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吃茶、飲茶和tea

(2009-02-13 19:34:14) 下一個
茶是液體狀,理應稱“飲茶”或“喝茶”,上海話偏偏叫“吃茶”,好像茶是可以作咀嚼的。但如若說“飲茶”,上海人必要咬著舌頭作廣東話發音。因為“飲茶” 是指那一盅幾件的,有茶水有小吃的點心。若說“喝茶”,早幾年上海人會暗自訕笑這不是正宗上海話,多少帶點外幫人口音。所以“吃茶”一語看似不合語法,卻是正宗的上海閑話。
  從上世紀初開始,一些英文外來語開始融入上海閑話中,比如“搭巴士(Bus)”、“乘的士(Taxi)”、“拿根士的克(Stick)”、“吃卜飯(Buffer,自助餐)”……其中有句“吃tea”。
  “你幾時有空一起去tea—tea。”
  “禮拜六下午請你們來我屋裏廂吃tea。”
  tea在英文中是茶、茶葉的意思,近來最容易聽到這個字是在國際航班上,再不懂英文的也一定聽得懂空中小姐這句:“coffee or tea?”
  但上海話“吃tea”,你一定不能理解為吃茶(喝茶),而應理解為西式下午茶。
  tea與不同的英文單詞搭配,有完全不同的含義:tea time釋為茶敘時間或下午茶時間;tea party為茶話會,舊上海新派年輕人討厭繁瑣又鋪張的老法結婚,往往喜歡以tea party形式舉行婚禮,既經濟熱鬧又盡興。上海國際飯店、錦江飯店、揚子飯店包括新理查西菜社、大西洋西菜社等都有這種tea party婚禮,即以茶點招呼客人,通常為一杯牛茶(清牛肉湯),主角自然是一塊結婚蛋糕,咖啡、茶任飲,再配以冰淇淋及諸如炸洋蔥卷、煎香腸、雞肉卷咖喱角等小食,通常會加一道主食芝士麵。說是茶點,都可頂一餐晚宴,價錢要比宴席便宜多,且以人頭算,一人一套,不像宴席以桌頭算,較機動靈活。茶點婚宴通常隻有香檳酒而不設烈性酒,因此不會有鬥酒猜拳強行灌酒這些不文明行為。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是就不鬧猛,結婚就應鬧鬧猛猛。但一眾西化的白領都喜歡tea party形式的婚禮。青年人朋友多,tea party因為價錢便宜,往往叫多點朋友都問題不大。宴席因為貴,多叫十個人就要多一桌。一般tea party婚宴從下午二時開始,行禮儀式後約三點鍾開始用茶點,時間彈性很大,你可以馬上離席也可以吃到一半走,留下來吃完全套走也可以。一般五時後開始跳舞,仍有飲料與小西點供應,大約在晚上八點正式結束。而舊上海的喜宴通常要晚上八點剛剛開席(現今香港仍如此),一般要吃到半夜時分。相比之下,茶點婚禮要便捷多,主客兩方都方便。聽我媽媽說,上海淪陷期間,所謂國難當頭,許多上海人都意識到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婚禮大擺筵席是十分不合時宜的,所以午茶婚禮特別時興。最經濟的是在西藏路青年會的午茶婚禮,隻一塊結婚蛋糕及咖啡紅茶,收費十分低廉,又有層次又經濟,很受一般小白領小職員歡迎。
  tea dancing,即茶舞。現今上海百樂門及香港不少星級酒店都設有茶舞,這也是一種促銷行為。通常飯店及一些夜總會場所在午市後至夜市間這個時段生意基本是空白的,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那個空間和侍應員的工作時間?老板的房租和發給侍應員的人工,卻也將這個時段算進去的。於是,就有精明老板推出tea dancing——茶舞,即利用時段空間,簡單備一點茶水點心,供人跳舞消費,價錢自然比晚上營業的夜總會、營業性娛樂場所便宜多了。一般講,也健康得多。在舊上海的茶舞時段,是沒有舞小姐伴舞的,一般問津者都為上了年紀的客人或家庭主婦,不跳舞光享受下午茶的也大有人在。
  tea time即為下午茶時間,一般指下午三點到五點,有點如上海人的吃點心。上海話常講的吃tea,就是吃下午茶。這裏當然是指西式下午茶,咖啡、茶、蛋糕、三明治或曲奇餅幹,是tea的主角。
  
