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名人飲食緣之四十八

(2009-02-11 19:39:51) 下一個
1359、顧頡剛早年在北京大學預科讀書時,某年休學半年,他幹脆每天去看戲,而僅剩的生活費用隻能是靠吃燒餅喝開水度日了。
  1360、郭沫若50歲生日,重慶文化人各繳聚餐費10元,在天官府擺酒席10桌。老舍因到每桌猜拳,妨礙了吃菜,等到伸筷吃鴨子時,隻是鴨骨頭。別人問:“舒先生吃鴨子吧?”他說:“今天廚子的火功太好了,我在研究解剖學呢!”
  1361、李芹溪以自創“奶湯鍋子魚”被稱為“西秦第一美味”,一度被征為西安行宮禦廚,但在武昌起義時,卻率領一群廚師殺進衙門,被譽為“鐵腿鋼胳膊火頭軍”。後民國政府委以渭北稅務局長,不受,仍回去開辦曲江春餐館並主持廚房。
  1362、林語堂1915年與廈門富商之女廖翠鳳結婚,按當地風俗,女方必須為他端上一碗龍眼茶,而新郎隻需輕輕抿口就算是婚姻正式了,而林語堂不但把茶吃光,就連龍眼也嚼得津津有味,旁若無人。
  1363、譚延行軍作戰,有幾擔酒菜隨行,且備兩名專燒海味和湖南菜廚師。某次在廣東南雄吃了敗仗,見到餐桌備有參翅鮑肚,一反常態,卻要吃地方土菜,廚師即用南雄香菇製作“清蒸鴨掌燉南菇”,大為歡心,精神煥發,吃了部署兵力再戰。
  1364、梅蘭芳好美食,常喻燒菜如演戲,是一種藝術,因此隻要嚐及美味,即有謝廚習慣。20世紀50年代初,梅赴淮南演出,進膳時發現桌上多豆腐製作,盤盤可口,食畢向廚師孟德鑫致謝。孟得嘉獎更為興奮,每日製作豆腐美肴幾款,極盡烹飪變化,如有魚頭豆腐、三蝦豆腐等。梅大為讚賞,每天食畢必謝廚,且贈送戲票。
  1365、林語堂最快樂的時刻是與女兒一起吃豬蹄,因為豬蹄黏性大,他們就一起故意用豬蹄粘住嘴巴,這樣笑的時候誰也張不開嘴,非常好玩。
  1366、張北和在台北開設“將軍牛肉大王”餐館,本人常親自下廚製作“筋爛而肉不散”牛肉麵,由此多次獲台灣烹飪賽金廚獎;夏元瑜稱其廚藝為“獨步全台”,張佛千賜有楹聯:“金廚手藝勝京廚,將軍聞香先下馬”,即懸於店門。
  1367、黃平伯留法學成藝術歸來,在成都開設“無醉不歸小酒家”,專營精致小吃。徐悲鴻對其宮保雞丁尤為欣賞,稱之為川菜代表,色香味形俱佳,且不太辣,大家都可接受。
  1368、林語堂早年求學美國哈佛大學,他對學校允許學生可於校園種植果樹任意采擷取食印象特好。他後來回憶,在哈佛他享受到各式各樣的果實盛宴,因為隻有他最清楚哪種果實能夠吃,哪些果實最好吃,哪些果實不能吃。
  1369、黃敬臨“姑姑筵”菜肴貴賤有之,貴者如“三雞一吃”,先後將兩雞以文火燉至極爛,取出後再放第三雞,仍用原汁,再燉至極爛後品嚐,因雞汁極濃,雞味更醇厚鮮嫩。賤者如用豬大腸頭一部分製作“軟炸斑指”,但此菜肴徐悲鴻最愛嚐,每至必吃,黃反而親自下廚製作,徐大為感激,當即揮毫繪以奔馬相贈。
  1370、匡亞明在南京大學任校長時,有推薦某賣燒餅者迷上背英文單詞。打一個燒餅背一個單詞,竟然能把一本英文辭典倒背如流,當眾一試果然如此,於是把他破格提升為大學教師。
