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碎語

讀書,行路,越想越糊塗......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生拉硬扯說博客

(2006-04-07 10:16:46) 下一個
老朋友帶幾個新朋友來吃飯,剛見麵兒都有點兒拘束,講些諸如您在哪兒做事之類的廢話。幾杯酒之後,再一打聽,感情在座的多半兒都博客。哈哈之後我就想,博客這玩意兒,如今真是深入人心。照這麽發展下去,趕明兒見麵兒打招呼,不問您吃了嗎離了嗎,改成“您博了嗎”得了。

博客(blog),韋氏大辭典上是這麽定義的:Weblog的簡稱,指用網絡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保存下來與他人交流共享的一種網絡日誌。

照我看,這定義一出來就過時了。現在的博客,絕對不隻是網絡日誌,也不僅僅是記錄自個兒的想法和行為。隨便到網上看看,就知道博客文體變化多端,內容不拘,範圍極廣;小說詩歌,讀書筆記,曆史掌故,天文地理,政治製度,社會新聞,奇人異事,幻想傳說,無所不包。博客其實就是想起什麽寫什麽,寫完弄到網上給人看。特點也就兩條兒,一是沒人審閱,想寫什麽寫什麽,二是網上發表,想什麽時候發就什麽時候發。

這麽看來,博客古已有之。《水滸傳》裏,宋江殺了閻婆惜,發配江洲。有一天登上潯江樓,喝得大醉,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於是找酒保要筆墨,寫了一首西江月。我原先說過,粉壁題詩,口頭流傳,也算是一種網。口水網上發表未經審批的文章,不是博客是什麽?可惜宋江的博客讓網警黃文炳同誌瞧出階級鬥爭新動向來,給上報市領導了。一來二去,越鬧越大,博客青年宋江就墮落成為一小撮反革命暴徒的壞頭頭了。 所以呀,沒有博客,就沒有水泊梁山。

這是瞎說。不過,除了粉壁題詩之外,古代有一類著作叫筆記小說,我看也很像博客。筆記小說,“筆記”就是信筆隨記,“小說”呢那是街談巷語。所以筆記小說就是想起什麽寫什麽。東一篇西一篇,前一篇兒侃前朝逸事,後一篇兒沒準就侃狐狸精了。先是寫給自個兒看,覺得像樣兒了,弄成個冊子給別人看。這種玩意兒跟博客一樣,也是文體變化多端,內容不拘,範圍極廣;小說詩歌,讀書筆記,曆史掌故,天文地理,政治製度,社會新聞,奇人異事,幻想傳說,無所不包。既然沒什麽限製,這麽些年,流傳下來的數量不可勝計,整個兒一個隻言片語的汪洋大海。跟現代博客比,缺的隻是超級鏈接和搜索引擎。

最早最有名的筆記小說,恐怕得數《世說新語》。魏晉文人的神采,在它的記載當中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到了唐代,大夥兒吟詩作畫寫傳奇,主要是粉壁博客,紙上博客不太多。宋朝可就不一樣了,各種筆記小說大行其道。《宋史》說,宋人尚文,即便是國難當頭,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君臣上下照樣兒忘不了舞文弄墨。從皇上到草民,“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不動就多少卷,“壘而數之。”這倒好,跟冬儲大白菜似的,論堆兒。“雖其間鈲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繁瑣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派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宋史:藝文誌》)”。 ——這話用來描寫今天的博客,再恰當不過了。

話說宋朝嘉定初年有一個小鹽官兒,負責在寧波附近海邊兒買鹽。光杆兒司令一個,沒有同事;住在偏僻鄉下,沒有文人雅士喝酒吹牛;家在遠方,俸祿又少,沒法把老婆孩子辦到身邊兒來。於是“兀坐篝燈,惟翻書以自娛”。翻書以後幹嘛?當然是博客。他有一段兒閑七雜八的博客,名叫《打字》,專侃宋朝人亂用這個“打”字兒。先引歐陽修說的“打船,打車,打漁,打水,打飯,打衣糧,打撒(換成角絲旁),打黏,打量,打試,觸事皆謂之打”。然後補上了打發,打印,打算,打扮,打醋,打酒,打轎,打嚏噴,打鬧等等五六十個跟“打”字有關的俗語。感情千八百年前的白話文兒就跟今天差不多了。如今北京人管坐出租車叫“打的”,真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光輝典範。

幾年小鹽官兒,晚上翻書翻出一本兒博客來,名叫《蘆浦筆記》,還幫他考上進士,升了個六品小知縣。小鹽官兒跑到六合縣當縣太爺,攢了倆錢兒,就自費把這本博客給印出來了。再後來,《蘆浦筆記》進了《四庫全書》。小人物劉昌詩,要是沒有博客,早就讓曆史給忘了。