  一、 下午茶魅力無窮
  
  下午茶文化源自英倫。
  英國菜大概是全世界最乏味的菜式,我們聽到過有意大利菜、法國菜甚至德式菜、印度菜、泰國菜,有誰聽說過有英國菜?可見英國菜是不上譜不入流的。但現今哪個時尚人士沒聽說過“英式下午茶”?“正宗英式下午茶”已如同巴黎時裝、意大利比薩、印度飛餅一樣,成為標榜質量的廣告語。可見,英式下午茶,已自成品牌,全球聞名。其實與下午茶共享盛名的還有英式早餐,隻是這裏隻談tea,英式早餐就另行再寫。
  英式下午茶其實帶有很濃烈的貴族色彩,單看茶包的名字你即可體會,如格雷公爵、錫蘭紅茶(錫蘭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屬殖民地)、阿薩姆公主、大吉嶺(印度也曾是英屬殖民地)。據說下午茶習俗原是源自英國皇室,因為英國茶包雖出名,但直到17世紀,英國本土是不生產茶葉的,全靠從土耳其中部運回,成本昂貴,隻有宮廷貴族才能享用。因此英國人飲下午茶有許多禮儀規矩,如必須正裝衣著,連帶茶具都是十分講究的骨瓷,還有純銀的茶壺茶匙,塔形的三層或二層細瓷點心碟架。吃起來要從底層吃起,端咖啡杯要用茶碟托起,反正寅是寅卯是卯的,規矩多多,均因為是受皇室禮儀所熏陶而至。
  直到1826年,英國人號稱日不落帝國,在遠東擁有大片殖民地,並偶在印度北部山區和錫蘭發現漫山遍地的野茶葉,而開始有係統地培植裝運回國,茶葉成本大大降低,下午茶才開始在英國普及。但下午茶的貴族禮儀,卻再也改不過來,流傳至今,如同吃西餐一樣,成為既定禮儀,縱使覺得多此一舉,也隻得入鄉隨俗。
  不過這一切絲毫不影響我對英式下午茶的偏愛,我喜歡那彌散在下午茶際的高雅氣氛。
  下午茶,是英國食文化的主要部分,因此倫敦各星級酒店及大百貨公司均設有專門茶座(coffee shop)供應下午茶。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受英倫文化影響深遠,因此香港的星級酒店及英資老牌百貨公司如連卡佛,都設有環境雅靜、服務周到、食物可口的下午茶座。
  香港最著名飲下午茶之處為九龍尖沙咀海邊的半島酒店。在香港有這麽一種說法:去香港不去半島飲下午茶等於沒去過香港,正如上海人說去杭州不去西湖邊逛逛就等於沒去杭州一樣道理。半島酒店大堂下午茶其實也沒什麽特色,隻是因為向來是英人上流社會消遣之處,一杯咖啡比市麵上貴幾倍,這種地方可謂不可不去,不可再去。
  我最心儀的下午茶之處是香港中環的文華酒店,即是張國榮跳樓身亡的那家酒店。張國榮是個唯美人士,連跳樓都要選擇文華酒店,可見文華的氛圍有多高雅。
  文華的咖啡廊分兩層,底層沿街及樓上,價錢一樣食物服務都一樣,但底層的客人較年輕,樓上的較成熟。我是樓上的常客,我喜歡樓上那寬大舒服的沙發及幽暗的燈光,還有空氣中時隱時現的淡淡的雪茄煙味。在文華樓上咖啡座下午茶,多為衣食無憂的退休人士,購物累了來歇腳的闊太太及如我之輩一心追求生活質量不會積銅鈿不善理財的享樂主義者。文華的玫瑰醬十分出名,是特別從英國運來的。在文華樓上咖啡座下午茶,常會遇到城中名太名媛或大明星,但從來不會有人去騷擾他們索求簽名或合影,這就叫客人的層次。
  另有一我心儀的下午茶場所是淺水灣大酒店的咖啡廊,那木質的落地百葉窗,徐徐緩緩象征性地轉動著的木質老式吊扇,濃濃的懷舊氣氛由不得你不聯想起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白流蘇和範柳原那場傾城之戀,就發生在這座酒店。不過淺水灣交通遠沒中環的文華酒店方便,我與女友們去文華的次數更多點。
  英式下午茶聽起來紆貴,其實花費也不太大。隻要你懂得享受下午茶不同於滿漢全席翅鮑全宴一味求滿足口舌之欲,下午茶的精粹是享受氛圍情調,與知心的好友促膝談心的樂趣。
