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2012年1月,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20周年。20年前,這位80多歲的老人,邁著蹣跚的步伐,帶著子孫登上列車,縱貫整個中國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深圳,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改革的膽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回首往事,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麽南巡講話會發生在1992年初?這次講話究竟為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鄧小平以後的中國領導人如何評價南巡講話?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20後的今天,南巡講話對現實生活還有多少指導意義?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關頭,鄧小平親臨南方視察,並發表了一係列廓清人們思想中姓“資”姓“社”模糊觀念的言論。從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算起,20年來,中國取得令世人驚羨的奇跡。中共認為這是鄧小平當年發表“南方談話”有關,同時也與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大決策和此後製定的政策努力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麵效應有關。
對於小平南巡,黨內人士一般是從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則是通過閱讀一篇名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聞通訊了解到的。不僅如此,該文還引來西方世界尤其是新聞界的廣泛關注和猜測。新華社近日發表一篇文章《<東方風來滿眼春>一文發表前後》。文章講述了該篇文章的發表始末。
文章稱,1992年1月18日下午5時許,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的陳錫添在辦公室接到電話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個特別采訪任務。陳錫添馬上驅車趕到市裏,宣傳部負責人告訴他:明天一早鄧小平同誌抵深圳視察,市裏決定全市媒體隻選派你一位文字記者全程跟隨采訪。從19日早隨市領導去火車站迎候到23日送別小平去珠海,一直入住賓館不回家。
陳錫添說,當時的形勢特點是:思想領域在大做如何反和平演變的文章,不斷提醒國人應該如何認真吸取前蘇聯的教訓,力避重蹈覆轍。具體行動中,由於受姓“資”姓“社”問題的束縛,每出台一個改革的新舉措都顯得步履艱難。先行嚐試進行市場經濟運作的深圳在這一方麵遇到的阻力更大一些。不少人甚至因此對改革開放的前途表示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聽說小平要來深圳視察,我覺得他此行意義非同一般。因為深圳是在他親自關懷下由一個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的現代化大都市,而且是鄧小平同誌親自設計的中國改革的試驗場。從小平同誌上次視察深圳至今,已經過去8年,8年間深圳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否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完全變成了資本主義?一向倡導實事求是的小平同誌此番前來,親眼看、親耳聽是一方麵,肯定還會發表關係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的重要觀感。”
針對當時爭論最多的關於深圳以及其他地方類似的做法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同誌旗幟鮮明地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製是主體,外商投資隻占1/4,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隻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這番話,使得深圳人如沐春風。使得隨後通過各種途徑聽到講話精神傳達的人,尤其是熱情支持並直接參與改革事業的人歡呼雀躍。
與筆者交談時,陳錫添一再表示:《東方風來滿眼春》之所以廣受世人關注,一方麵在於它涉及到一個重大的題材,記錄了一位偉大人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該文表達出來的貫穿鄧小平同誌在深圳所有談話始終的實事求是的思想。“時隔6年多,特別是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的時刻,重閱此文,重溫老人家那些高瞻遠矚、富含哲理而又針對性很強的談話,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和開放事業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北京日報》1月16日發表文章《重溫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稱,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
該文稱,今天,重溫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思想,對於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是“南方談話”是鄧小平理論將馬克思主義發展為一個“新階段”的標誌性著作;二是“南方談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理論基礎;三是“南方談話”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的作用;四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及努力發揮市場經濟的正麵效應,是中國創造奇跡的重要因素;五是市場經濟負麵效應的凸顯,主要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機製還不健全、不完善。
文章還認為,縱觀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年的情況,盡管對限製市場經濟的負麵效應作了巨大努力,出台了一個又一個的措施,但政策的製定往往滯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機製的不健全、不完善,製度漏洞太多,使下麵的“對策”化解了上麵的不少政策,從而其消極作用沒有得到有效遏製。這集中表現為“四大失衡”:一是權力失衡,錢權交易,一些官員腐敗;二是分配失衡,貧富差距過大,相關政策沒有使先富者很好地帶動未富者,有產生兩極分化的潛在危險;三是社會心理失衡,人身安全和食品安全等問題使人們的心理感到缺乏保障;四是生態失衡,一些地區的土地和礦產資源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破壞嚴重,生活環境汙染的治理缺乏力度。這些問題的凸顯,雖然是市場經濟負麵效應發酵的結果,但決不能因此就否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策。
文章分析稱,這是因為:第一,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走富裕和繁榮之路的必然選擇。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機製的健全和完善有一個曆史過程。第三,這與不少人忽視套在市場經濟頭上的那個“緊箍咒”——“社會主義”有密切關係。第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反對片麵追求個人、群體和集團的利益最大化的傾向。
