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告別悲情:中國式傷疤再審視

(2007-04-29 05:18:31) 下一個

                               和訊訪談記錄——近代史是曆史反省的關鍵

2007425,《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博主Shel JeAnns(雪兒簡思)在和訊網上與網友暢談曆史,以下為經整理的訪談稿,部分筆誤已經修改。訪談原始記錄請點此進入>>>和訊朋友圈

 

[主持人] 大家好,這裏是和訊博客訪談,今天我們請到了Shel JeAnns,收藏曆史戰爭文物的澳洲華人女博客。Shel JeAnns,你好,很高興你在工作之餘能抽出時間來與網友做在線的交流。專訪你的預告發出後,很多網友留言,對你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現在訪談正式開始。請網友們不斷刷新本帖,訪談最新回複將出現在第一樓的下麵。

[SHEL] 很高興能和大家在這裏交流。澳洲今天是國定假日——軍團節,類似我們的建軍節,在今天談曆史談戰爭,很有意思。

 

[主持人] 先是一個網友十分感興趣的問題:你的主業雖為金融,學業也在金融、管理與IT方麵,並且作為一名女性,為何你的興趣愛好卻在曆史與軍事方麵? 

[SHEL] 那是我的澳洲史部分, 我的中國史部分是: 讀的是政治學院, 做的是編輯, 理所當然地關心人文。曆史是人的故事, 幫我經曆種種人性的洗禮。 戰爭更是像聚光燈一樣將人性展露出來,是一種極端狀態下的展現,大到民族性格、小到個人品行,都能充分展露。 其實,我的專業、職業、性別,與這些愛好沒有關係,隻有個人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才是與此有關係的。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不會因此就認為自己好像很陽春白雪,那些追求物質生活的,喜歡家長裏短嘮嗑的,我覺得也不錯呀,也值得尊重。

先說說我的筆名吧。我一直沒有取筆名,Shel JeAnns是我的真名。我的中文筆名不是南洲雪梨,南洲指的是澳洲,這是從梁羽生等一批著名文人移民澳洲後開始用的,比較雅致些,雪梨則是悉尼的港台翻譯,我也覺得比較雅。臨時抱佛腳,我取了個中文筆名叫雪兒簡思,是英文名的音譯。大家可以稱呼我雪兒

>>>相關鏈接>>>

>>>"遊戲"是更高等的人生:兼答澳洲小女子為何收藏曆史戰爭文物

>>>澳洲小女子收藏甲午悲情 感奮於和訊網民拳拳愛國心

 

[網友ttyh] 樓主對軍品收藏怎麽看?謝謝。因為滇西抗戰和飛虎隊的緣故有大量當年的物資散落在雲南及東南亞一帶。在去年抗戰勝利六十周年過程,民間的大量藏品參加展出,我朋友中有很多癡迷的人。相反,雲南省博物館的藏品也是來之這些愛好者之手,最有名的收藏家來自騰衝的段先生。我覺得,真實的東西質感很強,很震撼! 

[SHEL] 很有價值的領域, 我現代的收藏不多, 很想結識這些朋友!

 

[主持人] 中國的曆史很悠久,你為何會將晚清的曆史與軍事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呢?

[SHEL] 因為這段時間是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的矛盾都在這一時段總爆發,中 外矛盾、滿 漢矛盾、階 級矛盾、體 製矛盾、文化衝 突等等。這一時期是近代史的龍頭,可惜因為近代以來現實政治的需要,這段曆史都是有意無意地被誤讀了。我想我們要反省曆史,資治通鑒,必須先將晚清的很多問題梳理清楚,抓住龍頭。

 

[網友海水一滴] 以前表現甲午戰爭的一部電影和曆史相差有多大? 

[SHEL] 你說是李默涵演鄧世昌的那部?還是謝晉執導的那部?我覺得兩部都隻在一個角度表現了一定的曆史史實,而且是出於現實需要選取的角度和剪裁。我心目的曆史大片,應該是盡量全麵的——盡管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主旋律影片,西方也有很多,但在表現手法上都很值得我們借鑒,我能理解各國的執 政者對主旋律的要求,但一是不能僵化,二是不能偷懶——僵化是最大的偷懶。

 

[主持人] 有網友問,你搜集文物的主要渠道有哪些?收藏這些文物的總體成本大概是多少? 

