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以下是文章內容摘要:
Nana現在住在美國華盛頓郊區,當初選這兒買房也是因為是學區房。每天早上,她給院子裏的花澆澆水,為自己和丈夫準備好要帶的午飯,然後開著她的紅色豐田進城上班。
她在一家美國人家裏工作,帶兩個孩子,教中文。孩子的父母都是律師。周末的時候,Nana和先生一起騎騎車,買買菜,他倆是在華盛頓的一次騎行活動中認識的。每年Nana還會跑兩次馬拉鬆。
除了少條狗,Nana過著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誰能想到13年前,她是初中勉強畢業,從東北來北京務工的打工妹。對!就是某些人眼中的“低端人口”
Nana曾是我家阿姨(保姆),是我兒子念念不忘的“姐姐”。她16歲從東北梅河口來北京,在我家做了七年阿姨(保姆)直到六年前去美國做互惠生。
這個曾經的低端人口,如今卻在美國教高端人群。認識我們的人都說我是她的貴人,其實這事兒跟我真沒多大關係。她低開高走的人生道路,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1、東北-北京
Nana家裏三個閨女,她排行老二所以大家都叫她“小二”。初中畢業後她沒上高中,平時山上放放羊,農閑時打打零工——東北盛產核桃,撥核桃仁,一天能掙兩塊五。
2004年我和丈夫剛從美國搬回北京,生了娃後想找個靠譜的阿姨(保姆),平時再讓老人搭把手。我媽托老同事介紹了個遠方親戚,可我一聽這阿姨(保姆)才16歲?且不說有雇傭童工之嫌,自己都還是個孩子,能帶孩子嗎?而且還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不過我心想就讓她來試試唄,大不了不合適就帶她在北京玩玩兒,然後送她回去就是了。
記得那天我一打開門,門外站著個挺壯實的女孩兒,梳著兩個辮子,臉上掛著明顯的高原紅。眼睛裏有一點兒剛到大城市的羞澀但又暗藏一絲不卑不亢的勁兒,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顯得成熟。
剛來那會兒,她連用煤氣做飯都不會,更不要說帶孩子了,你說一個放羊娃能指望她會什麽呢?不過放羊和帶娃,都需要責任心和耐心。在這兩點上,小二都不含糊,不會的慢慢學就是了。隻要有學習能力,什麽學不會呢?
小二迅速通過跟我們出去吃飯學會了做飯,中餐西餐,還有各種中西合璧的自創料理,甚至還學會了調酒。兒子上幼兒園以後,她又學會了開車,這樣每天接送孩子我也不用發愁了。
老人帶孩子雖然盡心盡力,但最大的衝突通常來自於育兒理念不同,而且還很固執。小二就沒這問題了,我看什麽育兒書,就讓她看什麽,沒兩天她就滿口蒙特梭利,愛與自由了,根本不用擔心育兒理念不一致。
盡管如此,我知道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今後如果她想要有立足之處,唯一的出路就是念書。可學什麽呢?我鼓勵她學點有用的!初中勉強畢業的小二用了三年的時間在業餘時間攻讀了北師大幼兒教育專科。現在想起來我和我丈夫也許注定是要做溝通和領導力培訓這一行的。很多人都問我怎麽能讓一個阿姨(保姆)死心塌地的呆七年?其實,我壓根兒就沒把她當阿姨(保姆),從一開始就是把她當員工來對待的。在工作中,我們是如何激勵,放權,賦能員工的,在家也做同樣的就好了。其實,不管是男的女的,年輕的老的,城裏的農村的,說到底作為人的需求是差不多的。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都想要體現價值。
2、北京-西藏
兒子一天天長大上小學了,我卻越來越焦慮小二的前程。她都二十四了,這在農村早就過了嫁人的年齡,連她妹早都生娃了。她爸媽和我爸媽天天琢磨著給她介紹對象,可完全城市化了的她,渾身上下一股“韓流”,說話像白領,時不常蹦兩句英語,還懷揣著大城市文藝青年的夢想——騎行西藏。這也不是誰都能駕馭的了啊?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兒子學校一老師給小二推薦了去美國做互惠生(Au Pair)的機會。老實講,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心想別是那種販賣國際新娘的人販子吧?後來仔細一打聽才知道,互惠生是一個70年代開始的國際交流項目,年輕人住在寄宿家庭,幫人看孩子,一星期幹45個小時,還可以業餘時間學習語言。
整個申請過程跟申請美國大學差不多(除了不用考托福)。這包括填寫簡曆並做一個近乎於MBTI的心理測驗,寫自薦信,和推薦信,最後還要和潛在雇主通過Skype用英文進行溝通麵試。
簡曆容易,從東北放羊到北京放娃,再寫也寫不出什麽花樣。而作為她在過去七年的唯一雇主,我知道我的推薦信舉足輕重。
材料交上去後,很快就有好幾個家庭搶著伸出了橄欖枝。我跟小二一家一家的麵試,最後相中了一對在華盛頓的年輕夫婦,女的是ABC,在一家投行工作,男的是老美,在馬裏蘭大學工作,有兩個小混血男孩。家庭定下來後,接下來很順利就拿到了簽證。
臨走之前,小二終於圓了她的西藏夢。2011年夏天,憑著她的“二”勁兒,她從成都騎車穿越川藏線,曆時十五天最終到達布達拉宮。那一路上的艱辛就隻有她和她的單反相機知道了。
3、北京-華盛頓
送別比我想象的要難過很多。七年,足夠讓任何吃一鍋飯的人成為親人,更何況是自己一勺一勺喂大的孩子。看著她和兒子緊緊的擁抱在一起,難舍難分,七年的陪伴,曆曆在目像過電影一樣——兒子生病在醫院的不眠之夜,每天下班回家桌上熱騰騰的飯菜,她嘰嘰喳喳的八卦……每個瑣碎的點滴時刻都變成了此刻不舍的理由。
看著她離開的背影,想想七年前站在我家門口那個臉上有著高原紅的放羊娃,我知道她的人生從此將會是多麽的不同!
你從哪裏來不重要,你往哪裏去才重要。人生並不在於你此刻的高度,而在於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