文章還稱,繼續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關鍵。如果說“南方談話”思想解放的一個最重要的直接成果是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的話,那麽它在20年後應當是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政治體製改革的“推進器”。隻要有了這種精神狀態,隻要堅持這種態度,我們的改革,包括政治體製改革在內的改革就會出現更重要的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
文章還總結了鄧小平“南方談話”中的若幹精辟論斷、重要觀點。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全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周瑞金1月17日在《財經》發表文章《何以解憂,唯有改革》,文章也總結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偉大曆史作用。文章稱, 針對1991年思想交鋒中暴露出的問題,小平同誌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992年小平同誌南方談話,是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的宣言書,是動員全黨全國人民衝破“姓社姓資”思想牢籠,大膽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進軍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所以,1992年小平同誌南方談話,與中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1935年遵義會議一樣,都起到了挽救黨、挽救國家的偉大曆史作用。
南方網1月15日發表文章《回眸南巡講話,堅定改革的政治理念》。文章稱,1992年底,英國金融時報將沒有任何職務的鄧小平評為年度風雲人物,為什麽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獎項授予一個沒有任何公職的88歲老人?12年後,金融時報亞太區總編輯約翰•賴丁告訴新華社的記者,因為這一年鄧小平南巡廣州,中國將經濟改革實現現代化確立為“永久主題”,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快速增長和發展的時期。
文章稱,南巡就鄧小平本人而言,這是他政治生涯的終點,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在公開場合表達過他的政治理念。與其說南巡講話是鄧小平政治思想的最高總結,毋寧說是他向人民提前交代的一份政治遺囑,一個他14年改革曆程的最終期盼。“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共同富裕”,“增強國力”,這些南巡講話中鄧小平反複提及,念茲在茲的,更多是改革的目標,執政的目標。正如傅高義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他盡力於撇開意識形態的爭論,給中共一個清晰的執政目標,給人民一個清楚的未來預期。
文章稱,如果說20年間中國經濟是一個奇跡的話,現在這個奇跡已越來越被淡化了,南巡講話所激發的激情已經逐漸消失,對於中國而言,停留在那位老人堅持改革的政治理念的終點已經太久,似乎已經遺忘了最初的起點以及整個的設想。事實上這位飽經政治風雨的老人所一心要開創的春天的故事,其實是從冬天開始的。
文章還稱,就經濟改革而言,鄧小平強調是放權讓利,調動人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從1979年第一次提出發展市場經濟開始,依靠市場經濟發展國民經濟一直都是他的基本設想。就政治改革而言,他的基本理念是強調民主,“保證人民通過各種形式有效管理國家,享有公民權利”。他在南巡講話中專門提出要用30年時間建立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
文章還認為,因其人生經曆,鄧小平對於國家的興旺發達無比期待,對官僚體製有極度的厭惡,同時對秩序又有強烈的偏好。他的思路事實上和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奧爾森相契合,政府應該是一個“強化市場型政府(Market-augm entingG overnm ent)”。國家保證人民的權利,避免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奪,鼓勵人民追求幸福的生活,通過人民有序的市場活動,創造力的釋放,社會的自主活躍與繁榮進而實現國家強大。曆史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來實現他的設想,完善成熟民主的政治製度成為了他的未竟之業。他雖然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但卻從來不缺乏理想主義,也正因為如此他將改革視作一個崇高道德情懷的事業。雖然是“文革”的直接受害者,但是他不喜歡哭哭啼啼的傷痕文學,他更青睞的是麵對困難的擔當。他強調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乃是他知道製度設計與改革的艱難性以及政治思想改革的不可回避。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經武昌站。
鄧小平南巡到達武漢
1992年1月19日,鄧小平南巡抵達深圳。一場舉世矚目、影響中國命運的風暴即將從這裏席卷神州。
1992年1月19日上午,小平走進深圳市迎賓館
鄧小平在深圳迎賓館桂園
1992年鄧小平南巡與廣州軍區司令員朱郭法握手
1992年,深圳迎賓館。鄧小平與廣東省黨政軍領導幹部合影留念
1992年1月20日上午,小平參觀深圳先科激光電視有限總公司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在國貿大廈發表了整個南巡中最有份量的講話:“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特區發展了十幾年才有今天的樣子,垮起來是一夜之間哪!……隻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上去了,他們才會相信你,支持你,擁護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是管十年,二十年,是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要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
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園親手栽下一棵高山榕,老人家將改革開放的希望深深地根植在這片熱土。
1992年1月25日,鄧小平抵達蛇口,準備乘船前往珠海。臨上船前,鄧小平再次囑托深圳市領導:“你們的步子一定要更快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思想更解放一點!”
1992年1月25日,鄧小平從蛇口乘船前往珠海,老人家留給特區的最後音容。
1992年1月30日,鄧小平南巡路經鷹潭,鼓勵江西發展“膽子要大一點”。
1992年2月7日,鄧小平(右二)在楊尚昆(左二)、吳邦國(右一)、黃菊(左一)等陪同下,在上海楊浦大橋工地向橋塔上施工的工人招手致意。當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參觀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
鄧的功勳業績, 與美國的華盛頓, 俄國的彼得大帝是等量級的 - 他開創了一個偉大民族全麵走向強大,雄視全球的新時代, 名垂千秋。
這是一個改革家的最後努力。
這是一個獨裁者的末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