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醫的和諧本色

(2008-06-25 11:09:38) 下一個
中醫的和諧本色

“中醫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座大房子是由無數磚塊組成的,即使每一塊磚質量都非常好,但不一定就能建出來和諧完美的房子。人體髒器的指標正常,並不代表身體就是健康的。”
  “中醫治病,所關注的都是人的生活質量,醫學專家總是把生活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才是真正的醫學。”
  “中醫更加人性化,中醫最深刻的理念就是維護體內環境的和諧與健康。”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科主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馮興中如是說。
  
  中醫的文化內核
  
  記者:中醫的文化意義不容置疑,比如,中醫用黃連治病,野生的黃連當然不是文化,但關於黃連的采收、炮製、貯存,以及將之跟其他藥物組成方劑來治療疾病,則是蘊含了無可爭議的文化因素。對中醫文化,您是怎樣理解的?
  馮興中:中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醫學,有著博大精深的學問,這是我們在醫學方麵的巨大貢獻。中醫是有關於自然環境、生命環境與身體健康的學說,是有關於診斷和理療本源的理論,體現了很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這是東方科學的一個反映。我們有很多中藥材料,各種藥材因采收、貯存、炮製的差異而效用有別,又有數不勝數的方,各方因選材、劑型乃至加工細節的不同而功用自異等等。這些都在明證著中醫文化的繁厚。
  記者:研究文化一定要從物化了的文化入手,中醫也不例外,中醫研究的對象是人,人的生理、飲食、意識、精神、活動等都與文化密不可分,這些與人的生存緊密相連的東西是否應是我們中醫關注的本源?
  馮興中:文化是一個大概念,中醫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中醫文化其實也不是幾句話能代表了的。中醫認為,生命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生於天地之問,應順應自然而生命終天,強調陰陽氣血的順暢和髒腑功能的和諧,主張從身心兩個方麵調整人體機能。在綿長的曆史進程中,中醫漸漸從實際的醫療價值轉化為診療實踐、相關書籍等,並升華為傳統的醫學科學。因此,有關專家這樣說,“從內容角度看中醫,它既是科學層麵的文化,也是‘文化’層麵的文化;從形態角度看中醫,它既表現為物化的形態與過程,還通過物化的形態與過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無論中醫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如何嬗變,這種精神本質是穩定的,也是鮮明的,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辨證施治是永恒的
  
  記者:不久前,有關人士就中醫存廢的問題,大肆張揚終結中醫的論調,還說中醫理論是已過時的不科學的理論,應該摒棄。這些人士很是在網絡上賺了一把“眼球”。您是怎麽看待這個現象的?
  馮興中:這是對傳統醫學無知的表現。國家衛生部也曾經力阻這種論調的泛濫,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同時也是目前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優勢和特色。在曆史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我們解除病痛的一個重要選擇。如果有這樣的論調,那是對曆史的無知,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中醫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的無知和抹殺,我們堅決反對這樣的言論和做法。
  記者:中醫和西醫有著明顯的區別,在這方麵,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馮興中:西醫側重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講究各種儀器檢查出來的很多指標,比如一些重大疾病,腫瘤患者,西醫大多用的是切除術,甚至將器官一並摘除,但沒有考慮人的某種器官摘除後人體的健康機能。再者,像死亡的腫瘤患者,10%的患者是嚇死的,50%的人是疾患所致,還有40%的人可以說是治死(比如化療)的,而中醫學所關注的是病理現象,是病的狀態,講究的是“辨證”而不是“循證”。中醫主張的是人的精、氣、神,是元氣的建創與補充,從中醫學產生以來,就積極努力創造人體健康生存的各種優良環境。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疾病的關係,在中醫理論框架下,用辨證施治的思維方法推動臨床醫療事業的發展。但中西醫學在辨證施治與循證醫學方麵並不矛盾,西醫在充分吸收中醫的精華之後構建了自己完善的醫療體係。
  記者:那麽,未來的中醫將會朝著什麽樣的方向發展呢?
  馮興中:未來的中醫學一定會發展變化,但其承載著我們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的學術精神應該不會變化,也不該變化。因此,無論我們怎樣“研究中醫”或進行“中醫研究”,都不能也無法在中醫的精神內核上動手腳。再者,沒有亙古不變的科學形態,也沒有至高無上的文化價值。學習與吸收一切優秀文化當然是我們的願望,但保持與發揚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則不僅是願望的問題,甚至不僅是責任的問題,而是事關我們自己的傳統醫學精神價值的問題。
  
  努力,一直在路上
  
  記者:您在中醫理論探討和中醫臨床實踐方麵做了1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在“亞健康”方麵,卓有建樹。關於“亞健康”的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地認識和接受,在這個領域,您是何時開始關注並進行探討的?
  馮興中:我從走進大學校門學中醫時就開始關注這個課題了,因為當時我看到社會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同時帶來的負麵影響也越來越大,營養過剩、以車代步、生活壓力等導致的“亞健康”人群逐漸增多。一個人看上去身體各方麵的指標很正常,但是,這個人不一定就非常健康,這個人健康與否,要與他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聯係起來,任何心理的不適應都會導致病患的發生。中醫的任何研究都是關於人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研究專家總是把生活健康放在第一位,這才是真正的醫學。
  記者:能否給“亞健康”人群說幾句話?
  馮興中:順其自然、凡事有度。過高的期望和現實的落差都會讓心理發生變化,這些是滋生病患的根本原因。總之,要在和諧的社會裏營造自己和諧的體內環境。
  記者:作為一名醫學博士,在做好臨床醫療服務工作的基礎上,還同時開展臨床科研,提高醫療質量,這很難能可貴。
  馮興中:眾所周知,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中醫科雖然醫療工作繁忙,但是科研工作相對於中醫專科醫院是非常薄弱的,如何開展中醫臨床科研工作,走出鐵路係統,在中醫學界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我自己的追求。在醫院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已經初步打開了局麵,我現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項目(“973”課題)“方劑學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的主研人員,主持了項目中臨床試驗的關鍵性研究工作;我院作為臨床研究分中心,承擔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症的防治研究”,課題“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防治優化方案研究”的研究工作和北京市科委重點項目“中醫藥幹預2型糖尿病血管並發症的研究”的臨床研究工作。在這些方麵,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記者:據了解,您還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兼職副教授,承擔了北京大學醫學部預防醫學係的授課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注重教學手段的更新,深受師生歡迎。目前,您還承擔了北京中醫藥學會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糖尿病高級研修班”的授課任務,可以這樣說,您為世紀壇醫院贏得了榮譽。
  馮興中:中醫淵源深厚,博大精深,很難探究其宏大的文化內涵,不過,我一直在努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