[SHEL] 普通的舊版曆史書可以從網上買到,當然不少是要經過拍賣的。但軍事古籍得找專門的軍事書店。還有一些冷門的東西要通過協會聯係。 有些拍賣商也定期有拍賣活動(通常是跨國的, 可以遠程競拍),再有一些高檔的通過個人聯係, 買賣雙方都比較熟悉, 可靠。我在CANADAJAPANHONGKONG JACARTA 有這種聯係。至於成本嘛,當然是很大的,有的時候光一張照片就要好幾百美金,也靠自己掌握。我個人很希望國內的收藏界也多關注這一類收藏,在投資行為之外,做點更有意義的文化傳播和曆史反省。 

 

[網友john_lu] 上次你說一家澳洲最大的中文網站在推你的作品,是哪個網站啊?給你留了言,你沒有回答我。我在文學城找到了你,那裏很冷清,北美的華裔似乎生活的節奏很快,沒人會沉下心來去回顧曆史。。。。。。 

[SHEL] 那位研究南京大屠殺的美籍華人張純如一開始也碰上這樣的情況,但沒有關係的,曆史回顧是需要有時間和耐心的,關鍵是自己要堅持,方法要對路,不能關在書齋裏自我陶醉,像和訊這樣的新媒體的推廣是很關鍵的。至於澳洲那家網站,因為他們還處於收購後的調整期,我不便透露,但應該在5月份會有消息了。

 

[網友何苦來哉] 向雪兒致敬!我也一直對這段曆史感興趣,去年國慶節終於登上了劉公島。感受百年滄桑,心中百感交集。 

[SHEL] 我很希望能再度到當年那些古戰場去走走看看,憑吊先烈,而且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去,讓她們記住自己的根。

 

[網友股路不歸] 我也是個曆史愛好者,我有幾個問題想問(可能有點敏感)一、據說光緒要依藤當中國的顧問,你認為依藤會真的替中國服務麽?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暴露無疑,而戊戌變法失敗後的康梁等人又得到了日本的庇護,該怎麽看這類事,孫的革命本營也是在日本,難道日本也希望中國強大?

[SHEL] 從我掌握的史料看,日本人支持中國並不是支持滿清,他們反而是認為要幫助國人驅除滿人。日本人一直有著文化優越感,認為有義務帶領KOREA CHINA 進入現代化,所以全民都支持所謂東亞共榮。

另外,在我的博客中寫過>>>一篇有關日本人驅除靼虜、恢複中華的文章。在很多日本資料中,包括他們間諜的報告中,都有對如何利用滿漢矛盾的詳細分析和計劃。日本人甚至在和清政府談判中,不同意清政府用中國自稱,爭論了很久。我今後將在這方麵也和大家多探討。

而且,我個人總認為蒙元與滿清對中國來講,就是淪陷的年代。 

 

[主持人] 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博客影響力越來越大之後,下一步打算是什麽? 

[SHEL] 出書,或做電子刊物。已經有些做出版的朋友在出點子,但我希望基於這個博客所出的書,要在叫座的同時叫好,希望能得到出版界更多朋友的指點——我可以考慮給和訊優先出版呀,嗬嗬。其實,我更希望的是能多向國內的朋友介紹這些文物和他們背後所引出的曆史思考,我覺得和國內現在的古籍新讀熱潮相比,這個領域可能更有現實意義,至少能鼓勵入世精神,而不是躲進故紙堆中的逃避 

 

[網友brook_sun] 我還認為,自20世紀初至今,日本和俄國是對中國發展影響最大的國家,始終是中國的威脅。而且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特別是二戰以來的曆史,現在我們更應警惕俄國。您認為呢? 

[SHEL] 同意你說的日本和俄國是對中國發展影響最大的國家,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1945年之前的中國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日俄爭奪為主軸的映射。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總覺得俄國更應警惕,本質上還是在於文化的認同,日本畢竟是同文同種,而且我們骨子裏總覺得日本還是小日本,即使被他占了上風,也能扳回來。

其實,從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說,日本和俄國都是我們必須警惕的。看看他們在日俄戰爭中做的,相互之間可能還展現人道的一麵,但對中國人則都是殘暴異常。

除此之外,我認為統一的韓半島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遠交近攻,鄰居和睦的少,畢竟磕磕碰碰的事情難免。

所以,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去給潛在的敵人做排行榜,真要排,第一位的就應該是我們自己,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沒當老大的日子太長了,而且以前帝國時代做老大,還是講虛麵子,沒有大的實際利益。所以,還是要一方麵強健自己,像鄧大人說的,韜光養晦,別瞎出頭;另一方麵在利益麵前,該出手時就出手,別瞎龜縮著。

>>>相關鏈接>>>

>>>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博客專題目錄:日俄戰爭

 

