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
(2008-06-25 11:39:33)
下一個
(1.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吉林長春130021;2.解放軍第三○七醫院,北京100071)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對46例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14d為1個療程,連服3~4個療程。結果:顯效38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7%。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有較好效果。
關鍵詞:慢性膽囊炎;中西醫結合;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75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近一年來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4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46例患者均來自門診,經B超確診為慢性膽囊炎。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9年;膽石性膽囊炎32例,其他14例。46例病人中均有反複發作的病史,臨床表現均有持續性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且高脂餐後疼痛加重,或伴腹脹、惡心等其他消化道症狀。輔助檢查,B超診斷率可達90%以上,可見膽囊邊緣毛糙、增厚或膽囊變形。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新藥(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①持續性右上腹鈍痛不適,伴有右肩胛區疼痛;②有口苦、噯氣、反酸、腹脹和胃部灼熱等消化道症狀,進食油膩後加重;③病程長,病情經過有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④膽囊區有輕度壓痛和叩擊痛;⑤膽汁黏液增多,白細胞成堆,細菌培養陽性;⑥B型超聲波可見膽囊壁增厚,膽囊縮小或變形,部分可見膽結石。
1.3觀測指標
①脅痛、嘔吐、黃疸、大便等變化;②腹部體征;③血常規、血清膽紅素;④膽囊B超;⑤必要時行x線或膽道內窺鏡檢查。
2.治療方法
2.1西藥治療
根據病人情況給予:①抗感染治療,如甲硝唑或環丙沙星;②利膽藥物治療,如消炎利膽片(廣東羅浮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6片,每日3次,口服。14d為1個療程。
2.2中藥治療
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柴胡10g,白芍、枳殼、香附、陳皮各12g,川芎15g,甘草5g。脹痛甚者加川樸、草蔻各12g;大便不爽者加大黃3g,檳榔10g;嘔吐、暖氣明顯者加萊菔子、代赭石各12g;納食不佳者加白術、茯苓各12g;伴膽石者加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各15g。上藥每日1劑,水煎服,14d為1個療程,連服3~4個療程。囑注意調養心神。飲食宜忌:服藥期間少飲酒,少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各型均可配山楂煎湯代茶飲,取其利膽降脂之功能。
3.療效標準及結果
3.1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顯效:症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明顯改善;有效:症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學檢查有所改善;無效:症狀和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均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共治療46例,顯效38例,有效6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7%。患者服藥最短1個療程,最長4個療程。
4.體會
感染是導致膽囊炎的重要原因,而引起感染的病因很多。慢性膽囊炎屬於中醫“膽脹”“脅痛”“黃疸”等疾病範疇。《靈樞·脹論》言:“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膽囊炎的發病多因偏食油膩厚味,損傷脾胃,使氣機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鬱。肝膽疏泄失職或憂思惱怒,肝失疏泄,累及膽腑,膽汁通降不暢,久鬱蘊熱或內損外感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發生與膽汁成分改變和膽道動力障礙有關,並與細菌侵襲有關;其基本病理改變是纖維組織增生及慢性炎細胞浸潤,使膽囊壁增厚,肌肉纖維萎縮,故膽囊的收縮功能減退。因此在治療上的一個難點是膽囊壁的不良重構而引起膽囊收縮功能的喪失,單純應用西藥抗感染很難達到恢複膽囊收縮功能的目的。筆者在臨床上以西醫之抗感染配合中藥之疏肝理氣、利膽和胃之品,減少了單純西藥治療的片麵性和單純中藥治療的局限性,加上適宜的飲食和情誌調節作為輔助,可收到較好療效。
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鬱,條達肝氣,引諸藥人肝經,為主藥;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其中自芍養陰可彌補柴胡劫肝陰之弊;枳殼、香附、陳皮行氣寬中,理氣除脹,止痛共為臣藥;川芎活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和降通腑的作用,可使肝氣條達,膽腑通暢。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枳殼、陳皮、白芍等均具有收縮膽囊,促進膽汁分泌,通利膽道的藥理作用。
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療效肯定,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