元末出了一位陶九成。為了躲避兵火,跑到吳地鄉下,弄一片田地,自耕自種。累了休息的時候,坐在樹蔭下,“抱膝而歎,鼓腹而歌”。有了什麽想法兒,就博客。他的博客方法相當別致:摘片樹葉兒,把文字寫在上頭,然後扔進一口破壇子裏。九成避兵避了十年,攢了十好幾壇子樹葉子。有一天心血來潮,全挖出來,把好的博客挑出來,成書三十卷,就是《南村輟耕錄》。

想從三十卷裏隻挑出一個閑七雜八的例子來,不容易。就看看《木乃伊》吧。韋氏大詞典說,mummy這個詞兒來自中古英文mummie,意思是從幹屍上弄出來的粉末子,當藥吃的。當初看這個解釋的時候,心想,這英國藥比中藥還邪門兒,居然打起死人的主意來了。再看《木乃伊》的原文,翻成現代話,是這麽說的: 回回地界兒,有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願意獻身濟眾的,臨死前不吃不喝,光是洗澡喝蜂蜜。一個多月下來,拉出來撒出來全是蜜。死了裝進石頭棺材,泡在蜜裏封上蓋兒,刻上蓋棺日期。一百年以後啟封,泡得跟蜜餞似的。有跌打損傷,吃一勺兒,立馬兒就好。俗稱蜜人兒,回回話叫木乃伊。

有人考證,中古時代阿拉伯人確實相信從幹屍煉出一種蠟質的玩藝兒來能當藥用,而且借了個波斯字木蜜亞(mumiya,意思是“蠟質”)來稱呼這種屍臘。這個詞兒往西傳,到了歐洲,就成了mummie。於是幹屍就叫mummy。木蜜亞往東傳,進了橫跨亞歐多民族多語言的元帝國,經過類似的字義轉化還有字音演變,就成了木乃伊。至於幹嘛把幹屍弄得跟伊拉克蜜棗兒似的,咱就不知道了。說不定是從“蜜”這個音兒想當然發揮出來的吧。

說到歐洲,早先西方人也博客,不過多半在文藝複興以後。達芬奇的博客筆記,圖文並茂,坦克飛機的圖紙都在上頭,那是眾所周知的。前幾天看尼采傳,才知道感情他也有這毛病。尼采一輩子病病歪歪,動不動就頭疼,來不來就嘔吐。感覺好一點兒,上外頭去散步,一走好幾個鍾頭。好些靈感都是散步的時候得到的。他自個兒說: 我在路上驀然湧現一個念頭,於是很快地用簡單而貧乏的字句將它捕捉起來,以免被溜掉,但是它在字句裏麵振翅掙紮了一番之後便死了。我詳視之下,心裏有幾分明白:我若把鳥抓在手中不放,則怎麽會有快樂可言呢?(《快樂的科學》第二百九十八條:一聲歎息)

甭管死鳥兒活鳥兒,全記在紙片兒上,一段兒一段兒的,前後也沒什麽聯係。起先,他還花好些工夫整理筆記,弄成有條理有前後關係的文章出版。後來幹脆就直接發表博客筆記了。《人性的,太人性的》是他第一本兒博客式的書。裏邊兒一共六百多條兒,每條基本上隻有一段兒,形式跟筆記小說差不多。

回過頭來看咱們偉大祖國,那博客傳統可是“相當地”源遠流長。《宋史》有個統計,開國的時候,全國隻有一萬多卷書。到了宋末,三百年間藏書總數漲到將近十二萬卷。這是廣大宋朝人民附庸風雅舞文弄墨盡情博客的光輝成果。這當中,像劉昌詩那樣自個兒出錢印書的恐怕要占大多數。前兩天網上有人討論宋朝為什麽打不過元朝,那答案說不定就在全民皆博上頭。印刷術出來之前呢,寫點兒玩意兒,想給人看,主要靠手抄。洛陽紙貴的故事,大夥兒都知道。小說博客大全《太平廣記》上有個故事,說唐朝有個監察禦史,文章寫得臭,可就是愛博客。每寫一篇兒,必請人抄出來,大字報似的貼在辦公室大院兒裏,為這還得交 “光台錢”。手下人拍馬屁,捏著鼻子一個勁兒說好。禦史大人愛聽,越誇越寫,結果把錢都花在博客上頭了。

再往前呢,孔老師滿世界亂走,想起什麽說什麽;同學們緊緊跟隨,聽見什麽記什麽。老師死了以後,徒子徒孫兒把記在竹簡和大襟兒上的現場博客湊了一遝子,就叫《論語》。再往前呢……打住吧,再扯就扯姥姥家去了。

博客好,把發表權力從出版局審查局拿回來還給作者,讓我們重新回到自由寫作的環境。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事業甚至婚姻都不是十全九美。唯有博客,完全按您自個兒的興趣嗜好來,最能發揚張顯個性。從健康角度來看,博客又是一種發泄出氣身心放鬆的休息。有這麽些好處,各位看官,您就撒開兒了博吧。

華夏快遞 kd06040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