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被譽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其主要部分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研究價值不可估量。同時,雖然它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但是也不乏飲食養生之道,其中最值得推崇的當是飲食有節。
一、 限食的好處
飲食有節,即飲食有節製,不暴飲暴食,同時也不飽食,飲食有節可以延年益壽,開篇就提出了這個觀點,“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鈍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文中認為古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飲食有節。
我國古代很多大家也都推崇此法。《呂氏春秋》記載:“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為五藏之葆。”“葆”字的意思是安,就是說要注意掌握進食量,不可食之過飽。南北朝時道家著名人物、醫藥學家陶陶居曾寫過這樣一首詩:“何必餐霞服大藥,妄意延年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將安樂。”“餐霞”、“服大藥”,是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常用的兩種方法,陶陶居這首詩歌勸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麽長生不老藥,還想靠那些東西益壽延年,壽比龜鶴。宋代詩人陸遊曾將節食的好處凝練成一句詩:“多壽隻緣餐飯少。”明末宿儒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話:“飲食約而精,園蔬逾珍饈。”飲食約而精,就是指飲食要簡單。並指出園蔬勝過珍饈。從營養學觀點看,飲食不宜吃得過飽,也不宜太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素為主,葷素搭配,七八成飽,最有利於健康。朱柏廬這個觀點是符合現代科學養生原理的。清代醫家石成金也指出,人們要想長壽,就必須“以食半飽法定自輔”。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科學家首先在動物實驗中得到了證實:上世紀30年代著名營養學家與老年學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克萊德·麥卡教授完成了一項有名的實驗。一組小白鼠限製熱能攝取量,但保證其它營養素的攝入;另一組則自由進食,不加任何限製。結果自由進食的小白鼠,175天骨骼便停止生長,兩年半內全部死亡;而限食的小白鼠1000天後骨骼還在繼續生長,活了3~4年,腫瘤發病率也低得多。這就是老年醫學研究中的“麥卡效應”。
日本東海大學醫學部的田爪先生曾將試驗用老鼠分成兩組,一組讓其吃飽,一組隻讓吃八分飽。結果發現八分飽組的平均壽命是飽吃組的1.6倍。日本的古守豐莆先生曾調查過著名的“長壽村”山梨縣崗原,並考察了村裏的那些長壽者的飲食生活,他在其著作《長壽村崗原》中強調:少食、粗食可以說是長壽的秘訣——少食向你保證長壽;由於體內毒素的排泄,少食使頭腦變得明晰,記憶力和判斷力增強;少食還減輕了內髒器官的疲勞,使所需睡眠時間變短、身心清爽、不易疲勞;由於體內毒素的排泄,少食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皮膚變得光潔、美麗;少食還可最低限度地減少食品公害的傷害等等。
科學家發現,適當減少食量的動物生命力特別旺盛。最近,瑞士的研究人員用減少熱量攝入等特殊措施,也使老鼠、蒼蠅的壽命延長了1.2倍。
科學家在人群調查中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據世界衛生組織老齡委專家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經濟條件下的25個國家的1250名百歲以上的老人中,70%以上的老人有節製飲食的習慣,而且具有不偏食、不暴飲暴食,以攝取清淡和低熱能膳食為主的特點。由此表明,節製飲食有益健康長壽。在肉豐魚盛糧菜充裕的小康社會中生活,節製飲食延年益壽的養生之法就顯得更為重要。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阿魯恩·魯伊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如果人類采取“少吃”的飲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壽命增加20%~30%。節食能使人健康長壽的事實,還引起老年醫學和老年生物學家們的重視。
前蘇聯通過對4000名長壽老人的調查,發現壽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少食,每餐隻吃半飽。
二、 飽食的危害
該書多次提及飽食的危害,如“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
我國古代很多大家也都意識到了飽食的危害性。孔子主張“食勿求飽”;《管子》也記載:“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西晉張華在《博士誌》中就有“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的記載。隋唐時代的醫學家孫思邈活到101歲,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飽食確有其危害性,具體如下:
