盡早打消移民的念頭。
如果你可以義無反顧堅定不移地成為以上三種人,那麽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移民而不後悔的價值觀儲備,澳洲歡迎你。
否則……既然你一意孤行,我也堅決擁護你成為移民後悔人士的權利。
如果能讓你看清自己真心在乎什麽,後悔也是值得的,不是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