[主持人] 現在關於李鴻章這個曆史名人的爭議很大,按照傳統說法,他是一個漢奸賣國賊,而近年來,對李鴻章持肯定觀點的人越來越多。請從你的角度全麵評價一下李鴻章。 

[SHEL] 要對李鴻章作全麵評價,我認為我還太年輕,這裏隻是表明我看人的角度。

1、在中文裏,是個扭曲、偏狹的形象,誰用這個來形容李鴻章,那一定是他帶了扭曲的眼鏡。李當然也做了錯事,但無論如何也夠不上扭曲,偏狹的形象。李有著很多substance,行事為人帶著integrity ——西方人尊敬有integrity的人,這個詞涵義很深,中文裏近似的概念是堂堂正正。堂堂正正的人也做錯事,但勇於承擔。

2Leadership 的分類很多,我這裏提一下Visionary型和Transitional型。 Visionary是那種有洞見的人,可以論道,激發其他人。Transitional是務實型,有執行能力。如果哪個人在其中的任何一方麵很有作為,他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他兩方麵都很有作為,他是一個偉人。李就是這種兼而有之的人。他對中國未來的前瞻,身體力行地帶領中國的現代化,是抹不去的。既開拓又維護, 別人很難達到他的高度。 

3、從性格特征上看,李有著非常人的見識膽魄,卻沒有英雄的蓋天豪氣 (我不是把他比作英雄,他沒有提升民眾精神的能力),他不是一個像嶽飛那樣的強勢人物,不會咄咄逼人,不會強行推行自己的意見,不會把自己放在聚光燈下。 很有幕後控製能力 

4、這種全盤控製能力來源於李那個工程師般的精確計算的頭腦。他的思維很係統化,既看到森林(全貌),又不放過細節。這點幫助他維護和擴張他的勢力。 

5、對於他隻顧保存自己實力而在中法戰爭中袖手旁觀,在八國聯軍時搞東南互保,現代人罵的很多。如果換到現代史階段,那是殺頭的罪。可是當時為什麽不是這個下場?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是到19世紀末才出來的東西,中國以前沒有國家觀念。國家這個詞是個主權概念,從西方引進的(以前中國都稱天朝)。如果你對這個國有主權,敵人侵入了國家的某個地方(並沒有直接對你),你認為就是侵入了你的主權,所以你會抵抗。那個時候不是這樣的。那時的中國政治不講主權,政權是滿洲部族的,臣民隻是需要踐行對皇上(他代表的政權)的職責(當然也有陽奉陰違的時候)所以敵人侵入了天朝的某個地方,你不會認為是侵入了你,隻有直接搶奪了你的家園財產你才會抵抗 (受皇命的將士除外)。所以李認為他保護皇家艦隊、不去投入到必輸的無謂的戰爭中,也是一種職責,這是他對職責的另一種解讀方式(皇權有私心,他當然也用了私心來解讀) 

>>>相關鏈接>>>

>>>李鴻章究竟被誰逼死 法國漫畫道盡孤臣辛酸

>>>日本看李鴻章求和:敗餘來仰聖恩隆 不似平生傲慢風

 

[網友rui929] 請問你對去世華人張純如的評價,她在您心中的地位?大陸人民應該為她的悲壯做些什麽?

[SHEL] 我非常尊敬張純如,她可以說是個大英雄,十分難得,她是完全在西方的環境中長大的,卻依然有這樣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她好象說過一句話:忘記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這話有道理,但我覺得不夠,應該加上一句:忘記被屠殺的原因,一定還會被再次屠殺。

我也收集過旅順屠殺的文物,那種心理的折磨的確是很大的,我很能理解她的研究對她的心理造成的巨大影響,這是個悲劇。我和她的研究方式和方向有很大區別,我自己本科是學政治的,本科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兩德統一對歐洲的影響,可能是受本科的影響,我喜歡所謂的大曆史研究,細節當然要去探究的,但不能沉溺進去。

至於大陸人民應該為她的悲壯做些什麽,我想這個問題太大了,真想為她做點什麽,那就過好自己的日子,也不見得人人都去研究曆史,如果要碰曆史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麽,多反躬自省。中國每個人都能過好日子,有尊嚴的活著,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尊嚴可絕對不是隻對外的麵子,不是那種一人為剛萬夫柔,那麽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還可能再被人家欺負嗎?我們的後代才不會再為我們的曆史落淚。 

 

[網友rui929] 海外(澳洲)研究曆史的氛圍與便利條件?海外優秀史學者身上值得借鑒的品質與素養?

