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人飲食緣之四十五
(2009-02-13 11:42:11)
下一個
1254、新鳳霞能一個人烹製一桌筵席,還學會吳祖光家傳的常州菜,即洗淨的豬肚用麵粉、鹽和料酒搓去臊味,然後灌滿雞蛋加佐料,以及蝦仁、海參、蟹肉等,放進雞鴨湯裏燉熟之後,取出切片,澆上清湯和香油,即成他家取名的“肚子灌雞蛋”或“黃金肚湯”。
1255、鄧小平1958年視察成都,在一家茶館發現茶碗換成了蓋杯,長嘴大銅壺也不見了,就直接對陪同人員說:“四川的茶館有文化嘛,人民群眾飯後休閑時間,在這裏讀書,談天說地。你們把四川茶文化都搞掉嘍,這怎麽能行啊!”
1256、費孝通遊蘇州木瀆石家飯店,吃了石家肺湯,手書“肺腑之味”,返北京後,餘味未盡,又著文《肺腑之味》並附副標題《蘇州木瀆肺湯品嚐記》。
1257、毛澤東1958年在天津視察時,要吃水炒雞蛋,因是山東農家菜飯店裏本沒有製作的,後由天合居飯館廚師魏天成專門製作,他把蝦幹泡開後把水潷出備用,然後打三隻雞蛋,兌一兩蝦幹攪勻。鍋上火,放少量油燒熱後下雞蛋,邊推邊炒,攤成塊後再加半勺高湯,然後起鍋裝盤。
1258、韓國鈞為慶祝黃橋勝利,共擺三桌酒宴請陳毅等新四軍將領。陳毅坐定說:“今天不鬧酒,每人隻能喝兩杯。”宴會結束,陳毅和粟裕等立即離開,準備新的戰鬥。
1259、陳修良(中共南京市委書記)策反國民黨南京衛戍司令王宴清起義,在小宴舉杯時,她要王選唐詩裏一句詩作為聯絡暗號。王即以杯中葡萄酒為題:“葡萄美酒夜光杯。”
1260、彭德懷嚴於律己,三餐也是佐以青菜蘿卜之類。1943年某日,陳賡接待前來視察的彭,讓他吃粗茶淡飯,自己則關起門來吃,並磨磨蹭蹭不出來。彭等急了,推門進來,見他正在吃雞,就說:“好呀,你給我吃白水煮蘿卜,自己關起門來吃好的,你不讓我吃我偏要吃,快拿碗筷來。”
1261、潘玉良1956年在張大千來巴黎舉辦畫展時,設家宴招待,宴中請了兩位四川同鄉作陪,有辣椒紅燒鯉魚、四川肉。張大為喜歡,說:“萬裏海外,能在大姐家吃到如此考究的家鄉菜,恐怕別無第二家了。”
1262、薄一波抗戰初期在八路軍總部向朱德匯報工作,臨走時朱德請他吃了頓羊肉,那是清水羊肉加上蔥、薑等佐料放在炭火上煨熟,味道相當鮮美。從此,這成為薄飲食上唯一的一個嗜好。
1263、楊得誌1975年在武漢軍區上任,家鄉株洲淥口區來人送來一條臘狗肉。他高興極了,給自家留了一腿狗肉,其餘三腿狗肉,分給司令部其他人。他說:“大家有福同享嘛。”
1264、柯仲平在1938年帶領延安民眾劇團下鄉演出,受到歡迎,民眾送來很多花生雞蛋。後來毛澤東問他:“為什麽老百姓要你們演出,很快就找得上劇團呢?”柯說:“我們一路走一路吃,老百姓隻要看見沿路的花生皮、雞蛋殼,自然很快就找到劇團了。”
1265、陳平原在北京大學宴請日本學者竹內實,竹對宋嫂魚羹大加讚歎,說是年輕時在京都大學念中國文學,就記住這個菜名,沒想到幾十年後竟能在北京品嚐,真是奇妙。陳由此感慨係之,也點頭讚同。
1266、張學良做得一手好菜,在台灣時張群向人稱讚張學良烹飪手藝是當代第一人。張學良大笑,十分得意地說:我相信漢朝劉向的那句話:“食必常飽,然後求美;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並寫一張條幅予張群,張群大為稱讚,裱糊高懸於大堂。
1267、宋美齡從不吃寧波地方菜。1947年正月元宵,偶嚐到醃菜,覺得清爽可口,餘味無窮。特邀大姐和姨甥女逛南京夫子廟,在六華春菜館預訂一席,囑以口味須清淡,且須有此菜。廚師經多次設計,決定在上完口蘑鍋巴、汽鍋雞、冰糖銀耳等大菜後,然後上一碟麻油拌的醃嫩心菜;此菜上席,色如碧玉,清香撲鼻,鮮嫩可口。宋大加讚賞,叫廚師前來詢問製作方法,臨走帶了一缸,第二天又叫侍從再去買兩缸。
1268、馮玉祥在南京,蔣介石招待宴會,他隻剝饅頭皮吃。蔣奇怪問為什麽。馮說饅頭瓤子留給你的弟子吃。蔣明白了黃埔畢業出來的將校們不吃饅頭皮,大怒,專門下令:今後吃饅頭必須連皮一起吃,否則槍斃。
1269、吳玉章在延安時,和作家蕭三、蕭常赴勝利食堂嚐燜雞。這道特色菜,先用鹽、醬油、糖、花椒大料把生雞洗淨後醃了,上大屜蒸熟,然後取出外皮抹上香油,再風晾一個時辰,即可食用。
1270、陳雲懂得燒紅燒肉的技巧,他說:“紅燒肉燒到八成熟,放到瓷缽裏,架上籠屜,用猛火蒸,味道更好。”
1271、張群喝酒,酒量極大,100歲時尚能暢飲外國“XO白蘭地”名酒10杯。他總結喝酒經驗有8:(1)身體要好;(2)人要好;(3)菜要好;(4)酒要好;(5)時間要寬裕;(6)場所要光線柔和;(7)喝醉了,要沒有事故;(8)喝酒要無人反對。他說夫妻二人如一個喝,一個不喝,甚至反對喝,就不能不有所顧忌,否則你喝了酒回去,太太和你吵架,那怎麽辦呢?
