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梁漱溟的處世養生之道

(2009-01-30 10:00:59) 下一個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梁漱溟被譽為“超標準的健康老人”。他博學多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在儒佛文化的研究上可謂“泰鬥”級的人物,有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最後的儒家”。
  在他95年的人生曆程中,在一些小事和故事裏,無處不發現在他博學的背後蘊含著養生“處方”。
   說起來,梁漱溟從小就羸弱多病。五六歲時,患上了頭暈目眩症,發作起來,天旋地轉,坐立不穩,苦不堪言,隻有臥床不動才能得到安寧。
  梁漱溟發育也很緩慢,十幾歲時看上去也就五六歲的樣子。七八歲時,他看見別的小朋友玩雙杠得心應手非常開心,他十分羨慕,一時興起,也攀上雙杠玩,誰知兩臂酸軟,力不從心,竟從雙杠上摔下來,摔得不省人事。從此,他再也不敢參加小朋友的蹦跳踢球等強運動量活動了。有時同班同學們一起玩,往往他隻能在一旁觀看。由於他不愛活動,卻愛動腦筋,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儼然一個“小老哥”,所以連他的長輩們都擔心他命不長,活不久。
  在十四五歲時,他突然對佛經大感興趣起來,到處搜尋佛教經典,苦思苦讀。20歲時,竟想入佛門,由於家人再三勸阻,雖未能出家,但卻開始遵守佛家戒條吃起素來。
  當然,他堅持吃素,並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兒子見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為吃驚,問起來,才知道這羊肝原來是醫生開的治病良藥。有時在外就餐,無素菜時,他就隻吃葷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煩人家,但自己絕不動葷腥。這一點也能體現他的為人。即使與毛澤東在一起吃飯,也是如此。
  一次毛主席在家裏宴請梁漱溟等人。梁先生說:“我是素食者,有一兩樣素菜就成,但你們吃什麽請自便,不礙我的事。”
  他吃飯,絕不吃飽,也絕不因食物品種多少和味道好壞而有所增減。他一生未從事體力勞動,食量一生很少,一日三餐飲食總量在230克左右。對於酒是絕少上口的,隻因晚年受失眠困擾,時而在臨睡前飲一小杯葡萄酒。平時很少飲茶,更不飲濃茶,而且飲茶量少,一天兩杯就算多的了。在他50歲生日時,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強應付。有人問他:“先生能飲?”他答道:“平日絕不飲,但亦可應酬,多飲似不醉。吾嚐謂:“吃飯是應酬自己,飲酒是應酬人家。”
  少吃多動,並持之以恒,這是梁先生的生活規律。他的活動主要有:
  
  靜坐
  
  他從小由於“瘠瘦多病”,又愛動腦,因此從年輕時代,就有失眠之苦。1919年,他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不久,他的失眠症越來越嚴重,不得已隻好向蔡先生請假。他來到西直門外的“極樂寺”休養,找到省元老和尚。經他指點以靜坐來治療失眠,效果頗佳,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1956年他到北戴河療養,在劉貴珍氣功師指導下再習靜坐。靜坐可無思無慮,全身放鬆,使身心得到休息。
  
  打太極拳
  
  梁先生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練太極拳後,興致一直很高,一招一式,都認真習練揣摩,從不間斷。而練太極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園、過道他都能靜心習練。
  
  散步
  
  他常說:“俗話講‘人老腿先老’,我現在對此深有體會。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要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懶得動,越是要活動。”他信奉百練不如一散之說,認為人進行各種有套路與規範的鍛煉,都必然使大腦處於回憶與思維之中,使人落於被動,惟散步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活動,聽之自然,無所思索,處於主動。去公園暢遊,是梁先生多年的喜好。北京各大公園都有他的足跡。就是在90高齡之後,除外出郊遊需要攙扶外,仍堅持在樓前樓後散步。
  