[SHEL] 從資料來說,海外的中國近代史資料比國內豐富,原因一是國內戰火頻繁,很多毀於戰火。二是國外在檔案整理和管理方麵係統化。西方把檔案管理作為一門學問。中國現在開始大量引進海外的資料。

從接觸資料的便利來看,很多圖書館都對外開放,你不需要是某方麵的專業人員才可以接近這些資料。看書的人對圖書都很愛護。而且我可以看到很多國家的期刊圖書資料,通過電子檢索的方式。像康奈兒、哈佛、劍橋等大學的論文都可以看到。我在這裏碩士畢業全職做金融工作以後,業餘時間也還在一樣在看各個地方查到的資料,感覺像是在FULLTIME讀書。

海外的史學者,不管是不是優秀,有些共同的品質,比如critical thinking and lateral thinkingCritical就是不會盲目相信任何定論,總是要從其他角度來驗證.Lateral thinking是跨學科,跨國界。跨文化的。很多史學者通常都是人文學科的通才,懂法律,政經。

 

[網友海水一滴] 林則徐禁煙(焚燒鴉片)正麵影響大還是負麵影響大?為何我們在1981年之前一直種植和收割鴉片? 

[SHEL] 林則徐禁煙,近來有了些反對意見,大家心理上有點接受不了,但我認為至少有益於多角度重新思考。我個人覺得,林則徐禁煙還是正麵意義更大。實際上禁煙事件不僅挑開了在鴉片這一暴利行業中的滿漢矛盾(滿人獲得特許)——這我們以後詳談,也在與西方的對抗中第一次覺醒過來——盡管比較痛,代價比較高。

 

[網友rui929] 對當前日本當局與日本民眾對待曆史的態度有什麽評價?為什麽有愛我者甚過同胞、忤史者多如毒草的感受?

[SHEL] 一方麵,日本當然是我們的仇寇,百多年來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因為中國自身內部的爭鬥,導致對日本的清算沒有完成,半途而棄,這種所謂的仁德,當時或許讓日本人很感動,但時間一長沒準也成為人家看不起你的原因之一,因為你連這樣的血海深仇都輕易放棄了,說起來是以德報怨,但我想日本人和我們一樣清楚,主要還是我們自己內 鬥造成的,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但很多時候不僅不能外禦其侮,反而招來外侮。說到底,現在人家對我們的輕慢,也是我們自找的,因為我們連自尊自重都沒做到,一個弱者去顯示什麽胸懷,真正是打腫臉充胖子,人家當笑話,這點,毛蔣兩位是有責任的。

我總認為,我們在不斷敦促、敲打日本人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客觀地看待曆史、看待自己,其中的關鍵點就是要反省為什麽我們自己老成為悲劇的主角。為什麽我們老被人家欺負?為什麽我們連欺負人家的實力甚至欲望都沒有?——這可不是什麽大國沙文主義,國際社會還是叢林生態。我十分反對單純的控訴,那樣的心態還是弱者心態人家真不肯道歉,真願意改曆史,咱們還有比抗議、比漫罵更管用的辦法嗎?多去想這個,才是重要的,必要的時候向我們的死敵學習學習,這連臥薪嚐膽都談不上,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網友john lu] 關於高升號事件,我以為雖展示了日本外交及國際法運用層麵的成功,但其意義算不上十分重大。畢竟,即使最終結論是錯在日本,日本也隻需對英國做出賠償及道歉即可,對戰爭的進程及結局不會有絲毫影響。清政府對於國際法的運用也並非完全外行, 清政府後來一手策劃的三國幹涉還遼更能體現出清政府的外交智慧。所以個人以為,日本的外交及法律勝利仍然隻是弱國無外交的延伸而已,不能說明日本在這方麵強於清政府。

[SHEL] 法律隻是政治的一種特殊形態,尤其國際法,如果國際法領域認定是日本錯,其實不隻是在法律上認定,而是在政治上認定,那一定會有國際間的強大的幹涉,這種幹涉,當時的日本是承受不起的。而英國正是因為早已決定在政治上利用日本,所以,在高升號上也放日本一馬。否則,畢竟東鄉攻擊的是英國旗下的英國船,這個善後還是難了的。 所以,所謂國際法的成功,本質上還是利益合縱連橫的勝負。至於說日本的外交算不算成功? 想一想為什麽日本敢挑起日俄戰爭。

>>>相關鏈接>>>

>>>高升號事件:黃海上的三國演義(係列)

1中國陸軍大海難:日本人下毒手 歐洲人伸援手

2強權就是公理:甲午誰先開槍重要嗎?

3日本人屠殺落水中國官兵:又一羅生門史實

4強盜有理 偷襲無罪:日本人耍弄大英帝國?