1272、宋美齡約蔣介石赴中山陵園野餐,自搭灶炒雞蛋,因火勢旺,燒焦了,向蔣表示歉意,不再拿出來。但蔣不介意,一定要嚐,並吃得個精光,還說,好吃,真好吃。
1273、周恩來招待錢學森回國的午餐相當簡單,主要的一個菜乃是他喜歡吃的蒸雞蛋羹。這天是他親自指示要將此菜招待。
1274、陳嘉賡在廈門集美時,招待中央領導人等,都為四菜一湯,外加一瓶啤酒。隻有鄧子恢來了,才多加一菜一湯,再加一瓶啤酒。
1275、陳毅1961年10月在江西廬山,當地人向他介紹特色飲食:石耳、石雞、石魚。陳針對石雞說:在贛南打遊擊時打牙祭,也去山溝裏摸過石雞,可吃不了幾塊,本來餓得可以吃三大碗飯,可一吃石雞,一碗都吃不下。翌日當地招待紅燒的石雞,佐以辣椒,陳毅吃了一塊,連叫三個“好”,連吃三碗飯,張茜說他前後反爾。他說吃有三個階段:“1、長久不吃葷,肚無油水,想吃不能吃,要犯膩,鬧肚子;2、肚有油水,但不多,特別能吃葷;3、肚子油水太多,實在不想吃葷。戰爭年代我們是處在第一階段,現在是進入第二階段,以後到第三階段,那時就真正不想吃也不能多吃了。”
1276、蕭軍在延安時,很喜歡吃甲魚,因延河不產魚蝦,獨多甲魚。他吃的甲魚先用開水燙去外殼的黏液老皮,用刀挖去背甲,剁成核桃塊大小,除去尿囊,蔥薑熗鍋過水後,再除盡油脂,然後清蒸或紅燒,而能保持清香純正。
1277、張茜1964年按“桃園經驗”化名陳英赴江蘇句容蹲點,在宵夜時嚐到當地生產的京果粉,那是一種重油重糖的糯米粉,她大加稱讚說:“一輩子沒吃過這麽好吃的東西。”
1278、歐陽惠林1964年主持句容全縣“四清”,某日清晨正起床,接到某大隊工作隊長、鎮江地委副書記劉耀華電話,告以房東老太因食油緊張,早餐為鵝腸子炒鹹菜,由此特電請示:能不能吃。歐陽因工作隊規定不準吃“魚肉禽蛋”,難以決定。幸副團長李楚提醒:“鹹菜照吃,鵝腸一筷不準動”。歐陽豁然開朗:“你真不愧長期在基層,就是有辦法。”
1279、張中行喝酒,隻認得“二鍋頭”。有晚輩贈以“人頭馬”,他不當什麽,某次讀報始知這種洋酒價值1800元,趕緊從廢紙堆裏找出。想喝了,一兩就得180元,太奢侈了;送人,有巴結之嫌;賣了,難見贈者。這瓶名酒的出路,使他煩惱多時。
1280、郭鷹年過80,精神爽朗,自稱歸功於不挑食,有啥吃啥。但最愛吃的是芋泥,用檳榔芋、豬油加白糖製作。細膩軟潤,香甜可口。
1281、郭沫若流亡日本時,常往蕎麥麵館進餐。此麵製作須煮熟後放入小屜中瀝幹,然後再放一種用醬油、料酒、糖與鯉魚汁等摻和的濃汁裏蘸著嚐味。日本學者認為蕎麥營養遠高於大米和麵粉,對降血脂、降膽固醇有利。
1282、黎雄才晚年思維仍頗敏捷,他自稱乃得益於副食平衡,說:隻吃蔬菜不吃肉不行,隻吃瘦肉不吃肥肉,隻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有片麵性;豬肉膽固醇高,吃多了會使動脈粥樣硬化,但過低也有損健康,因此從不擇食。
1283、施南池老年仍能外出旅行作畫,猶如少年。他將此功歸於從不偏食。他愛吃魚,但也不拒雞鴨和豬肉。尤喜吃皮,如雞皮、鴨皮和豬皮,說皮富含膠原蛋白。
1284、韓複榘部隊為日軍所困,缺乏食用水。他手諭有“運輸隊長對將士莫不關心,已成死罪”,當參謀長點出“莫”字要加“三點水”。韓說:“他娘的,運輸隊不送水來,我怎麽加‘三點水’呢?”
1285、聞一多抗戰初期在衡山,因物價騰貴,飯裏常是沙粒,全家有時一桌8人共吃4隻荷包蛋,也不是天天都有的。
1286、蔣介石抗戰時某年參政會閉幕後,招待與會者吃飯。蔣致辭後,原定由張伯岑代表全體參政員作答,但他站起來長久不發一語,最後隻說:“本人在家裏所預備的答辭,與蔣先生現在說的,完全不能符合。我隻有棄掉不說,請別位作答。”一言既出,與會者連蔣介石也笑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