1、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日本醫學家甲田光雄研究發現,長期飽食,導致消化不良,過剩的食物在細菌作用下發酵、腐敗,產生各種有害毒素和氣體,如吲哚、組胺、氨氣和硫化氫等,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2、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這是因為長期過量進食或暴飲暴食,會使身體內的血液,包括大腦的血液大量調集到胃腸道,造成大腦供血、供氧相對不足。若主管胃腸消化的神經中樞——植物神經長時間興奮,其大腦的相應區域同樣會興奮,這就必然會引起語言、思維、記憶等區域的抑製,從而影響智力和記憶力,甚至會誘發老年癡呆症的發生。日本有關專家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性癡呆病人,在他們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過飽飲食的習慣或身體肥胖。
3、加快衰老,人體細胞代謝超負荷運轉,老化加快。經常過量飽食的人,體內營養積聚過多,細胞膜增厚,會使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敏感性降低,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加速衰老。目前,一些研究者對限食使人長壽的科學道理的解釋是:限食長壽與“活性氧損傷理論”有相同的含義。活性氧在人體皮膚及各種髒器的細胞內形成老齡斑,使皮膚粗糙,失去光澤和彈性,就會導致細胞損傷,引起疾病和衰老。
4、導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晚餐吃得過飽,及平常喜愛吃過甜、過鹹、過膩食品的人,因攝入的總熱量遠遠超過機體的需要,致使機體脂肪過剩,血脂增高,導致腦動脈樣硬化,並且還會引起一種叫“纖維芽細胞因子”的物質明顯增加,這種物質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脂肪細胞增生,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一方麵由於長期飽食,大腦內生長因子增加,就會導致腦血管硬化。墨西哥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暴飲暴食的2小時內,會使血管梗塞的危險性提高4倍。與精神緊張、生氣、過度疲勞等其它致病因素一樣,這種危險對那些患有冠狀動脈硬化的人來說尤為嚴重。飽食是導致中老年疾病的主要原因。首先,飽食可引起體內中性脂肪(飽和脂肪)過多蓄積。眾所周知,妨礙人們長壽的最大因素就是血管的老化,即動脈硬化。長期以來,為預防動脈硬化,營養學家一致認為應防止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為達到這一目的,就應盡量少吃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如肉、蛋等。然而,是否吃含膽固醇少的食物的人,就比吃含膽固醇多的食物的人患中老年疾病少呢?那倒不一定。例如,日本山形縣和秋田縣的人,與其它府、縣的人相比,吃肉、蛋等含膽固醇多的動物性食品較少,但腦血管意外的發病率卻是日本最高的。又如,1970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愛爾蘭都柏林大學醫學部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有關心血管疾病方麵的極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他們曾對愛爾蘭出生的575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即使吃含膽固醇多的食物的人,如果經常增加運動量,使攝入的營養全部消耗,沒有脂肪蓄積的話,動脈硬化的進展速度就沒有那麽快,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沒有那麽高。因此,他們認為,長期飽食,使體內飽和脂肪蓄積,是上述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如,1961年,美國的阿倫斯博士發表論文指出,過多攝取糖分的人,也容易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此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僅是食糖,即使米飯、麵條等飲食,如果長期飽食,造成營養過剩的話,多餘的營養也會轉化為中性脂肪,加速動脈硬化。
5、直接導致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0名被釋囚徒之死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希特勒集中營裏未被饑餓和酷刑折磨死的200名囚徒獲得自由,新政府為他們設宴慶祝。酒宴上,一盤盤大塊魚肉,一瓶瓶醇香美酒,使這些長時間不曾見過美食的獲釋囚徒欣喜若狂,個個都開懷暢飲,可就在他們連連舉杯共慶新生、醉飲飽食後的數小時,200多名被釋囚徒竟不知不覺地陸續死去,無一幸存。後經醫警協作,查清原因,竟是由於他們暴飲暴食高蛋白食物而導致氨中毒死亡。有關研究還證明,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從腸道吸收的氨及氨基酸代謝生成的氨,可通過肝髒和腎髒得以解毒。但長期饑餓及患肝、腎病者,肝髒解毒能力大大降低。當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時,會使血氨劇增,大大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更嚴重的是血中大量堆積的氨會隨血流進入腦組織,毒害中樞神經,輕者引起昏迷,重則猝死。
6、使人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以及癌症等。因飽食還會使人的血液和體液偏向於酸性,使人的免疫力下降,造成人的代謝機能紊亂,也可使人昏昏欲睡,影響大腦的功能,造成腦供血不足。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中提出的飲食養生之道——飲食有節,一直以來,被後世所推崇,並且現代醫學證實了其正確性,筆者希望大家能在日常飲食中提倡飲食有節,走上這簡單可行的長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