5德國貴族浴血抗日在中國:大清朝的國際主義戰士

6外交:日本的另一把武士刀

 

[網友] 我從所看到的較新的資料中得到一個觀點:日本侵略戰爭的發動和戰爭形勢的演變,與日本當時國內的政治形勢和政治軍事體製有極大的關係,軍部和內閣的分立,軍部在戰爭行為中的主導地位,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我還是覺得這無法清楚的解釋日本發動的戰爭是一個舉國參加的戰爭?為什麽天皇和日本全民都狂熱地參與其中?到底是日本文化決定,還是體製決定的?

[SHEL] 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日本整個民族一直有一種危機感,不少學者認為這就是地理環境造成的,爭奪生存空間。實力強的時候,就會張揚出來;實力弱的時候,就會低調一些,至於國內的政治形勢,無非是導火線而已,而其政治軍事體製,則是一種製度保障。

深層的原因來源於曆史文化:

- 幾百年來政治領導地位的寡頭集團(武士背景)換了幾批, 但寡頭政治的政府運轉原則沒有改變;

- 一些在經濟上占領導地位的寡頭集團的成員常常是政治寡頭集團的成員(當然也是武士背景)

- 幾百年來封建勢力的對民眾的控製支配方法和能力

- 關鍵是他們都十分擁戴天皇。

這些保障了日本調遣全民的高效性 (即便不是戰爭,日本人在投入其他事情時也很有效率)

在戰爭文化上,武士受到很高的尊崇。 Hirohito spent his entire childhood in the presence of military tutors and heroesHis education was planned and administered by military figures。裕仁的童年教育都是由軍人給他安排的。日本孩子從小接受的訓導就是要聽穿軍服的人的話,皇太子也不例外。有次乃木問裕仁他是怎麽來上課的,裕仁說天氣好的時候走路來,下雨的時候坐轎子來。乃木就說,下雨的時候,你可以光著腳走來,就不怕把鞋弄髒了。皇太子照辦了。戰爭對於日本人,就好象中國讀書人的考場,可以成就武士們的武士精神。 武士對於日本老百姓, 就好象讀書人對於中國老百姓。中國老百姓不管有沒有識字,對讀書人都是從心底自發地頂禮膜拜,不需要政府的什麽規定。在中國,如果有新聞報道哪個專家學者酗酒嫖娼,那是對讀書人的很大辱沒。同樣,要日本武士承認屠戮有錯,那是對武士的辱沒。所以日本很難為戰爭行為道歉。

從明治以後,日本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覺得自己是亞洲的leader 楷模,要帶領朝鮮走上獨立,要讓中國從滿清統治中解放出來。這使日本全民肩負高度的曆史使命。 

以上是曆史文化分析,但如果老是從文化角度分析,會很虛無。不管什麽文化,都是為了利益,而列強中,文化差別很大,所以,強盛的關鍵不是文化的差別,而是文化等等與利益訴求的結合程度和效果。如果曆史文化找到其最佳的利益訴求渠道(就是現實的形勢和體製等等),就會帶來現實的強推動力。中國在毛時代時,外向性也是很強的。 

 

[網友] 近代曆史,中國從相對落後的狀態,被文明程度較高的西洋及東洋用大炮打開了大門,一方麵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恥辱,一方麵迫使我們進步,現在我們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大家庭,我們在探討曆史真相的時候如何避免鼓動民族複仇情緒?我們是不是要適當的加大反對戰爭的宣傳?雖然曆次對外戰爭我們都是吃了虧,雖然目前我們的軍事裝備還不是很先進,但是現代社會,我們並不存在戰爭風險,這個你同意嗎? 

[SHEL] 1中西對和平的理解不同。PEACE 在英法的詞義裏是agreeing to stop a conflict or war,表現的是the joy at the news of cease-fire,一種暫時的狀態。 而中文的和平指harmony協調和tranquility寧靜,多是靜態。

2、中國的文化從漢代以後帶有濃厚的農耕色彩 (當時是先進的,福兮禍兮?)。這種農耕文化把和平做為社會的UNIVERSAL LAW或至善,把戰爭看做一種惡。西方文化還沒有褪去狩獵色彩,戰爭看作是社會的常態 (性惡論,戰爭這個惡並不比其他的惡更惡)。所以他們會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外交戰場和彬彬有禮的談判桌相比,沒有哪個更善,哪個更惡,所以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戰爭,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沒有中國人的羞答答。和平雖然被戰爭破壞,但也由戰爭帶來。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這種動態觀有別於中國的靜態觀。 

3、照西方人的看法,戰爭是個武器。但戰爭是個雙刃的劍,隻有道行高深的人可以玩好它,否則隻會給自己帶來內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要反對那些沒有能力的人發動戰爭、提倡戰爭,但不能反對戰爭這個武器本身。戰爭是外交,國際上誰敢放棄這個手段? (當然也有人挑起戰爭情緒來轉移視線)

4、由於戰爭是個利器,為了平衡西方文化對戰爭的平常觀,他們開始引進中國先哲的觀點,要用喪葬的心情對待它(《道德經》),這隻是為了減弱他們的暴性。但並不說明中國的戰爭觀就是宇宙間的最高真理,相反中國也要引進西方的戰爭觀來減輕我們的軟性,對戰爭不能怕,但積極準備並不是鼓動戰爭。

 

[網友czgs] 假如戊戌變法成功,中國會怎樣?  

