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慢性腎炎水腫

(2008-06-22 19:13:35) 下一個
水腫一病有心源性、腎源性、營養不良性、內分泌性水腫等病範疇,而本文所論為慢性腎炎水腫的辨治。
  
  1 辨證分型論治
  
  慢性腎炎最主要和最顯著的症狀是水腫。因此應從這一主症人手。根據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常分為以下4型施治,而獲顯著療效。
  1.1 久病腎虛,瘀熱內蘊水腫反複或纏綿不消,肺脾。腎三髒虧虛,氣不化津,反化水,濕濁難排,勢必病血,此即“小便不行則病血”,加之長期使用激素,利尿劑,傷及脾胃,脾胃無以行津液。故化源不足,導致脾失轉輸,腎失封藏,精微滲漏於下,日久則陰虛瘀熱內蘊。故此期治療應著眼於調補肝腎,滋陰活血,若用常法圖治,實難為功,常用自擬的腎病1號方:丹皮15g,知母15g,澤瀉15g,旱蓮草15g,桑皮15g,蘇葉15g,益母草15g,防風20g,荊芥20g,澤蘭15g,丹參15g,赤芍15g。
  1.2 本虛標實,風毒內閉在臨床中,多數患者最易發生外感,從而引發慢性腎炎的急性發作,此為正虛不固,邪風中人,引動伏邪,則虛實相兼,此時當以益氣扶正,疏風解毒,佐以活血化瘀,使表邪外達,瘀熱從下而解,常用自擬腎病2號方:黃芪60g,炒白術20g,蘇條參15g,荊芥15g,防風20g,蘇葉15g,前胡20g,柴胡15g,益母草20g,紫草15g,丹皮15g,澤蘭15g,白茅根20g,金銀花15g,白花蛇舌草20g。
  1.3 肺脾腎三髒虧虛,氣機鬱閉 小便通利與肺的通調水道,脾的轉輸,。腎的氣化,肝的疏泄休戚相關,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於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製在脾,本病發生,是病邪由淺入深的過程,病之初有肺氣失宣之現象,如發熱、咽痛、咳嗽等,逐漸出現水腫、脾虛濕盛的病機,再進一步則見蛋白尿,乏力、腰痛等腎虛瘀熱錯雜之象。因此,在調肺、脾、腎三髒的同時,應加用行氣之藥,因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益氣化水水白化,如不佐以行氣,則水不易行,腫則不消,常用自擬方腎病3號方:炙附片20g(另包開水先煎2h)、桂枝15g,炙麻黃20g,細辛8g,黃芪40g,炒白術20g,蘇條參20g,山藥20g,炒杜仲15g,補骨脂15g,鹿角霜20g,衝桃仁15g,紅花10g,炒蒲黃15g,澤蘭10g,益母草15g,柴胡15g,石膏40g。
  1.4 濕熱鬱滯,氣陰兩傷慢性腎虛炎後期。水腫反複發作,伴乏力、易外感、腰酸,尿蛋白,舌苔黃膩等,此為正虛外邪客人,隨濕化熱,客風易散,濕熱難除,日久則壅滯三焦氣血不能暢行,以致氣陰兩虛,故治當清熱利濕,益氣養陰,處方用自擬腎病4號方:衝杏仁15g,厚樸10g,木香10g,薏苡仁40g,土茯苓40g,炒黃柏lOg,藿香15g,炒黃芩10g,滑石粉20g(布包煎),黃芪40g,炒白術20g,麥冬15g,石斛15g,白茅根20g,防風15g,枳殼10g,川芎15g,澤蘭15g,車前子15g,金錢草15g。2臨證治驗
  例1:謝某,男,35歲,於2004年3月初診。患者半年前,因發熱,咽痛,咳嗽,便幹,在當地衛生院就診,按上感治療3天後,病情好轉,具體用藥不詳。1周後突然浮腫少尿,蛋白尿,經治療,病情曾一度好轉。近1年來因下地幹活,勞累後浮腫再發,到某醫院就診,初診為腎病,用強的鬆每日早晨9點以前頓服50mg,速尿片40mg,每日2次,共用藥2個月後,效果不佳,並到本院就診。現症:乏力、麵部生痤瘡,腰酸軟,精神不振,自汗,怕風,煩躁,口幹,麵色潮紅,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實驗室檢查: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1~4/HP,顆粒管型3~4/HP,膽固醇7.9retool/L。舌紅脈細數。辨證分析:久病腎虛、陰虛瘀熱內阻。本案因久病失治,腎虛日久。加之久用激素,虛熱內生,水熱互結,則為浮腫,腰酸乏力,日久虛火灼絡則為尿血,故治當滋陰清熱,活血祛風利尿。方用:腎病1號方:丹皮15g,知母15g,澤瀉15g,旱蓮草15g,炙桑皮15g,蘇葉15g,益母草15g,防風20g,荊芥15g,丹參15g,赤芍15g。囑:每周減激素15mg,停用速尿片,1個月後,逐漸停用激素。守上方增減間斷服藥3個月後,病情穩定,實驗室檢查均正常,至今未複發。
