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
(2008-06-22 19:14:48)
下一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92例患者全部來自本院門診。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年齡14~20歲5例,20~45歲35例,45歲以上6例;已婚已育30例,已婚未育11例,未婚未育5例。對照組年齡15~19歲5例,21~44歲34例,44歲以上7例;已婚已育3例,已婚未育10例,未婚未育5例。2組年齡最小14歲,最大59歲,以23~45歲已婚中年婦女居多;病程1~2年;均經婦科B超檢查,排除輸卵管、子宮體、頸的惡性腫瘤並經實驗室檢查排除滴蟲,黴菌性陰道炎。2組年齡、病情、病程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脾虛型:帶下量多,色白,質稠粘,無臭,麵色咣白,四肢欠溫,精神倦怠,納少,舌質淡,苔白膩,脈濡弱。濕熱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少腹疼痛,拒按,小便黃,大便溏,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黃芪蒼術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20g,薏苡仁30g,知母15g,黃柏20g,柴胡10g,白術20g,蒼術15g,陳皮10g,山藥20g,紅藤20g,敗醬草20g,芡實15g,水煎日服1劑,日服3次。5劑為1個療程,3個療程後統計療效。對照組:口服婦炎康片,每次4粒,日服3次,連服15天,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陰道分泌物之量色氣味質均恢複正常,諸症消失;好轉:陰道分泌物之量色氣味質及諸症減輕;未愈:帶下諸症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治療組46例中,治愈24例,好轉22例。對照組46例中,治愈8例,好轉10例.無效26例,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
4 體會
帶下病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所謂“十女九帶”,以帶下的量增多或色、質、氣味的異常為其主症。西醫女性生殖係統炎症屬此範疇。其病因病機不外乎虛、濕、毒損傷任、帶二脈使任帶二脈不固,帶脈失約所致。清《傅青主女科·帶下》認為“帶下俱是濕症”,“如綠豆之汁,稠粘不斷,其氣腥臭——乃肝經之濕熱”。說明濕邪是帶下的主因,脾虛運化無力。則濕邪內生,故治療的關鍵在健脾益氣,蒼術、陳皮燥濕運脾;黃芪、白術、山藥、芡實益氣健脾而運濕;苡仁淡滲利濕健脾;知母、黃柏清濕燥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全方益氣健脾,升陽除濕,清熱解毒,健脾濕去則帶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