[SHEL] 很遺憾,戊戌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家說秀才謀反三年不成,康有為和光緒帝太浮躁了!鄧大人說,摸著石頭過河,這是穩健的,也是唯一可行的,這就是政治智慧的區別

說立憲,有人總希望可能成功,其實失敗是必然的。康有為認為,一個國家隻要能立憲,有皇帝也無傷憲法(這在其他國家是可行的)。他以為隻要皇帝聽從, 變法就能成功。問題是,掌握主權的是滿洲部族,如果把主權放到除滿人以外的全民,那不是動了滿清的根基了嗎?所以就算皇室的人都同意變法,整個滿洲部族難道接受嗎(皇室並不等於整個滿洲部族呀)?出路隻有革命! 

[網友czgs] 難道變法不是為了維護清的根本利益嗎?為什麽滿清就不能接受呢?

[SHEL] 變法的動機固然也是為了滿清的利益,但前提是要滿洲部族同意分權。

 

[主持人] 你曾在文章中分析:日本的英雄是進取型的,而中國是的英雄被動型的。造成這種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麽? 

[SHEL] 直接的原因是雙方不同的軍事戰略。中國通常是防守,日本通常進攻。更深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利益的驅動或製約

1、經濟上:對於中國來說,富有四海,進攻的利益收獲不大,邊際成本高,得小失大。日本則因為局促在一隅,進攻得到的邊際效益很大,嗬嗬,無產者失去的隻是鎖鏈,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他們沒有包袱。

2、文化上:中國早就進入農耕社會,文化中和是至善,追求圓滿和諧,戰爭是惡的,不能打第一槍。秀才狀元的地位比軍人高。歸結到底,還是太平日子利益大,動蕩的時候大家風險過高。而日本文化中,戰爭是手段,成就武士精神,結果來JUSTIFY手段——或者說就是不擇手段,軍人受到尊崇——或者說實力第一,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 

3、 政治上:中國一旦得了天下,就壓製軍隊,不讓軍隊有作為,因為槍杆子裏出政權,掌權者得了天下就對外患上軟骨症、對內成為迫害狂,寧贈外人不予家奴,因為家奴往往會要你的命。日本幾百年的軍人政治曆史,但皇室一直都沒有動,這為明治時搞立憲也準備好深厚的群眾基礎。還有,就是當年中國的立憲派都分析的,因為中國是專 製政體,人民不是國家主人,缺乏動力。 

>>>相關鏈接>>>

>>>一人為剛萬夫柔:中國英雄PK日本英雄(上) (下)

 

[網友唐念青] 不知道是否能簡單介紹以下你自己的生活呢,我知道這個問題有點八卦,和曆史收藏也沒關係,但我相信很多朋友想了解,簡單些就可以了,嗬嗬!

[SHEL] 我的個人情況: 辣不怕,累不怕,時時參加悉尼的半馬拉鬆長跑。 種花種菜近專業水平,做飯做菜很有專業潛力,讀書作文準學者狀態,偶爾動手加工自己的服裝。我喜歡的音樂是近代的吉它曲Concierto de Aranjueza blend of classical and popular in both form and emotion,這首曲子很像我的性格。很多人要到四,五十歲才了解自己,我很幸運,不用等到那麽晚。影響我性格的幾個重要地點是: 北京(視野),杭州(風雅),重慶(體魄),西藏和悉尼(精神)。

 

[網友海水一滴] 中國近代曆次對外戰爭中失敗,主要原因是不是中國人素質較差,特別是不具備科學觀念,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何物? 

[SHEL] 這個原因實在太複雜了。但我在日本不少文件中,都看到日本軍人對清軍精良裝備的羨慕,和對其低劣戰鬥意誌的蔑視,這樣的反差在戰爭初期令日軍十分困惑。日本人也對清軍的戰術水準之低大感困惑。 

 

[主持人] 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勢力。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清朝與國外列強抗爭的結果將會是什麽樣的?反之,如果太平天國運動成功推翻了清政府,那麽中國將會朝什麽樣的方向發展? 

