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型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是由於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衝動傳導等方麵的異常所導致,其發病以心率減慢為特征,發病原因以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所致者最為常見。為提高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同時降低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毒副作用,筆者采用炙甘草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1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其中男21例,女44例;年齡11~75歲,平均57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5.5年。對照組45例,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齡12~74歲,平均56.6歲;病程8個月~10年,平均5.3年。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麵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0例患者均經心電圖證實為心動過緩(心率<55次/min)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竇性心動過緩的診斷(參照《中華內科雜誌》1977年6月邀請有關專家研究製定的標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氣短、胸悶、頭昏(甚則昏厥)、乏力、形寒肢冷、脈遲緩結代等症。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阿托品片,0.3 mg/次,3次/d;曲克蘆丁片,180 mg/次,3次/d。治療組:以炙甘草湯為基本方:炙甘草20 g,生地50 g,桂枝20 g,人參10 g,阿膠10 g(烊化),麥冬10 g,麻子仁10 g,生薑10 g,大棗10枚。隨證加減:陽虛加製附子10 g,氣虛加黃芪40 g,氣滯血瘀加川芎15 g、丹參15g、川牛膝10 g,心悸、失眠加棗仁15 g,夜尿增多加澤瀉10 g。每日1劑,水煎200 ml,少量頻服。 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症狀消失,患者無不適病症,心率>60次/min,心電圖大致正常。有效:症狀明顯緩解,心電圖明顯改善,無明顯心悸、氣短、胸悶、頭昏、乏力、脈遲緩結代等症。無效:自覺症狀、心電圖均無顯著改善。 2.2 治療結果 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5.6%;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3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8%。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二者的療效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結果提示:炙甘草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與西藥相比,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3 典型病例 藏某,女,63歲,2004年3月因短暫昏厥、頭昏、心悸、胸悶、黑朦求診。心電監護顯示:24 h室性早搏20 000餘次,間歇性竇性停跳3 000餘次,停跳時間最長達3.9 s,心率最快54次/min,最慢39次/min,伴輕度房室傳導阻滯。給予炙甘草湯加川芎、丹參、黃芪、澤瀉,10劑後大有好轉,炙甘草減為12 g,守方繼服180劑。半年後隨訪已無任何不適,複檢心電圖:心率72次/min,偶發室性早搏,無停跳現象。 4 討論 緩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心髒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等一係列心電圖和臨床表現。目前,西醫常選用安裝心髒起搏器治療,但價格昂貴,使用腎上腺素β受體興奮劑及抗膽堿類藥物治療,療效往往不盡人意,且長期服用,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1]。緩慢型心律失常屬中醫驚悸、怔忡、厥證範疇,中醫學認為,氣血虧虛,則心失所養,久則累及心陽,導致心陽不振,脈動無力。究其病機,可責之為陰血不足、陽氣虛弱;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陽氣虛弱,無力鼓動血脈,則脈氣不相接續[2]。炙甘草湯中桂枝、生薑、人參、炙甘草通陽益氣,生地、麥冬、阿膠、麻子仁、大棗滋陰養血,使陰血足而血脈充,陽氣足而心脈通,共成陰陽氣血並補之功,陰陽氣血充足,則心脈得以恢複。清代張景嶽對此有精妙的論述:“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回升而泉源不竭;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炙甘草湯中,桂枝溫通心陽、生地滋陰養血,炙甘草是君藥,三者用量要大,方能收到良好的療效。甘草在一般方劑中的作用是“調和諸藥”,不起主要作用,用量也小,但在炙甘草湯中,卻是君藥,對治療脈遲緩結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20~30 g。炙甘草隻宜短期大量使用,後續要減量服用,以避免激素樣副作用。 通過適當延長療程,來觀察中西藥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療效變化,發現療程越長,中藥的顯效率越高,療效越鞏固,而西藥與療程的長短關係不明顯。 選用藥物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時,與各種西藥相比,炙甘草湯無明顯的毒副作用,效果好,停藥後不易複發,療效鞏固,有一定的優勢,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秀麗,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幹預模式的轉變[J].中國醫刊,2002, 37(9):26-27. [2]王鬆夫.中西醫結合治療心律失常85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5,11(10):13-14. (收稿日期:2007-07-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