  1371、吳其昌、劉盼遂等在清華國學院讀書時,創辦《實學》雜誌初期,進城辦事無錢,入夜蜷縮於會館小屋,共搜囊得銅幣數文,至城根下買烤紅薯。
  1372、張伯苓為南開大學校長時,鼓勵學生苦幹,但又怕學生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就以燉肉為例說:“燉肉要慢火,長燉,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爛又好吃。若心急,一會兒揭開看看,這鍋肉是燉不好的。”
  1373、蒙文通考試,乃是由學生出題問他,他據學生問題就能知道學生的學識程度。考場不設在教室,而是設在四川大學邊的望江樓公園竹叢裏的茶鋪,學生按指定分組去品茗應試,由先生掏錢招待喝茶。
  1374、金嶽霖在清華大學教書時,有天電話楊步偉,說是有件十分緊要事要他趕來,問何事,金不說隻是催快些,並說此事辦好了請吃烤鴨。楊是醫生急急趕去,原來是金養的雞因常喂魚肝油,竟有18磅之重,一個蛋生了三天已有一半懸在外麵卻下不來,楊隻一掬就出來了。金大為讚賞,請他吃了烤鴨。
  1375、廖平幼年讀書不行,父令其退學。他不甘心向祖先牌位表示,如將來讀書有成,當保佑我釣得兩尾鯉魚。是日果然如願,回家大肆渲染,父信之,於是烹魚祭祖,再讀書,大成,後遂題書齋為“雙鯉堂”。
  1376、張君秋文革時期所發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其妻病住地下室,張為她熬大白菜。張妻嚐後味道甚香,原來乃用二角錢向月盛齋購得肉湯一碗,用兩個瓶子裝回後熬的。
  1377、張大千稱魚腥草是難得的佳肴,源自兒時母親常以魚腥草淘洗幹淨,加鹽、醬油、花椒、紅油辣椒拌製有麻辣風味的涼拌菜,致使一生常吃。
  1378、郭沫若每年春天,必攜妻子采擷野菜製作為佳肴,其中尤以“二月蘭”為最,生病住院時家人即把它製作送去。郭並有《二月蘭》詩以記。
  1379、齊白石愛吃香椿,每年穀雨前後,即以香椿炒雞蛋,還將香椿切成細末拌豆腐,香椿製作炸醬麵或鹵麵。
  1380、潘光旦喜嚐新鮮食物,抗戰時在昆明西郊農村居住,某日家養花狸貓叼著一隻大鬆鼠,他於是將鬆鼠取下紅燒,果然別有一味。
  1381、朱德視察都江堰後,隻是赴一家小飯店吃豆花飯,他尤其欣賞豆花和生煸豌豆尖,連聲說好吃。
  1382、朱希祖晚年居廣東時喜食洋芋,人問何因。他說天氣濕熱,雜病易生,芋利水,可以祛濕氣也。實見於書本,用於日常飲食。
  1383、京劇武醜王長林平素最嗜好臭豆腐,當年北京諸店肆製作臭豆腐者,是否純正鮮美,每一經他嚐味,即能品定優劣,且能說出道道。他說:“臭豆腐製作,以宣武門外西草場鐵門的王致和店當推第一。”王本人亦能燒出一桌以臭豆腐為主的套餐。
  1384、梅蘭芳抗戰時住香港,堅拒演出,有暇至新界小遊,必食該處蓮香樓點心店的老婆餅,並題“茶食泰鬥”相贈。
  1385、張大千居蘇州網師園時,某日宴請章太炎、李根源、葉慕綽等名流,終席時忽而心血來潮,自下廚製成酸辣魚湯,此菜輔料有醋、胡椒,但他卻加了四川郫縣豆瓣醬增色添香。最難處乃要恰到起鍋前勾芡,始下醋,淋以紅油,再撒上酥肉丁與蔥花即成。後張在上海又做此湯,江翎雲嚐了,大為稱讚,贈詩有:難忘聽雨蕭齋夜,出網江魚乎自烹。