[SHEL] 海外史學者經常把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西方叫做亞羅號戰爭(Arrow War)放在一起,因為都是起源於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太平軍和西方列強都分別用武力來對抗清政府,但清政府通過貿易上的退讓,獲得了列強支持,從而使自己的死亡緩刑50年。 

從純粹軍事的角度看,如果太平軍與列強聯手,清廷隻有死路一條。但因為準許鴉片貿易的合法化,其實就是毒品交易合法化,清廷成功地將太平天國和洋人分化開,並讓他們互相對立,最終導致太平軍的失敗。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大成果就是確立了此後50年一直不變的貿易模式。

說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勢力有點模糊,確切地說是沉重打擊了滿族控製政權的勢力(漢人地方武裝顯示實力),但國家卻是險中求生。那些鎮壓太平天國的經驗也成功用在平定其他的叛亂上。更重要的是中國開始了緩慢的軍隊現代化過程(持續到現在),出現了湘軍和淮軍第一批本土化的現代軍隊。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清朝與國外列強抗爭的結果,估計應該還是和兩次鴉片戰爭類似。八旗軍隊根本不能抵抗列強的進犯,最終還是要退讓、割地等。 這個過程可能來得更快些,也輪不到日本來進取朝鮮、滿洲了。

要說明一點,海外研究晚清曆史有幾條重要的線索,一是鴉片(一直影響到20世紀中葉),二是民族矛盾,三是列強的利益調整 另外加上清朝的自強運動。 從這幾點來看,太平天國都排上了。

至於說,如果太平天國運動成功推翻了清政府,那麽中國將會朝什麽樣的方向發展?,曆史無假設,但這倒是一個好的小說題材。如果我們將它當作一個頭腦遊戲,我認為,考慮到太平天國對鴉片的嚴禁,考慮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為毒品貿易毫不掩飾的保駕護航——第一次鴉片戰爭不是為鴉片,而是中國的鷹派將貿易和鴉片一同焚毀了,列強對這個新政權一定是不滿意的,會用武力幹涉。再考慮到軍事力量的懸殊,這個新政權即使不被推翻,也可能處於流亡狀態,中國便可能被列強瓜分為幾大部分,沒準就像他們在非洲做的那樣,直接拿著尺子在地圖上劃直線,當然,他們不會直接來瓜分,會扶持一些傀儡政權,目的就是確保他們的貿易利益和戰略據點。 

>>>相關鏈接>>>

>>>洪秀全和曾國藩合演雙簧 太平天國"鯰魚"推動漢民族解放

 

[主持人] 甲午硝煙消散還不到十年,馬關條約字跡未幹,台灣軍民還在血泊中抗爭,為什麽當時中國朝野那麽強烈地主張聯日拒俄呢?為什麽那麽多的中國青年會選擇日本去學習自強之道呢? 

[SHEL] 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是博士論文的題目。甲午戰爭,說白了就是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國沒保住自己的屬國朝鮮,反倒把日本人引進了國門。其實,真正被甲午戰爭震撼的,主要是知識份子,那種天朝上國的感覺一下子被打破了,反彈很大,但都是比較POSITIVE 的反彈,所以後來形成學習日本的高潮。一般老百姓,並沒有感到自己是亡國奴。其實,中國人那時候不是很有國家概念的。當時民間對日本的仇恨並不深,在八國聯軍時期,中國人手裏搖的最多的是日本旗。和我們現在舉國對日本的仇恨不一樣,此一時彼一時也——二戰期間日本人實在是在中國做下了太多的孽,當然要收獲仇恨。

台灣那時在清朝被列為禁地,與大陸往來很少,大陸老百姓對割台沒有知識份子那種反應。其實,蒙元和滿清,在當時不少有革命思想的人看來,都認為是中國民族淪陷的時期。所以,關於甲午後中國的聯日拒俄潮流,真要簡單梳理一下,應該還有其它幾大原因: 

1、種族原因:中國與日本畢竟同文同種,希望黃種人戰勝白種人,而且日本在種族團團方麵,宣傳成效很好;

2、政治原因:甲午之後,整個中國被震驚,相當一些人看到了中日區別在於立憲與專製,希望能推動立憲,沙俄是和中國同樣的專製國,日本如能戰勝沙俄,將再一次雄辯地證明立憲的意義。所以,在立憲派眼,日俄戰爭不僅是黃種與白種、亞洲與歐洲、小國與大國之爭,也是立憲與專製之爭

3、兩害相權:我們不少曆史分析認為,日本在日俄戰爭對中國極盡欺騙,但大家其實都不是傻子,關鍵還是日本人看準了中國的利益點,不斷地聲明對中國沒有主權要求,而當時,東北實際上已經淪於沙俄之手。

