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慢性盆腔炎

(2008-06-25 11:04:04) 下一個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常由急性炎症未能徹底治愈或身體虛弱、病程遷延所致。臨床主要症狀表現為下腹部疼痛,常在勞累後加重,帶下色白或黃暈多,經暈增多,精神抑鬱,月經小調,甚至不孕。根據慢性盆腔炎的症狀特點,屬於中醫學腹痛、帶下病、症瘕、不孕、痛經等病證範疇。近幾年來,筆者用中藥內服及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30例來源於2006年3月~2007年1月河南省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門診的患者,年齡24~55歲,病程3個月~10年。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製定。①症狀:下腹及腰痛,下腹墜脹,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後、排便時及月經前後加重,可伴有低熱、月經增多和白帶增多;②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後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炎時在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條索狀物,井有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摸到包塊;③盆腔B超檢查:附件增厚、炎性包塊、盆腔積液等。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內服以桂枝茯苓丸為主方,隨症加減:當歸10 g、桃仁12 g、赤芍10 g、白花蛇舌草30 g、桂枝6 g、茯苓10 g、香附10 g、元胡10 g、丹參15 g、雙花30 g、地丁30 g、鱉甲15 g、三棱10 g、甘草6 g 、莪術10 g。兼少腹脹痛,乳房脹痛,胸悶肋脹者酌加烏藥、佛手、川楝子、鬱金、枳殼等;兼少腹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質有瘀點者酌加蒲黃、細辛、雞血藤、艾葉、吳茱萸等;兼少腹刺痛、灼熱,白帶多、色黃者,原方去桂枝,酌加紅藤、虎杖、敗醬草、土茯苓等。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0劑為1個療程,月經期停用。
  1.2.2 中藥外敷將內服熱藥渣用醋拌勻後裝入布袋內,每晚趁熱敷於少腹部,每次30 min,1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食物,慎房事,講究衛生,安靜休養。
  
  2 治療效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服藥1個療程後檢查:白帶明顯減少,無異味,化驗正常,腰骶酸痛、下腹墜痛等症狀消失;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附件正常,無壓痛;B超檢查:子宮、附件正常,停藥後1年無複發。顯效:症狀消失,體征顯著減輕,B超檢查顯示炎症大部分吸收,包塊明顯縮小。有效:症狀、體征減輕,B超檢查顯示炎症有所吸收,包塊縮小。無效:治療前後症狀、體征及B超檢查均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本組30例,痊愈8例,占26.7%;顯效12例,占40.0%;有效9例,占30.0%;無效1例,占3.3%。總顯效率66.7%,總有效率96.7%。
  
  3 討論
  
  急性盆腔炎是由於生殖道不潔或放置宮內節育器、人流後感染或長期出血引起細菌感染而致。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常發展為慢性。因該病病程長,急性的細菌感染期己經過去,而炎症導致的滲出粘連則可引起下腹慢性疼痛[2]。
  慢性盆腔炎病位在盆腔,屬下焦部位,是肝經上行所循之處,是衝任督脈起源所經之處,通過經絡、氣血與五髒六腑緊密相連,尤與肝、脾二髒甚為密切。因此,其臨床表現雖以少腹、腰腹疼痛,帶下異常,月經失調為主證,也不乏伴隨情緒憂鬱或易怒、頭昏乏力、心煩少寐、心悸氣短、胸悶咽塞、脘腹痞滿、呃逆納減、腰痛肢軟、便結尿黃等諸多全身症狀。筆者通過長期臨床診治觀察,認為該病的病位在肝、脾、盆腔(衝任、胞宮、下焦);病因為頻繁的人流、藥流、蟲毒直接損傷,侵淫胞宮、衝任,傷及肝脾;病機是盆腔諸脈瘀阻,氣血失和,肝脾失調,內生濕熱、痰瘀、蟲毒反複搏結,凝聚盆腔;病機的關鍵是病程日久,病邪久伏,反複發作,脈結凝聚,瘀積下焦,壅阻中焦,遏製上焦,使正氣受損,虛實夾雜,病證多端,百病由生。因此,盆腔炎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婦科疾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對慢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3],即對體內炎性介質釋放而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滲出水腫以及肉芽增生等環節起直接對抗作用[4]。桂枝茯苓丸在婦產科臨床應用,己遠遠超出了原方的治療範圍。筆者把丸劑改為湯劑,其功能不減。方用桂枝溫經通脈,茯苓滲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氣,有助於行瘀血,該病本身又有症瘕,故配伍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香附、元胡舒肝理氣。其熱藥渣以醋拌,趁熱敷痛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炎症消散。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氣散濕,清熱解毒,通經止痛之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