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淡”以養生

(2009-04-05 19:26:36) 下一個
 淡者,淡泊、淡遠、清淡、恬淡、平淡是也。古往今來,中國人對於“淡”,可謂是情有獨鍾,別有厚愛。   “淡泊以明誌”,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見天真”,則又是藝術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們的美食之談;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則又是謙謙君子們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燦爛之極歸於平淡”,東坡居士在給其侄兒的信中,曾將此闡釋得十分透徹: “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其實,人生中的“淡”亦是與之相通的。在痛飲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後,自然就體悟到了“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倘若追根窮源起來,這種以“淡”為貴,“淡”以養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學說。老子即已提出“恬淡為上”、“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音樂和美食,可以使過往的行人為之駐足,而“道”的表達,卻平平淡淡像沒有味道。老子的尚“淡”觀又得到了莊子的繼承和發揚。在這位曾為漆園小吏的大思想家看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既是“萬物之本”,又是養生之道,而“淡然無極”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藝術了。老莊的這種以“淡”為貴的思想,後來在陶潛、王維等人的創作中和司空圖、蘇東坡等人的理論中得以完善、發揮,積澱在我國世世代代人民的審美、藝術、飲食、養生,乃至娛樂、交友等日常生活中,以巨大的張力製約著人們的生存哲學和價值取向。  眾所周知,中國人曆來提倡吃素食的飲食習慣,便是導源於這種“淡”以養生的道家思想,以為吃素能修心靜性,可以達到清高潔淨的理想境界,可以頤養天年。我國古代的醫學家或養生學家都強調“飲食宜清淡”,認為“味過於鹹,則脈凝而血變色”,“高粱厚味足生大疔”。具有道家思想的管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提出“ 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節”就是節度與節製,吃飯要定時定量,不過饑過飽,不過熱過冷,不暴飲暴食,食物種類要調和合理,葷素搭配,不偏食等,講的都是“飲食有節”。“節欲之道,萬物不害”,你倘能控製自己的嗜欲,萬物自然就不能傷害你了。  有趣的是,我國古人提倡的“淡”以養生,“飲食有節”的養生之道居然為現代醫學證明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據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克萊夫·麥凱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用飲食限製的方法來延緩大鼠的生長。他將大鼠分成2組:1組飲食不受限製,另1組控製在一半左右,結果未喂飽的大鼠卻生長得十分健康,有很漂亮的皮毛。這一實驗表明:“飲食有節”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養生重在“養心”,健身重在“健腦”,這是許多老壽星的經驗之談。莊子有雲:“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寬闊而勇敢,氣機寬舒而通達,形體安定而不遊移,專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利益當前,不受誘感,災害臨身,毫不畏懼,心情寬舒,仁愛在懷,自然可以自得其樂,意氣的運行,有如在天空飛翔一樣的自由。現代科學也已證明,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緒,有害於人的生理機能,影響人的壽命。《黃帝內經》開宗明義第一句便是“百病從心生”。故而為人心胸狹隘,神情抑鬱,處事急躁易怒,爭勝逞強,都易誘發高血壓、心髒病,易“ 不壽爆發”。常言道:“嗜欲深者天機淺”,說的就是過分強烈的欲望,不但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而且是“養生”之大忌,因為他沒有能悟得養生之“天機”所在!  有一首歌叫“平平淡淡才是真”,頗有個中真諦;細細想來,滿桌的美酒佳肴未必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隻是那些能使你延年益壽的粗茶淡飯;而才智卓絕,風雲一時的人物,亦未必是人間的聖者、“至人”,真正的“智者”卻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卻心寬壽長者。故而“淡”為貴,“淡”以養生說到底並非隻是為生命的延長,更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推薦一個網站:百拇醫藥網(生活保健、專業資料、中醫藥傳播) http://www.100md.com?cid=larrysong豬豬手機書http://www.zzmo.cn/?fromuser=larrysong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