  high tea在這裏不解釋為高質茶,而是一種與塔形西點拚盤另跟飲料的套餐午茶,在文華一個兩人份的high tea約為210元。通常我們三個女友就叫一份兩人量的high tea,再另叫一杯飲料勻著吃,付賬時AA製平攤,如是人均花費百元不到就可以享受一個長長的、精致的下午茶時光。 在上海,我們常去下午茶的是波特曼的咖啡廊,其價格與香港文華相差不大,我們也是三個人吃兩份再AA製平攤。下午茶以三個知心女伴最合適,兩個人太寂寞四個人似又太多點;三個女人一台戲嘛!如果說男人天生喜歡相約在酒吧神聊,女人就天生喜歡在下午茶時談心。
  不過我最享受在家中以下午茶招待朋友,經濟又開心。為此,我特別花高價買了隻英國名牌Wedge Wood的三層塔形點心盤,一麵安慰自己少去波特曼吃幾餐下午茶成本就省下來了。英式下午茶最要緊的是茶具和器皿,所謂上海話“腔調要足”,原套骨瓷咖啡杯、蛋糕叉、茶匙一點細節都不可忽略,否則就不是英式下午茶而成麥當勞或大排檔了。
  通常我會將方包切成約兩公分寬六公分長的麵包條,夾上蛋皮和方腿片做成小三明治放在塔形盤的底層,然後再將買來的芝士蛋糕和鮮奶蛋糕每件一切二放在第二層,第三層放一圈曲奇餅幹,如是甜鹹相搭,幹點和鮮奶蛋糕幹濕相配,口感就很好。另外隻要燒一壺咖啡或紅茶就可以了。其實自製卡布其諾也十分容易,隻要將煮沸的牛奶衝入速溶咖啡裏即成。
  在家裏自製英式下午茶,成本極其便宜,隻是太煩,特別事後要洗一大堆的杯杯碟碟,但其樂無窮。關鍵是桌麵的觀感要有腔調。
  平時沒有客人,但到tea time,我和先生及媽媽三人也會圍桌茶敘一下,當然簡單多了,也不講究桌麵腔調,一切以便捷為要,但我仍抗拒一次性餐具。我們會泡上一壺紅茶(立頓紅茶),隻用平時的馬克杯子,點心也很簡單,有時就抓幾塊曲奇裝個盤子,有時是我們程字號自製三明治——將方包對角一切二,夾幾條清脆醬瓜條再鋪一層肉鬆,吃口又脆又香,鹹津津的天熱吃最好。有時將香蕉對半剖開夾入,我常會忍不住再夾幾片白脫在其中,味道可敵正宗五星級酒店咖啡廊的香蕉班戟;遇到我特別有下廚的願望時,我會將超市買來的手指般長短的小香腸一剖二,但要連在一起,放在橄欖油裏煎一煎,再在當中剖開之處注入卡夫卡醬,用以夾麵包或空口,也一定令你口舌留香。記得從前女兒還在上學時,我算著她該放學時,就煎好香腸將麵包烘得脆黃正好,如是她書包一放就可吃得熱辣辣香噴噴的下午茶,這已成她對上海快樂學生時代最立體的記憶。
  現今女兒已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家中隻我和先生還有87歲的老媽。平時各人在各人房忙各自的,隻有一日三餐才是圍桌共敘的時候。下午茶無疑又加了個圍桌共享天倫的借口。下午三點來鍾,大家小憩片刻過後,這個時段也最容易有老友熟友來串門,準備點午茶小吃最合適。特別在寒冬臘月,黃昏來得特別早,三時一過,似天已開始昏黃了,我們往往喜歡點著那隻玻璃暖爐,上麵溫著一壺紅茶,合家圍著那閃動著黃澄澄火苗的暖爐而坐,看看也覺溫暖。
  家裏的下午茶,令人覺得心境平和、滿足,吃的什麽倒是不大重要。
  
  二、 上海點心實惠可口,廣東飲茶樂在其中
  
  上海人的吃點心,其實與西方人下午茶是一回事,所謂異曲同工,隻是沒那麽多腔調。
  最簡單大路的點心是燒一鍋綠豆湯或赤豆湯,再配幾片餅幹,這是我們童年時放學回家最常吃的點心。另外,小籠饅頭生煎包小餛飩當然是最正宗可口的上海點心,但一般自己家中臨時弄不出,不像三明治香蕉班戟可以即時即做,而要臨時上街去買,就很不方便。
  現在當然有速凍湯團速凍小籠,但這就沒有意思了。
  上海點心一度是上海人日常家居生活中一道十分燦爛的風景。小時候家中突然來客人了,一杯香茗之外,必備點心。我就會喜滋滋的拿著隻鋼精鍋子去買生煎饅頭或小籠饅頭待客,因為自己也可趁機大吃一頓。
  因為上海點心都要趁熱日灼火燙地下肚,所以吃上海點心最好是堂吃。在改革開放前上海星級賓館大多不對外開放,就是那幾家老大昌、凱司令、天鵝閣也沒有一絲氛圍情調,除了在自己家裏,外麵根本享受不到有腔調的英式下午茶。上海人要午茶,就隻有堂吃上海點心,那時的王家沙、美心湯團店、綠楊和紅甜心,再有老半齋滄浪亭,都是我們常去吃點心之處。