  例2:張某,女,30歲,於2003年4月初診。因妊娠2個月後,突然感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腰酸乏力,在當地醫院就診,化驗檢查;診為腎病,經治療2個月後,病情無好轉,並囑:終止妊娠,經調治半年,唯有足腫,尿中蛋白不消,常於感冒後加重,1周前突然高熱、咽痛,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小。尿常規:尿蛋白++++,紅細胞+++,曾用中西藥治療,高熱已退,轉為低熱38℃,頭昏,咽痛,乏力腰酸仍無緩解,遂到本院就診,小便化驗仍無好轉,並見目胞浮腫,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小,頭痛,苔微黃,脈浮緩。辨證分析:表虛不固,風熱內擾,熱毒客於腎絡,傷津動血,水熱互結,治當益氣養陰,清熱泄毒。處方用:腎病2號方:黃芪40g,炒白術20g,蘇條參20g,荊芥15g,防風20g,蘇葉15g,前胡15g,柴胡15g,益母草15g,紫草15g,丹皮20g,澤瀉15g,炒梔子15g,白茅根15g,銀花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牛膝15g,調治2月後,咽痛低熱已除,精神好轉,尿檢紅細胞(+),蛋白(+),上方去蒲公英,加金錢草20g,炙鱉甲15g,共10劑後諸症盡除,至今未發。
  例3:左某,男,39歲,患腎炎5年餘,曾在州醫院住院治療,服用激素每日50mg,同時靜滴環磷酰胺,每周1次,水腫消退,但尿蛋白為++~+++,出院後使用激素,口服甲氨喋呤,每周1次。並加服六味地黃丸,經常出現雙下肢浮腫。近10天來,浮腫加重,於2004年3月到本院就診。症見:雙下肢浮腫、咳嗽、氣喘、胸悶、四肢不溫、按之沒指、眼臉浮腫、胃脘腹部痞脹、納呆、便溏、腰痛、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膩、尿常規+10項,腎功能示:尿蛋白+++、白細胞6~8/HP、紅細胞2~4/HP、血膽固醇8.1retool/L,尿素氮7.9mmol/L,自身免疫測定:IgG:0.025g/L,IgA.0.0074g/L,IgM:0.025g/L,辨證為:肺氣不宣、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治當宣肺、健脾、溫腎、行氣利水消腫,處方:。腎病2號方:製附片20g(另包開水先煎2h),炙麻黃10g,桂枝10g,細辛5g,黃芪40g,炒白術20g,蘇條參15g,山藥15g,炒杜仲15g,鹿角霜15g,衝桃仁15g,紅花15g,炒蒲黃15g,澤蘭15g,益母草15g,柴胡15g,金錢草15g,炙桑皮15g,上方加減治療3個月,手足轉溫,浮腫漸消,尿常規:尿蛋白(+),仍有腰酸乏力,下肢輕度浮腫,轉用健脾益氣,複原 固本。處方:黃芪60g,炒白術20g,蘇條參20g,山藥20g,苡仁40g,炒杜仲15g,補骨脂15g,丹參20g,澤蘭15g,白茅根15g,益母草15g,炙香附15g,木香10g,枳殼15g,柴胡15g,上方調治1個月,浮腫盡消,各項化驗均為正常,至今未發。
  例4:周某,男,43歲,患慢性腎炎3年,近來感體倦乏力,易於外感,頭暈、腰酸軟、納呆、眠差、尿少色黃、胃脘痞脹、舌苔黃膩、蛋白尿+++、尿素氮高於正常值,於2005年8月到本院就診。症見:顏麵浮腫、胸悶、納呆、舌苔黃膩、雙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尿量350mL/24h,氣短,腰酸、腿軟,實驗室檢查:血尿素氮6.78mmol/L,尿蛋白+++,血肌酐101mmol/L。此病情反複,若按常規:脾虛運化失常,腎失封藏,精微下泄而成水腫,蛋白尿,進行施治,則實難為功,根據患者顏麵浮腫,胸悶,舌苔黃膩,小便短赤,辨證屬濕熱之邪久鬱成毒,壅滯三焦,下注腎絡,氣機不暢,治當清熱利濕。宣暢三焦氣機,透泄腎絡,佐以益氣固本,方用腎病4號方:黃芪40g,炒白術20g,麥冬15g,杏仁15g,厚樸15g,防風15g,苡仁40g,土茯苓40g,炒黃柏10g,柴胡15g,枳殼10g,川芎30g,澤蘭15g,車前子15g,金錢草15g,白茅根15g,調治3個月,病情好轉,水腫盡消,納食漸香,化驗室檢查均為正常。
  
  3 討論
  
  本文所論均為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在慢性腎炎辨治中,不拘於一般經驗,而重視久病體虛,瘀熱內積,治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療效顯著。然而,水液轉輸與肺、脾腎三髒相關,水能病血,故應重視肺、脾、腎三髒調治。尤其在長期使用激素後,陰虛生內熱,治當滋陰清熱。在使用祛風活血法中,因其具有除濕通絡之功,部份風藥有利於消腫,有表證用祛風,若見腰酸乏力者也可用風藥,因與風邪入絡有關,使用祛風活血藥有提高療效,並可改善微循環,這些也符合慢性腎炎的病理。臨床中不少慢性腎炎患者,久治不愈,浮腫反複,持續使用利尿劑,以至腎的陰陽兩虛,此時應注重補陰求陽,水中求火,使陽生陰長,氣化得利,水腫自消。久病不愈。濕熱內蘊,下注膀胱,壅阻於腎,腎失封藏,加之濕困脾胃,運化失司,清濁不分,日久則成蛋白尿,治當清利濕熱,宣暢三焦,則收效甚佳。因此本人在對慢性腎炎的治療中著眼於變化無窮之症,找出規律,巧設處方,才可取效,本文中的自擬腎病1、2、3、4號方即源於此。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