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
(2008-06-25 11:43:10)
下一個
1.1一般資料
7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均依據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布的《中藥新藥治療哮喘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而確診,並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其中對照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32年,平均17年;輕度發作15例,中度發作11例,重度發作4例。在發作期辨為寒哮者11例,熱哮者19例;緩解期辨為肺虛者3例,脾虛者4例,腎虛者2例,肺脾兩虛者18例,脾腎兩虛者2例,肺脾腎俱虛者1例。治療組42例,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44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35年,平均1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等方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辨證分型
本病可因先天稟賦因素,或因風寒之邪阻遏肺絡,甚或鬱久化熱,煎熬津液聚而成痰以致外邪稍有觸動則哮喘發作。因有宿疾,故雖治而難愈。臨床可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辨證施治。具體辨證分型標準參照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中醫內科》中哮證與喘證的辨證分型標準。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入院後給予抗感染治療,用氨茶堿針劑0.25g+地塞米鬆10mg加入5%葡萄糖250m1,靜脈滴注3d,直到喘急減輕、病情好轉後,地塞米鬆逐漸減量至每日2mg,連用3d停藥。地塞米鬆減量時加必可酮吸人,重度每日1000~1250μg,分3次用,中度每日750μg,分3次用。同時如有支氣管炎患者選用適宜的抗生素治療。
1.3.2治療組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同時配合中藥治療。①發作期給予小青龍湯(炙麻黃6g、桂枝10g細辛3g、幹薑9g、法半夏10g、白芍10g、五味子10g甘草6g)內服,寒喘痰多難咳者加白芥子、萊服子各10g;熱喘氣粗口渴者加石膏30g魚腥草10g;便秘者加生大黃9g杏仁10g。肺衛氣虛、神疲氣短、麵色晃白者加蛤蚧20g、烏梅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10d為1個療程。②緩解期肺脾兩虛者服用參麥六君湯(太子參15g麥冬20g、陳皮6g、茯苓15g、白術12g淮山藥12g蓮米12g扁豆12g、炒穀麥芽15g、薑三片20g棗20g、甘草6g);肺腎不足者在健脾益肺的基礎上,偏腎氣不足加五味子,偏腎陽虛加補骨脂、胡桃肉,偏腎陰虛加生熟地。以上方劑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0d。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1997年4月製訂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療效標準判定,臨床控製:哮喘症狀完全緩解,雙肺幹濕囉音完全消失,或治療後FEV1≥80%,預計值FEv1增加35%;顯效:哮喘症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雙肺偶聞幹濕噦音,FEv1增加量範圍25~%35%,或治療後FEv1達到預計值的60%~79%;好轉:哮喘症狀有所減輕,雙肺仍聞少量幹濕噦音,FEV1增加量15%~24%;無效:哮喘症狀無明顯改善,雙肺中仍聞中等量至大量的哮鳴音或呼吸音減弱,FEv1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2.2治療結果
停藥1年後隨訪。對照組30例,臨床控製12例,顯效9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治療組42例,臨床控製23例,顯效11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討論
支氣管哮喘的發作主要是由於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而致喘促,腺體分泌亢進而見痰,痰液黏稠則更增加了氣道的阻力從而加重喘促。從中醫學來看,此病屬於祖國醫學“哮證”“喘證”之範疇,主要是由於宿痰內伏於肺,複加外感、飲食情誌、勞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氣道,肺氣布散津液、脾氣運輸精微及腎氣蒸化津液功能失調所致_。發作期為肺脾腎虛,宿痰伏肺,外感觸發,阻塞氣道,宣降失常;緩解期為髒氣虛衰,頑痰久伏,痰為陰邪,易內耗陽氣,脾陽受遏,痰濕更難化解,膠著蓄結於肺內,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發作期當以疏散外邪、宣肺降氣、化痰解痙為主。本組方中,麻黃宣肺平喘:桂枝溫陽下氣;幹薑、細辛、半夏溫肺化飲降逆;五味子溫斂肺氣以止咳,以防肺氣之耗散;白芍酸甘化陰,可緩和麻黃、桂芝辛散之烈,亦可清泄肺熱、止咳平喘;甘草則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使痰消逆降,肺氣宣暢,則哮喘自平。緩解期可以補益肺脾腎三髒、健脾益氣為主。參麥六君湯既固先天之本,又補後天之氣,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減少疾病複發。通過本組資料的觀察,我們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可極大地提高臨床療效,特別適宜於對常用抗生素及西藥治療療效較差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