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
(2008-06-22 19:34:16)
下一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01年1月~2005年1月確診為嬰兒濕疹的患兒共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齡20天~2歲,平均11個月。
1.2 診斷標準 (1)多發生於1個月至兩歲左右的嬰幼兒,症狀時輕時重,或反複發作;(2)皮損呈多形性,潮紅、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痂皮、脫屑,常數種形態同時存在;(3)起病急,發生在頭麵部的患兒經常在枕頭上或母親的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4)皮損常對稱分布,以頭、麵、四肢遠端、陰囊等處多見。可泛發全身。
1.3 證候分類 濕熱浸淫型(135例):發病急,皮損潮紅,瘙癢無休,滲液流汁。伴大便幹,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血虛風燥型(45例):多發生在1歲以上較為消瘦的小兒。皮損潮紅、幹燥、脫屑,或有丘疹和片狀浸潤。
2 治療方法
2.1 內治
2.1.1 濕熱浸淫型 治法:清熱利濕。方藥:龍膽瀉肝湯合二妙丸去生地、當歸、甘草,加防風、白蒺藜、白鮮皮。方解:方中龍膽草、山梔、黃芩、黃柏清熱瀉火燥濕,以除內蘊髒腑之濕熱;蒼術燥濕健脾以運化水濕;澤瀉、車前子、木通以清熱利濕,使濕熱自小便而解;防風、白蒺藜祛風以勝濕;白蒺藜與白鮮皮同用,用量達10g以上有祛風除濕止癢之功。加減:本證若濕重於熱而皮損以滲出、水皰為主者,上方去黃苓、黃柏、山梔,加豬芩、茯苓、滑石以健脾利濕;熱盛而皮損焮紅者,加生地、赤芍、丹皮以清熱涼血;繼發感染而有膿胞、膿痂或伴有發熱者,加金銀花、野菊花、連翹等以清熱解毒;便秘加生大黃(後下)以通腑瀉熱;腹瀉加淮山藥、扁豆、薏苡仁、焦山楂以健脾化濕。
2.1.2 血虛風燥型 治法:養血祛風,健脾除濕。方藥:當歸飲子合除濕胃苓湯加減。方解:方中用當歸飲子以益氣養血、祛風潤燥;除濕胃苓湯以健脾除濕、理氣和中。兩方合用,共成養血祛風潤燥、健脾清熱除濕之功。加減:若皮疹幹燥堅厚者,宜用當歸飲子加皂角刺、丹參以養血祛風、活血軟堅;瘙癢劇烈加珍珠母、煆龍牡、朱茯神以鎮靜安神止癢。
2.1.3 煎服法 每日1劑,開水煎沸10~15min,放入蜂蜜或冰糖調和後,用滴管或奶瓶給嬰兒少量頻服。
2.2 外治 用本院自製“嬰兒濕疹霜”外搽。“嬰兒濕疹霜”由紫草、金銀花、防風、蟬蛻、薄荷、生地、當歸、黃連、知母、蒲公英、蒼術、苦參、梔子、白術、茯苓、紫地榆、木通、百部、赤芍、白鮮皮等藥物組成,相互協同以達到宣通肺氣,健脾利濕,清熱解毒,養血祛風的作用。外治是嬰兒濕疹很重要的治療方法,易幹燥和清洗,療效優越。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皮損消退;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消退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本組180例中,治愈149例,好轉26例,未愈5例(後采用中藥聯合撲爾敏及外用弱效激素類軟膏,症狀控製),總有效率為97.22%。
4 典型病例
趙某,男,8個月,於2001年6月12日初診。患兒自3個月後顏麵部出現紅斑、丘疹,以兩頰為著,頭皮可見黃痂,因癢而常以衣被摩擦,啼哭吵鬧,不得安寧。曾多次治療。口服苯海拉明,肌注維丁膠性鈣及外用膚輕鬆霜,但停藥即發。現兩頰部可見邊緣不清暗紅色斑片散在,表麵有密集的約針頭大小的丘疹和水泡,伴有輕度糜爛和少量滲出,頭皮局部可見油膩性褐色痂。方用龍膽瀉肝湯合二妙丸加減。藥物組成:龍膽草、蒼術、防風、白蒺藜、白鮮皮各8g,黃芩、山梔子、澤瀉、黃柏各5g,煎服法同上。同時外用“嬰兒濕疹霜”塗搽患處,每日4次。3日後,顏麵皮損大部分消退,頭皮褐痂部分脫落。停服中藥,再外用“嬰兒濕疹霜”4日,症狀全部消失。5個月後追訪,未複發。
5 體會
小兒有“小兒髒腑嬌弱”(《諸病源侯論》)和“髒腑柔弱……骨氣未成……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小兒藥證直訣》)的論述,本病的病因病機為小兒稟性不耐、皮膚嬌嫩、脾胃運化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風濕熱邪所侵,二者蘊阻肌膚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過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誘發。《景嶽全書·小兒則》中說:“其髒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筆者運用中藥內服健脾利濕,祛風養血止癢,同時外用本院研製的“嬰兒濕疹霜”,清熱解毒涼血、散風除濕止癢。內外兼治,療效滿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