  1386、徐悲鴻1944年在重慶,因姚蘇鳳《豬與和平》誤聽“竹報平安”為“豬報平安”,特發表《畫中無豬》,但他後來真繪了一墨豬,並讚美和平。題打油詩一首:白雲覆青山,鏡觀意自閑;有人好肉食,喂豬於其間。
  1387、張大千在摩耶精舍招待京劇坤角郭小莊嚐自製牛肉麵,牛肉分紅燒和清燉,麵有寬有細,並備各式調料,以應各人不同口味。郭連吃三大碗,大呼過癮。張一時興起,介紹紅燒牛肉麵製作: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醬,放小片薑和蔥花,放牛肉四斤切塊,然後置花雕半斤,適量酒釀,十至二十粒花椒,待均勻撒鹽後,即燒至大滾,再以文火慢燉,前後約四小時;清燉則不需豆瓣醬,其餘同,但自始而終要中火,並不時撇油及浮沫,至幹淨為止。
  1388、閻錫山1931年被迫寓居大連,某日與隨行人員於日人觀月樓吃日式牛鍋,酒過三巡,詩興大發,拚湊出一首聯句:觀月樓上觀潮來(閻錫山),龍虎風雲氣壯哉(寧超武),上下四維通徹底(趙戴文),一輪明月照天開(孫奐侖)。蓋此時閻被趕出山西老巢,切返早回卷土也。
  1389、薑妙香偏愛清真口味的爆肚,在北京時,凡東安市場吉祥園有戲,必赴附近“老王爆肚攤”。此爆肚是把羊肚或牛肚分切片條後,用沸水爆熟,蘸芝麻醬、蒜醬等佐料。薑還打二兩二鍋頭,加兩隻麻醬燒餅。他說:“消痰化氣,無逾於此。”
  1390、潘光旦在昆明時,某次用鼠夾捉得一隻大老鼠,決定試吃。由家人剝皮去內髒,洗得極幹淨後切塊紅燒,全家分而食之,據他女兒潘乃穆教授回憶,感覺和雞肉、兔肉差不多,並無異味,吃了後也無人害病。雖隻一次,但傳聞極廣,馮友蘭寫進《三鬆堂自序》,潘的兄弟遠在重慶趕緊匯錢,叫他買豬肉吃。
  1391、許姬傳著有《家庖漫述》,介紹杭州許家絕活素燒鵝、山雞黃豆、粽子和桃花菌(用醬油熬成菌油)、雁來菌的製法,並撰詩一首以記文:“家肴尚軟娛重闈,南味由來石蜜依。蒸炙素鵝禪自嚐,燜燉錦羽是催肥。鮮菰黏糯黍形美,秋雁春桃菌植稀。菽乳羹香真摯溢,遺偏精槧永清徽。”
  1392、宋慶齡中西烹飪俱精。1964年,她在昆明居住36天,每天親自下廚燒一道菜,天天不同,且色香味形俱佳。其中的青椒炒鱔絲尤佳。同行的侯波問她何以能燒這些佳肴?宋笑謂:先生在世時甚愛美食,曾指出烹飪是一門學問,值得提倡,並排斥“君子遠庖廚”之說。她為討好先生,所以不時入廚。
  1393、荀慧生住北京西單時,每陳墨香與他排新戲,兩人說到累了,必攜酒到附近長安大餐廳點兩份招牌菜罐燜乳鴿或雞解饞。此乳鴿以蒜重乳香濃烈,色潤汁醇味厚,鴿肉酥融微化而聞名,每次且用該店特製薄而脆的印度西餅佐食,繼續談說。
  1394、劉一平擅長於點桌菜,一桌酒席能配得濃淡適宜,葷素並陳,時鮮皆備。蕭石朋擅長於三五人小聚點菜,價廉物美,以至長沙吃客的行話是“大宴遵劉”、“小酌從蕭”,凡是他倆所開出的菜單,酒肆飯館全視同檔案,予以抄存,且供他客采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