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2008-12-03 05:05:27)
下一個
【原文】
前集○二二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釋義】
一個躁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霹靂一聲霎時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可以說,像一盞在風中的孤燭,搖曳不定,無法持久。而相反,一個嗜求寂靜的人,便如燃盡的篝火熄滅了灰燼,沒有了生命力。過分的躁動和極端的死寂,都是不適合身心的。
一般認為,現代人多為聲色名利所驅使,在精神上更需要靜。但需要注意的是,靜並非一味地死寂,是有意識的靈覺的。它首先是摒棄了繁思雜慮的影響,把自己內心從紛繁複雜的意識狀態下解放出來,使自己內心更好地照看自己的存在,這就是一種真意。這樣的靜,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的身心素質發生躍遷過程中的一個手段,意識的有序化對身體產生良性影響,身體機能得到充分調整,從而氣血和暢,心情愉悅。
養生名家司馬承禎講:“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也。靜而生慧矣,動而生昏矣。”養生鍛煉方法雖有練動作或靜坐、冥想之分,靜的方法可以獲得靜,動的方法也可以獲得靜。真正的靜在於意識活動的集中、專一。不僅進行動作鍛煉可以得靜,而且由動入靜還是一捷徑,因為靜必須以氣血流通為基礎的,隻有在全身氣機和暢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內心深層的愉悅之感,進入意識的靈覺狀態。如果身體氣血不能很好流通,則總會有一些部位在頭腦裏形成頑固的興奮灶,導致雜念紛紜。由動入靜,就克服了這一點。
【養生提示】
靜是把精神活動集中到生命運動自身來。這樣的方法很多。比如,進行某種動作鍛煉,可以把意識集中到自身的一行一動上,體會內在的變化,尤其注意細微動作的變化;可以從觀想入手,做意識的假想或耳聽體內之聲。欲體認靜帶給身心的感受,日常生活中對心性的陶冶,情性的修養水平是一個很關鍵性的因素。如果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精神過於外遷、浮越,想要在養生鍛煉時收斂回來也非常難,總會有一個個雜念此起彼伏,這是因為自己的意識活動被人情物欲所困擾拖累,根本無法平靜下來。所以古人養生講求須先“煉己”,沉伏雜念,不執著於不可得的東西,不為奢欲所牽係。過去強調用“損”的辦法,養生家馬丹陽說:“塵心要日損日消。”其實,損也不是什麽也不要、不追求,而是意識上更通達、不執著、不僵化。
【原文】
前集○二三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釋義】
當責備別人的過失時,不要太過於嚴酷,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夠承受得了。當教誨別人行以善良的行為時,也不要期望太高,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夠做到。
活得累,是現代人的普遍感受。這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完美所造成的。可是或許每個人都會發現,無論自己是多麽的努力,行為是多麽的正確,自我反省是怎樣的深刻,都永遠無法滿足周圍所有人對自己的要求。世界這麽大,社會是多層麵的存在,人的思想觀念也彼此存在著很多差異,所以不要苛求每個人對自己都能夠理解。
有一位詩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到廣場上去展覽,十分自信地對觀眾說,假如你們認為有敗筆,盡可以指出來。到了晚上,詩人又來到了作品前,詩人的作品上已經標滿了記號。人們挑出來了很多他們認為是敗筆的地方。詩人不甘心,他靈機一動,又寫了一首完全相同的詩拿到廣場上展出,不同的是這次他請讀者標出詩中的妙處。結果到了晚上,詩人看到所有曾被指責為敗筆的地方,如今全換成了讚美妙筆的記號。詩人的結論是:“我發現了一個奧秘,那就是,不管我們幹什麽,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行了。”
【養生提示】
凡事須得掌握一個火候,養生更是這樣。既無過之,又無不及,這就是要追求一個度。看下麵的傅青主氈帽活人的故事,有沒有這方麵的啟發呢?
太原有個叫王堯的,一天在都門坐客,忽然頭痛。服了好多藥沒有效果,入太醫院求名醫醫治,醫師診治,診脈良久,麵呈難色,說:“你得的這是絕症,你的生命可能隻有一月光陰,無藥可治,速回家料理後事去吧。”回鄉路上,巧遇同鄉舊友傅青主。傅青主為當時一代名醫。聽後,進行了診斷,歎道:“確是名醫,診斷準確無誤。但有一偏方,可以試一試。”傅青主讓他回家收集數十餘頂健壯青年用的舊氈帽,煎成濃湯,製成藥膏。早晚服用。他依方服用數月後,病症消失。後王堯再去拜太醫院的那位醫師。醫師感到很奇怪,說:“你肯定遇見了異人。” 王堯述說了經過。醫師歎道:“神醫也。吾不及。你所患的是腦髓虧耗之症。按古方,隻有活人腦髓可治。傅君所用,真是奇術呀。”王堯走後,此醫師辭去了太醫之職,閉戶苦讀,不再為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