  自我按摩
  
  這是他數十年來持之以恒的鍛煉項目。每天早上5點左右醒來,就在床上進行。他的按摩步驟是:
  1.雙手搓熱兩眼,再搓臉,然後坐起,背靠軟墊。此法可明目、防感冒、防皺。2.以雙手掩雙耳,以食、中指彈擊後枕部,稱之“鳴天鼓”,可防耳聾。3.雙腿放平,低首彎腰以雙手攀足趾,可以伸腰活動筋骨。4.雙手在背後腎腧穴,也稱腰眼,上下搓摩,到熱方止。此舉可生精固陽並防腰痛。5.雙手撫兩膝,球行揉搓,有利於關節活動。6.以雙手拇指按壓足三裏穴,可以調脾強身體。7.以雙手分別摩擦兩足底湧泉穴至熱方止,可以通腎氣固真氣。
  梁先生到耄耋之年,仍堅持多讀多思,筆耕不輟。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雲:‘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對於一個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雲:‘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隻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後一段歲月。”
  梁先生的養生處世之道更得益於他精神上的恬淡無我的境界。他一生光明磊落,寧折不彎,生性淡泊而不趨炎附勢,隨波逐流。他對名利看得很淡。1986年,他的一些學生表示要給他塑像時,他堅決不允:“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舉,切不可行,我斷然拒絕,吾人在世,隻當‘謙虛謹慎為人民服務’,我與同學諸弟共勉之。有違此旨者,非吾門徒。”他常說:“一個人遇事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鬱於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健康。所以說氣平情淡,自長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鍛煉的一項功夫。”
  “文革”時他也未能幸免。紅衛兵衝進他的家,不容分說,就翻箱倒櫃,撕字畫,砸古玩,燒圖書。梁家三代珍藏的古書、明清名家書法繪畫以及從戊戌維新到東西文化論戰的各家手劄等文物古籍都被付之一炬。還勒令梁先生每日打掃院裏院外和廁所,還要他隨時檢查交待自己的“罪行”,不許亂說亂動。然而就是在這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囂聲中,梁先生竟然萌發了繼續研究東方文化的念頭,立即著手撰寫起《儒佛異同論》來。他原先已寫就的一萬餘字的手稿及有關資料此時早已化為灰燼,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和豐厚的學識,白天被批鬥,夜晚伏案,奮筆疾書,前後隻用了2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達5萬餘字的論文。然而天天清晨,他仍堅持散步、打太極拳。“文革”雖然轟轟烈烈,口誅筆伐雖然氣勢洶洶,但並不在他心中。
  1974年,在所謂批林批孔運動中,梁先生在全國政協的學習會上拍案而起,公開表明自己“不批孔,但批林”的態度,還為孔子辯誣,秉筆直書,寫了一萬字的《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孔子》的文章,並作了長達8小時的發言,呼籲對孔子要一分為二,不能全盤否定,結果又招來對他的批判鬥爭。但他心情平靜,冷眼相對。1976年3月28日他給友人信中說:“我以拒不批孔,受到孤立。但我的態度是獨立思考和表裏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我身體精神並佳,雖年紀八十有三,仍然像六十許人,可以告慰遠方朋友。”在對他長達7個多月、大大小小100餘次批判會中,他每會必到,洗耳恭聽,但卻堅持己見,聲言“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誌”。真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
  這是一種無我為大,超然物外的胸懷。
  他給兒子寫信時談到自己身處險境時的心理:“《人心與人生》等三本書寫成,我乃可以死得;現在則不能死。又今後的中國大局以致建國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他把生與死,與國家命運聯係在一起,正如他的孫子梁欽東所說:“祖父一向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看作自己的使命,未完成當努力奮鬥時絕不輕生;在他認為自己已經衰老,不能再為世人多做貢獻時也絕不貪生。”
  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無我”概括。他的兒子對此有很深的感受:“人的心思和活動往往為達到一己的某些目的所驅動,而從先父那裏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隻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他應人之請題字時,常常寫的是“無我為大,有本不窮”八個字。正因為他有恬淡無我的心境,因此麵對名利榮辱,都能有一個平衡的心態。梁先生常說:“情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