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揭開衰老之謎

(2008-07-15 19:39:26) 下一個
  世界衛生組織將60歲定為老年期的開始。人的衰老猶如春夏秋冬、花開花謝一樣,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人雖然做不到永生,但能追求健康長壽。探索長壽的奧秘及途徑,是醫學界的艱巨使命。人的壽命究竟應當幾何?如何做到80歲、90歲時甚至100歲以前不顯老,或者做到無病無痛而衰老?帶著這些問題,我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老年基礎醫學家、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童坦君。童院士1959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係,後師從劉思職院士,1964年生化專業研究生畢業。1978年,作為我國教育部派出的首批訪問學者赴美國學習和工作。現任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會衰老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人的自然壽命約120歲
  
  童院士介紹說: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豐曾經長期研究後指出,哺乳動物的壽命約為生長期的5-7倍,此被科學界稱之為巴豐壽命係數。而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照此計算,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00-175年。另一位學者海弗裏克亦證明,人類從胚胎到成年至死亡,其纖維母細胞可進行50次左右的有絲分裂,每次細胞周期約為2.4年;由此推算,人類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雖然不同學者研究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結論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
  童院士指出,各種動物的平均壽命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但是,其最高壽限都相當穩定。鼠類最高壽限約為3年,猴約為28年,犬約為34年,大象約為62年,而人類約為120年。要提高人類的最高壽限可謂困難重重。需要進行基因改造。目前,科學家在果蠅、蠕蟲中試驗並獲得了成功,方法是通過將某些基因導入或使一些基因突變(改造),以達到延長最高壽限的目的。
  針對老百姓普遍關心的“人的壽命能否預測?”這一問題,童院士在分析之後做了回答。他說,很多人都希望掌握預測壽命的方法,因此,為了迎合這種心理和需求,國內外一些不太嚴謹的書刊上便刊登介紹了所謂的壽命預測法。預測的主要依據是,將影響健康的一係列因素羅列起來,對健康有利的。根據性質或程度,分別加壽數年;對健康不利的,根據其危害性質或程度,分別減壽若幹年。最後,將全部數據加起來得到總和,再與固定的壽命指數或壽命基數相加減,便得出了預測到的壽命年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基因在人體不同的發育階段是怎樣控製衰老演變的,目前還不清楚。因此,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找到大家公認的預測人類壽命的正確方法。
  
  肺最容易衰老
  
  衰老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哪些規律?人體主要器官的衰老有次序嗎?童院士說,衰老分為生理衰老與病理衰老,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即使同一個體的不同組織或器官,其衰老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從出生到16歲前,各組織器官功能增長迅速:16-20歲進入增長平穩期,直到30-35歲;從35歲開始,有的器官及組織的功能便開始減退了,其衰老速度隨年齡增長而加快。如果以30歲的人各種組織器官功能為100的話,則每增1歲,其功能下降為(休息狀態下):神經傳導速度下降0.4%,心輸出量下降0.8%,腎過濾速率下降1.0%,最大呼吸能力下降1.1%。由此可以看出,肺最容易衰老,其次為腎髒的腎小球。然後是心髒,而神經、腦組織的衰老速度則相對慢一些。各個組織器官功能隨年齡增長呈線形進行性下降,因此,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種疾病,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般規律。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衰老速度較快,才40歲出頭就兩鬢斑白,記憶力減退,自感體力一年不如一年,表現為未老先衰:而有的人則衰老速度相對較慢,七八十歲了依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
  
  環境與遺傳影響衰老進程
  
  童院士接著說:環境與遺傳因素影響著人的衰老進程。其中,遺傳起著關鍵作用。衰老並非由單一基因決定,而是一連串“衰老基因”、“長壽基因”激活和阻滯以及通過各自產物相互作用的結果。DNA(特別是線粒體DNA)並不像原先設想的那麽穩定,包括基因在內的遺傳控製體係可受內外環境,特別是氧自由基等損傷因素的影響,會加速衰老的進程。
  環境是影響衰老的重要因素。我國建國前,人的平均壽命隻有35歲,而現在北京市市民的平均壽命已達76歲。我國的長壽之鄉,如新疆的和田、江蘇的如皋、廣西的巴馬等,均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說明了環境對延緩人的衰老的重要性。但是,同一個長壽村,為什麽不是每個人都長壽呢?這說明遺傳起著關鍵作用。在普通地區,常常有長壽家族,說明長壽基因可以通過遺傳來表達。
  
  女性比男性長壽
  
  據有關資料,人類女性通常比男性更長壽。這是什麽道理呢?童院士回答說:女性比男性長壽,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要解釋它,還得從衰老的機理說起。目前,比較公認的衰老機理有:氧自由基學說、DNA損傷修複學說、線粒體損傷學說以及端區假說等。我們的研究表明,人類除了幹細胞外,大多數體細胞端區長度隨著年齡增加而縮短,而體外培養的細胞端區長度隨傳代而縮短:端區縮短到一定程度,細胞不再分裂,即不能傳代,最終衰老直至死亡。端區是指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此結構可防止兩條染色體末端的DNA鏈(又名脫氧核糖核酸,它是蘊含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因互相交聯而造成染色體的畸變。研究中發現,相同年齡組的成年男性的端區長度雖然長於女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端區長度的縮短速度卻比女性要快。這可能就是女性比男性長壽的原因之一。
  
  人類能夠延緩衰老嗎
  
  童院士指出,運動醫學專家研究表明,人的心肺功能、骨質疏鬆情況、肌肉力量、身體的耐久力、膽固醇水平、血壓等,通過長年鍛煉或參加體力勞動,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隻有頭發變門與皮膚彈性減退、萎縮變薄這兩項指標難以改善。我們在細胞衰老相關基因及信號傳遞通路的先後研究中發現,抑癌基因p16通過調節Rb蛋白活性。不通過端粒酶,就可影響端粒長度、DNA修複能力與細胞壽命,初步證明了p16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製程序中的主要環節。這一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是我國在人類細胞衰老機理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我們還發現衰老相關基因p21可保護衰老細胞免於凋亡。耶麽,哪些基因管理著衰老?怎樣管理著衰老的速度?都將是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對於老百姓而言,如何做到延緩衰老?童院士說:改善內外環境是惟一可以做的,具體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努力遵循平衡飲食、適當運動、心理平衡的原則。對於好的環境因素。我們充分利用它:對於不好的環境因素,要了解它、調控它。
  童坦君院士已是“古稀”老人,但看上去,依然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童院士說:我覺得,健康老人最重要的是從容淡泊平常心,手腳勤快多鍛煉,千萬不要老是坐著不動或躺著。如果能勝任長途步行,則表示心髒功能良好。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不要一看電視就是好幾個小時。對於飲食,不要太挑剔,也別忌口。譬如說肥肉,平時我也吃上一口,但總量不要太多。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也可以出彩兒,但不要太累;幫忙帶帶孫子,其實也是最幸福的事情。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