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
(2008-07-01 17:49:11)
下一個
大黃是常用中藥,又名將軍、川軍,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心、肝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淤通經的功效。傳統上多用於實熱便秘,積滯絞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淤血阻絡,跌打損傷等症;外治水火燙傷,上治消化道出血。 雖然大黃以攻下瀉實而堪稱“將軍”,但其用途實際非常廣泛。在可查的清官醫案中,大黃的用量居整個用藥量的第10位。宣統皇帝溥儀6歲那年,因胃口壅滯,以致惡心腹痛,手心發熱,禦醫采用熟大黃等治之,很快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後曾患肝胃積熱,眼目不爽,也是用酒製大黃等治愈的。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具有收斂、止血、解痙、利膽、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降低血壓等作用。 蛔蟲性腸梗阻麻油100克,大黃10克,花椒10克。先將花椒置麻油中加溫至沸,繼投大黃,隨即離火,待涼去渣,兩次分服。約服藥後3小時轉矢氣而腹痛減,進餘劑則大便乃解。 麻痹性腸梗阻大黃、芒硝各10克,厚樸、枳殼各6克,冰片3克,共研為細末,用藿香正氣水調成糊狀,填敷臍部,外用膏藥固定,並以熱水袋敷於藥上,每日換藥1次。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成人每次用生大黃10~20克,每日2~3次,水煎服,沸後不宜超過lO分鍾。 腸癰 大黃30克,芒硝30克,大蒜20克,鮮敗醬草50克,鮮紫花地丁40克,共搗爛如泥,外敷麥氏點,每日換藥1次。 腸脹氣 用大黃50克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2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一般敷藥後l小時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急性膽囊炎 排除手術指征後用大黃10~20克,水煎,1~2小時服1次,直至排便5~6次,腹痛等症狀減輕後,逐漸減量漸停。 膽道出血 輕者用製大黃20~30克,每日1~2劑,沸水煎5分鍾涼後服;重者用製大黃首劑20~30克,以後每劑10~15克,每日2劑或6小時服l劑,煎服方法同上。均需配合西醫常規療法。 炎性包塊 生大蒜1份,生大黃2份,硫酸鎂2份,3味混合搗爛為泥,用油紗布l~2層貼於患處,將上藥置油紗布上,敷料固定,每日1次,直至痊愈。 淋巴結核 熟石灰120克,過120目篩後炒熱,加大黃末100克,拌炒至石灰呈微紅色,取出放涼,再過120目篩,裝瓶備用;用前加香油適量調成糊狀,以紗布條浸藥後敷局部。病灶軟化者先切開,第一天用凡士林紗條填塞,以後改為大黃石灰紗布條充填,每日換藥1次,盲至傷口愈合為止。 疔瘡、無名腫毒大黃末15克,以雞蛋清調勻,塗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成膿者加皂角刺末10克調敷。 燙傷生大黃末30克,雞蛋黃煉油後調大黃末和勻,塗敷患處。 脈管炎大黃、芒硝各60克,乳香、沒藥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共研為細末,以豬油調勻敷患處,早晚各1次。 燒傷將大黃浸於95%的酒精中(1:4),半個月後濾取酒精,裝入噴霧槍內,噴射燒傷創麵,每日4~5次。 在國外,如德國、瑞士等國家,已把大黃作為糖果、餅幹的輔料;澳大利亞則用大黃加三七片治療肥胖症;比利時用大黃衝劑加咖啡來減肥;意大利的大黃飲料也備受歡迎。隨著研究和開發的深入,大黃這一古老“將軍”,必將大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