  反正逛南京路淮海路逛累了,就進去一人叫一碗小雲吞幾籠小籠外加幾客春卷,盡管台麵油膩膩筷子捏在手裏也是滑溜溜的,但隻要東西好吃,這些都不講究了。說真的,大約在二三十年前,一班正宗點心師傅都還在崗上未退休,正是英年氣盛之時,那時的上海點心,就是好吃。特別那種沾滿糖油的蟹殼黃,雖然是大眾點心,一樣美味可口,質量到位。
  吃上海點心,是十分講究時令的,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粽子,冬至吃湯團,八月半吃糖芋艿餅,六月吃新鮮嫩珍珠米……刀魚上市就去老半齋吃刀魚汁麵,春日去滄浪亭吃蝦麵,夏天就是雞頭(芡實)麵……老上海人吃點心,說講究倒也蠻實惠的,說隨便卻也是一套一套很有講究的。
  我家婆婆對美食十分有研究,因此自製上海點心另有一功聞名親友圈中。在我們的南潯老保姆未告老還鄉前,每逢端午過年,我家廚房就如副食品加工坊:自裹的端午肉粽一點不輸給五芳齋,一堆一堆寫好名字分送給老親的。婆婆配的春卷餡子特別考究,不用白菜全部用冬筍薺菜香菇和一丁點雞絲,味道鮮得純正。婆婆為蘇州人,還有一絕招是做棗餅。用糯米粉與棗肉捏在一起,有一種木製的刻著各種吉祥圖案的模具,將捏好的糯米粉嵌入核桃肉黃糖餡撳進模子裏,再劈劈啪啪敲出來,下麵襯一張粽葉,放在蒸鍋裏蒸,又香又糯,現今飯店裏叫棗泥拉糕,都沒有餡,而且也無漂亮的圖案造型。此外還有自製胡桃酪芝麻酪。
  人說,主雅客來勤。我家的自製點心可以講遠近聞名,特別春節期間,雖然客人個個已吃得大喊“年飽”,但凡來我家的,一見到我們的自製點心,年飽之感頓時消失,點心一道道照單全收,來者不拒,老保姆和婆婆則眉開眼笑。如若哪一道點心沒有吃光,她們主仆倆就要細細找差距:是麵團沒有揉透還是餡子鹹淡不當……
  上海點心看看不大講腔調,實在十分講實質內容呢!這就叫上海人的實惠和聰明之處。
  所以上海人叫吃茶不叫喝茶,也有一定道理。因為老上海人家一般待客,除送上一杯清茶外,一般總會裝上一盤子點心或瓜子花生之類俗稱茶食的小吃,原來也要動動牙齒的,所以叫吃茶。可惜年輕一代對這套待客之道已生疏了,現今連茶都免了,代之一聽可樂一盤土豆片!
  飲茶是華南傳入的。
  早在晚清時期已有大批廣東人搶灘上海做生意,帶來飲食之俗。廣東飲茶有早茶午茶兩種。大約因為南方日光長,白天相對顯得特別長,一般人都起得較早。廣東的早茶早上五點鍾就開始了,至今香港的茶樓就是早上五點已開門營業。早起的茶客夾著份油墨噴香的日報就開始早茶,看股票、金市行情、埠內外重大新聞,一麵不緊不慢地享受著他的一盅兩件,與老茶友聊聊天擺擺龍門陣,坐到差不多時間就上班去。不過近年來這些老茶客都是退休人士,年輕人睡眠時間都不夠,早上五六點哪起得來?倒是午飯時分的茶市最旺。香港白領午飯時喜相約並桌實行AA製,一般都喜歡飲茶,經濟又樣式多多。下午二時半後茶市都打折,有精明白領人士將午飯時間移遲一個小時,就可享用打折茶市,小數怕長計,也省下不少錢。
  星期天的早茶市是一周最旺的。香港人難得睡一次晚覺,又懶得下廚做午飯,不如一家大小去茶樓飲茶,早餐午餐並一餐,叫上一桌大大小小點心,平時上班也無暇對父母盡孝心,往往飲早茶也帶上父母,合家圍桌飲茶,一敘天倫之樂。完了再大大小小打好包,晚餐簡簡單單可以應付了。
  我也喜歡飲茶。廣東人吃得很精細,看那燒賣蝦餃、蛋撻,隻隻都是袖珍型,配著袖珍型的籠架,很有點小時候辦家家的感覺。
  廣東飲茶講究細小品味,慢慢享受所謂少吃多滋味,是名副其實的茶敘,再配以熱茶,十分健康科學。
  上海現有不少廣式飲茶處,不少是香港人或廣東人開的,每天早上倒也生意不錯。現在上海人退休年齡普遍提前,退休金不算高,與老友相約飲個茶的閑錢總是有的。一盅兩件篤悠悠享受,也是人生一樂。
  上海食文化可謂多姿多態,廣博天下美食,一個“茶”字,沒料到竟可以引出這麽一篇長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