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在這些曆朝曆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後世子孫。
《顏氏家訓》
北齊士族顏之推,為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同時也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係不墜,於是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約四萬多字的《顏氏家訓》。這本家訓在其後的一千三、四百年間傳誦不息,被後世尊為家訓之祖。顏之推的苦心沒有白費,顏家子孫果然爭氣。他的孫子顏師古是唐朝注《漢書》的大學問家,五世孫又出了譽滿書林的顏真卿和名政治家顏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不肖的人,雖年齡比我大,我也必定疏遠他。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德的重視程度。在朱熹看來,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進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麽小也要積極而為,惡事多麽小也不能為之。不要以為自己曾經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展,就會變成大惡。不拘小節也會發展至變節;注意小節,細心修養,才能達到高風亮節。
清朝時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規也告誡子弟: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家訓中首先強調的是“修身”,其次是“齊家”,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對待之道。再外圍是“睦族”,旁及個人在龐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親族的範圍後,為官之道誌在君國,也是家訓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經典“大學”裏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從內容上看,各家家訓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還不厭其煩的列舉各項實踐細節。家訓中一再訓誡,取得功名的子孫要分外謙卑感謝,因為若沒有祖先德澤庇蔭,哪輪得到你有今天這份僥幸?同樣道理,子孫努力奮發,為的不是彰顯個人價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則是“積德以遺子孫”。
家訓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儉”二字了。宋朝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就是一篇經典名作。在這篇家訓中,司馬光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再怎麽幸運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況落拓不羈的世家子最容易敗壞先人家業,因此驕奢習氣是絕對要不得的。
《朱子家訓》圖一
《朱子家訓》圖二
“一粟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亦稱《朱柏廬治家格言》)中傳誦很廣兩句話,全篇訓誡的也是“勤儉”二字。
雖然強調“勤儉”,不過許多家訓中可並不讚成“遺厚財給後世子孫”。相反的,他們認為這樣有害無益,因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司馬光對此說道:“難道聖人就不管子孫的貧困了嗎?過去那些聖賢留給子孫的是廉潔、儉樸的優良品德。”
家訓中再強調的一點就是“恭默”──謹言慎行,寬厚忍讓,不招搖惹事。像諸葛亮“誡子書”強調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點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懼的,則是子孫驕傲怠慢,好勇鬥狠,結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禍上身,罪殃家門。恭默的德性,還可以表現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眾多家訓中“修齊之道”談得多,勉學讀書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這些自己有著赫赫功名的寫訓者,在家訓中卻常勸子孫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視“耕讀傳家”為理想目標。
讀聖賢書的目的是學習如何做人,並非是為了做官富貴。顏之推在“教子”篇裏提到,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教他十七歲的孩子講鮮卑語和彈琵琶,還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顏之推對此表示深惡痛絕。
清朝石成金寫的《傳家寶全集》也說到,如果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結果當了官貪贓壞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不是子孫不肖,而是父母當初教得差了。
然而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上傳統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家訓文化也不能幸免。就在傳統家訓文化不斷被批判,糟蹋的同時,一種新的,完全違背傳統道德,損人利己的‘家訓’逐漸在官僚階層中形成。2000年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徐其耀因貪汙受賄2千餘萬元,被當地檢察機關批捕後,偵查人員發現其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信中有對孩子的幾條訓誡,實際上就是這種‘家訓’的代表作:
第一、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詢事物的本來麵目。
把探索真理這這類事情讓知識分子去做吧,這是他們的事情。要牢牢記住這樣的信條:對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確的。實在把握不了,可簡化為:上級領導提倡的就是正確的。
第二、不但要學會說假話,更要善於說假話。
要把說假話當成一個習慣,不,當成事業,說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職業,隻不過做官出賣的是嘴。記住,做官以後你的嘴不僅僅屬於你自己的,說什麽要根據需要。
第三、要有文憑,但不要真有知識,真有知識會害了你。
有了知識你就會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是從政的大忌。別看現在的領導都是碩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畢業就去應招公務員走向仕途,那是他從讀書的那天起就沒想研究學問,肯定不學無術。記住,真博士是永遠做不了官的。
第四、做官的目的是什麽?是利益。
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種利益。有人現在把這叫腐敗。你不但要明確的把攫取各種利益作為當官的目的,而且要作為唯一的目的。你的領導提拔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的下屬服從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周圍的同僚朋友關照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別人的你必須給。記住,攫取利益這個目的一模糊,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第五、必須把會做人放在首位,然後才是會做事。
這裏的做人做事你可別理解為德才兼備的意思。這裏說的做人,就是處關係。做事是實際工作,這點會不會都無所謂。做人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網中,成為這個網的一部分。記住,現在說誰工作能力強,一點都不是說他做事能力強,而是指做人能力強。嗬嗬,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過才怪。
第六、我們的社會無論外表怎樣變化,其實質都是農民社會。
誰迎合了農民誰就會成功。我們周圍的人無論外表是什麽,骨子裏都是農民。農民的特點是目光短淺,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須具有農民特點,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遠,你就不屬於這個群體了,後果可想而知。要多學習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個把兄弟什麽的,這都不過分。
第七、要相信拍馬是一種高級藝術。
千萬不要以為拍馬隻要豁出臉皮就行,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賣和好價錢的是極少數,大部分還是做了低層的三陪小姐。這和拍馬是一樣的道理。拍馬就是為了得到上級的賞識。在人治的社會裏,上級的賞識是升官的唯一途徑,別的都是形式,這一點不可不察。
第八、所有的法律法規、政策製度都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
確切地說,執行起來都是可以變通的。法律法規、政策製度的製訂者從沒想到要用這些來約束自己,而是想約束他人。但你要知道,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違反的。什麽時候堅決遵守,什麽時候偷偷違反,讓誰違反,要審勢而定,否則寬嚴皆誤。
以上這些都是做官的原則。現在要仔細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條做到,你就能一帆風順,如果感覺力不從心,就馬上另外選擇職業吧 !
不過,
引:"...然而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上傳統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
--===
"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起自 54運動,尤其是白話文運動的害處遠大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