4、留日學生:甲午戰後,深受刺激的中國開始派大量留學生赴日學習。 1905年,在日本的留學生就有將近萬人,是當時中國在海外的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他們深受日本影響,秋瑾就寫過明治天皇雄武姿的詩句。日俄戰爭時,留日學生組織了拒俄運動,主觀上當然是愛國,但客觀上的確是幫了日本的。當時有本很有名的雜誌,是蔡元培等人創辦的《俄事警聞》。留日學生中自然有不少人是親日的,加上日本人一直在灌輸關注中國的發展、關注亞洲團結的觀念,對這些中國日後的精英分子還是影響很大的。其實,日本人在製定征清策的時候,也把包括挑動滿漢矛盾等作為一大重要戰略,以便在其中漁翁得利,日本是當時最大的反滿基地。

至於中國留日潮,也主要是甲午戰爭的刺激超過任何一次外敵入侵,因為這是我們一直看不起的日本人,所以反彈更為激烈,榜樣的力量更強。加上同文同種,日本政府也鼓勵吸收中國留學生,所以形成留日高潮。我總覺得,這麽多人喜歡到日本,也和中國人喜歡走捷徑有關,學西方太累,而學日本、或通過學日本來學西方比較快捷,日本的很多蘭學(西學)著作都成為中國直接搬用的藍本,所以我們現代漢語無論在詞匯還是句式等方麵都深受日語影響。

我希望能抽點時間將這個話題寫成相對比較充分一點的文章再和大家細細交流。

>>>相關鏈接>>>

>>>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專題目錄甲午戰爭

 

中法戰爭也證明了20年自強運動的失敗

[SHEL] 中國對甲午戰爭的反響很大,其實從曆史上看,中法戰爭是個重要的裏程碑,那時清朝采取的進攻戰略,在陸地上打了勝仗,但由於法國海軍控製了海上貿易線,結果中國在經濟上損失了上億兩,是戰爭支出的好多倍,所以在海外的眼裏,中國是打了敗仗。這場戰爭啟動了多米若骨牌,從此開始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邊緣屬地的潮流,而日本從此盯上了KOREA。中法戰爭也證明了20年自強運動的失敗。 

 

[網友] 再提個問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甲午戰爭中有何弊端?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上多次被外族征服過。 

[SHEL] 我想,簡單來說,根子上就是梁啟超那七個字一人為剛萬夫柔—— 單就戰爭來說。如果擴大到政治,更複雜,中國沒有真正的軍人政權,今後咱們慢慢探討。

>>>相關鏈接>>>

>>>一人為剛萬夫柔:中國英雄PK日本英雄(上) (下)

 

[網友seneca_to] 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百日維新卻不可避免的失敗了。你是否覺得根本原因在文化上?

[SHEL] 日本天皇是全民的天皇,不是哪個部族的。而中國的皇帝卻是屬於滿洲部族的。錢穆先生對此有很深刻的分析。

(完全讚同網友所補充的以下意見:滿清是個部族統治,以皇帝為代表的這個政權,並不能得到全體國人的擁戴。如果當時的漢人果然認為滿清隻是占領者,清政權對中國來說是淪陷,那麽,這樣的變法就不僅僅是得不到滿清內部的一致讚同,而且更得不到漢人的支持。反觀日本,即使天皇被靠邊站的幕府時代,天皇還是所謂萬世一係的,還是全體國民而非某個部族的領袖,民心士氣容易凝聚。

 

[主持人]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裏結束了,感謝Shel JeAnns作客和訊博客,也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參與,謝謝!再見!

[SHEL] 十分感謝和訊編輯和網友們對我的厚愛和支持.

我是115正式在這裏建博的,說實話,我開始以為我的收藏和為收藏而寫的這些小品文,在如今拜金主義盛行的中國、在娛樂至上甚至身體寫作的中文網絡中,將會隻是很小眾的愛好,此前在其它地方短期開博的遭遇似乎都說明了這一點。但到和訊後,這裏的溫暖,讓我真正地感覺到,我這麽一個默默收集曆史文物的華人女子,盡管在萬裏之遙的南半球,也並不孤獨。秋瑾說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裏度春風,我也有同感呀。

最後,祝福和訊網,祝福各位朋友!

 

2007427整理)

[版權聲明]本博客(包括但不限於中國之和訊北美之文學城)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書麵許可不得轉載。已獲轉載許可者,需在轉載中附帶禁止再轉載之聲明。版權事宜歡迎在此博客中留言征詢或聯絡sheljeanns@sohu.com。本博客於每周三、周日(澳大利亞時間)更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